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江西永平铜矿外围护架山钻孔ZK725岩矿相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立  赵元艺  刘妍  王宗起  罗平  王永庆  沙俊生 《地质学报》2013,87(11):1715-1730
内容提要:护架山地区位于江西省铅山县境内永平主矿东部,近年来地质找矿获得重大突破,新增333+334类Cu资源量近30万吨。本文以护架山地区钻孔ZK725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样品采集、室内岩相学与矿相学和电镜能谱的研究,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确定钻孔ZK725孔深766.0m以上的浅部和以下的深部矿化为两种不同成因,上部矿化体现为岩浆热液-构造叠加成矿,下部矿化段显示为永平主体矿区向东的延伸。在石英脉型矿石中发现锌锑黝铜矿,其代表着热液成矿作用的迹象,糜棱岩化岩浆岩的大量分布反映了区域内构造对矿的控制;大量胶状黄铁矿则表明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热水沉积作用,与永平主体矿区同为一个成矿体系。新发现锌锑黝铜矿、含铼白钨矿、含铼钨铁矿、沥青铀矿、方钍石、叶碲铋矿、重硫铋铜矿、碲银矿、碲铋银矿等。 有用金属元素除铜、锌、铅、镉、钨外,本文确定铋与铟的含量也达到最低工业品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42.
<正>永平矿床位于江西省铅山县境内,为江西省第二大的铜多金属矿床,储量达大型规模。矿田内主要分布有永平火烧岗矿床以及东部新近发现的护架山矿床。位于永平主矿区东部的护架山矿床,为近年来地质找矿获得的重大突破,新增333+334类Cu资源量近30万吨。作者对永平铜矿火烧岗矿床和护架山矿床进行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室内外研究,初步得出如下认识和结论:  相似文献   
43.
44.
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发育3种类型碳酸盐岩微生物(蓝细菌)建造,即下部微生物丘状和层状建造、中上部微生物礁和顶部叠层石建造。微生物丘状和层状建造的特点是似层状孔洞和纹层结构发育,形成于潮下高能带,与微生物席粘结有关,分布相对稳定。微生物礁是由枝状或丛状微生物骨架生长和微生物席粘结两种方式形成,分布较广,可分为两大期:第1大期发育在海退背景下,呈宏观块状建造特征;第2大期则发育在较大的海侵背景下,呈现两期点礁特征。叠层石建造发育在更大范围的海侵背景下,超覆于点状建造之上,要求的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由微生物粘结作用形成,其中叠层石和核形石是其重要标志,仅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的苏Ⅱ、苏Ⅲ和苏Ⅳ剖面近顶部。  相似文献   
45.
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随埋藏深度增大会发生变化。本文以云南某矿山900~1200 m深度范围内4个不同埋藏深度的矿体上下盘围岩(灰质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含水条件下(自然状态和饱水状态)的单轴压缩和巴西劈裂试验,探明深部岩石力学基本物理力学特性随埋深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深度范围内,岩石基本物理成分组成及结构相似,随着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岩石试样的密度、纵波波速、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均略微增大,而泊松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含水条件对岩石的力学特性影响显著,不同埋藏深度的岩石试样进行饱水处理后其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明显减小,泊松比显著增大,其中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对水的敏感性高于其他参数对水的敏感性,各参数对水的敏感性排序为: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抗拉强度。本研究很好地揭示了深部矿山不同埋藏深度围岩的拉压力学特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6.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鲕滩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沉积相和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编制了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和对鲕滩发育规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Q1层序发育期,飞仙关组受持续海侵影响,形成以深水台盆为中心的台盆—台地边缘—开阔—局限—蒸发台地的相带展布格局,以海侵体系域的台地边缘和台内鲕滩最为发育,该体系域也是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最发育的层位;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和水循环受限及干旱炎热气候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极其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47.
核形石是微生物岩的一种,长期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在核形石的展布模式、沉积环境以及微生物特征和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北京西郊丁家滩剖面地层出露良好且保存完整,其寒武系昌平组的早期高位体系域主要沉积在潮下-潟湖环境中。受控于三级以下海平面以及水动力条件,早期高位体系域自下而上发育了三套形态各异的核形石层。第一套毫米级核形石零星分布于早期高位体系域下部,不具明显核心,包壳内见大量泥晶物质及砂屑、生屑。第二套厘米级-亚厘米级椭球状核形石集中分布于早期高位体系域中部,具有明显核心,包壳主要由亮纹层、菌纹层、生屑层和包壳层组成。第三套厘米级椭球/叶状核形石集中分布于早期高位体系域上部,具有明显核心,包壳主要由亮纹层组成,菌纹层含量较少。镜下鉴定结果表明由亮/暗纹层交互而成的核形石包壳具有不同的显微/超微结构,代表了微生物席与沉积环境的不同互动方式。分析其形成环境可知,北京西郊丁家滩剖面寒武系昌平组以核形石为主的微生物岩,生物灭绝事件是其直接成因,但也许不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8.
杨宗玉  罗平  刘波  刘策  马洁  陈斐然 《岩石学报》2017,33(6):1893-1918
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是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最具有潜力的烃源岩之一,普遍认为其沉积于统一、相似的沉积环境(斜坡相),而作者的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不符。为了探讨两套在岩石矿物组合方面完全不同的黑色岩系分布规律和成因,并重建其各自的沉积模式,本文对研究区12条剖面进行了详细描述、测量,从沉积学特征、岩矿鉴定入手,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衍射、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着重研究了库勒剖面和于提希剖面两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沉积层序、岩石矿物组合、微量元素富集系数、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比值(V/(V+Ni)、V/Cr、U/Th)、REE+Y配分模式、有机质含量以及饱和烃色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两套黑色页岩均为有机质高度富集的,处于热成熟生油阶段的海相优质烃源岩(干酪根类型Ⅱ1-Ⅱ2型,第一套黑色页岩TOC均值为5.37%,第二套TOC均值为1.46%),均沉积于海水氧化-还原分层的还原环境,但各自的空间展布规律和控制因素差异较大。建立了热液喷流缺氧模式和斜坡缺氧沉积模式:第一套黑色页岩主要沉积于第一个旋回海侵高峰期水体较深、沉积速率较高的内缓坡,其发育主要受热液喷流活动、微生物活动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影响,分布范围广,台内厚,缓坡带薄,靠近台内或台地内部热液喷流中心的裂洼陷主要控制着该套黑色页岩的展布,成烃生物以底栖藻类、细菌为主,少量浮游藻类为辅;而第二套黑色页岩主要沉积于第二旋回海侵初期水体不断变深的中-外缓坡低能带,其发育主要受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以及古地形(斜坡陡缓)控制,分布范围局限,外缓坡带厚度较稳定,靠近台内不发育,成烃生物以浮游藻类为主,微生物和低等水生生物为辅,其发育条件则在台缘中-外缓坡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49.
城市土地利用演化CA模型的扩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实质是人为干预下城市生态景观的自组织机制作用过程。根据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生命机制概念,构建基于地理特征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CA模型,并以深圳特区为试验区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城市生命机制和地理特征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CA模型,可以有效地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时空模拟与预测。  相似文献   
50.
江西铅山下湖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平  魏英文  李伯春 《福建地质》2004,23(3):111-118
下湖铅 (锌、银 )矿区位于武夷山隆起北侧饶南坳陷的黄岗山隆断束与永平—广丰坳断束的接触地带的下湖断陷盆地内。矿体产于侏罗系下统水北组层间破碎带内 ,呈层状、似层状 ,产状平缓、倾角为 9°~ 1 3°,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平均品位 :铅 2 .86%、锌 0 .73%、银60 .8%。主要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矿石构造以块状为主 ,次为细脉状、网脉状。矿床成因类型属层控 -叠改型铅 (锌、银 )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