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罗立强 《岩矿测试》2014,33(6):正文前I-正文前II
北京的秋总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看碧绿天色,听半空鸽哨,确有如故人们曾经描述过的北国秋色,“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再加上什刹海旁,瓦房错落,光影斑驳,水波粼粼。一切都是如此的清朗、宁静。  相似文献   
22.
罗立强 《岩矿测试》2014,33(1):正文前I-正文前II
岁末冬至时节,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到杭州。一下飞机不免惊叹:我怕是把京城的雾霾带这儿来了吧——在杭州的几日,江浙一带竟也遇上了一场罕见的大雾霾,持续数日不散......  相似文献   
23.
正北京的四月是一座桥,你在此岸凭栏远眺了一整个冬天,刚到隔岸隐有花红柳绿,还没来得及跨过这一泓春水,那头却早已是花事喧嚣了。今年北京的冬天格外漫长,雪下得极少。如此漫长的寒冷,地下万物是否安好?眼下总算到了四月,于是选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去了离奥运村不远的海棠花溪,发现那里早已  相似文献   
24.
主编絮语     
童年时期曾经读过一篇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散文"向往",描述一个山村儿童第一次坐在奔驰的列车上憧憬明天和未来的心情,尽管很多内容已经模糊,但当时阅读文章的感受依然阳光得让现在的我羡慕。那个时候还不理解何为向往,而到达未来的憧憬已植下种子,直等萌发和生根,耕耘与到达。  相似文献   
25.
砷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研究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伯英  罗立强 《岩矿测试》2009,28(6):569-575
砷的毒性在古代就因砒霜而广为人知,国际癌症研究会将砷列为第一类致癌物。目前,世界上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受到砷中毒的威胁,砷污染事件在世界范围都有报道。环境中的砷的来源很复杂,有自然因素引起的砷污染(主要是地质成因砷污染),也有人为活动带来的砷污染,还有二者共同作用形成的砷污染。此外,砷还可以通过各种自然的地球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进行迁移转化,直接或间接对人和动物等产生危害。文章从砷的来源与分布、砷的毒性和危害、砷的迁移转化、生物在砷循环中作用的新认识等方面进行论述,并针对目前国内外砷污染研究现状,提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建议在河套地区进一步开展砷元素地球化学及人体健康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6.
曾远  罗立强 《岩矿测试》2017,36(3):209-221
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发现有地表露头矿床的几率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其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与扩散到环境中的重金属会产生相互作用,具有这种特异性的细菌既可应用于指示隐伏金属矿床,亦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本文从特异性微生物与重金属相互作用微观机制、微生物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三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评述,重点对特异性微生物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的吸附、累积与转化过程,微生物改变重金属元素分布、赋存状态和毒性作用机理,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与金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寻找隐伏金矿的应用潜力,特异性微生物通过代谢产物吸附去除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及其辅助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阐述。  相似文献   
27.
罗立强 《岩矿测试》2012,31(5):753-754
我们每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给挚友觅一份薄礼,总是要费尽思量。虽说如今已不是驿寄梅花的年代,但仍感于"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盛意,常恨自己不是一园艺花匠,尚可亲植一枝绿、一角梅,方足以聊表寸心。今日,第一次将2011年以来的《岩矿测试》全十册作为礼物赠给了来访的国际友人!顿有  相似文献   
28.
正车出了格尔木,沿着公路往北驶过约100公里,向西一拐下了高速。又开了大约5公里,就见路边一块连着一块晒干翻起的土片,如鱼鳞一般,连绵着延伸到了望不见头的天际……这就是传说中的柴达木盐碱地了。从来没想到会遇到这种干涸得令人窒息的土地,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一望无际、没有一点点绿色的田野。看不到一丝  相似文献   
29.
三进兰坪     
<正>八月,在风景如画的季节,我们又一次来到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兰坪地处云贵高原深处,海拔2400米。这已是第三次进兰坪了。按照GPS导航和已近熟悉的路线,我们的车一边爬坡,一边向着进兰坪的必经之路——剑川进发。车很快就到了三千多米的海拔。这时身旁初次进兰坪的路导说,从网络地图看,有条高速通剑川,然后可入兰坪,似更快,路或许也更好走。起初不太相信,因为第二次进山时还没有高速呢,这才没多久……  相似文献   
30.
<正>岁末冬至时节,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到杭州。一下飞机不免惊叹:我怕是把京城的雾霾带这儿来了吧——在杭州的几日,江浙一带竟也遇上了一场罕见的大雾霾,持续数日不散。几米之外,模糊难辨,不逊京城。而杭州人似乎并不过于在意这场持久的雾霾,没有太多人戴口罩,依然在这个城市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这场景与北京相比,倒是显得洒脱了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