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258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沉积体系和砂体成因类型及展布特征受湖盆底部形态控制明显,不同地区砂体类型、成因及空间展布各异。根据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运用印模法与沉积学方法精确地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的古地貌,并对微古地貌单元进行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地貌对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沉积体系和砂体成因类型及展布特征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73期古地貌整体呈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坳陷形态,明确了研究区发育高地、坡折带、湖底深洼(凹)、湖底平原、湖底古隆、湖底古脊和古沟道7个微古地貌单元。研究区延长组长73亚段重力流沉积体系受古地貌控制较明显,从湖盆边缘至湖盆中心依次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沟道型重力流沉积、半深湖-深湖沉积,从坡折带至湖盆中央,重力流沉积类型逐渐从砂质碎屑流沉积转换为浊流沉积。古地貌形态控制着研究区延长组长73亚段重力流砂体的整体展布,而高地、坡折带及古沟道等微古地貌单元则进一步控制重力流砂体的物源方向、成因类型、运输方向、横向连通性及展布形态等。   相似文献   
72.
海冰变化与全球气候、 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海冰厚度是海冰变化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全面立体高精度观测海冰厚度的最有效手段是航空遥感, 而冰桥计划(IceBridge)是当前南北极最大的航空遥感工程。基于2009 - 2014年冰桥计划的激光雷达高程数据和数字测图系统相机光学影像对南极别林斯高晋海的海冰厚度进行研究, 并结合降雪量等气象数据探讨该区域海冰厚度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该海域的海冰厚度在2009 - 2014年间整体呈微弱增长趋势(0.07 m·a-1), 但是在95%置信水平下不具有显著性。2009 - 2011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大幅度变化, 其中2010年达到极大值2.42 m, 之后开始缓慢增加。海冰厚度的年际变化与降雪和近地表温度等气象要素相关, 二者相比较而言降雪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3.
本文主要探讨河南省淅川县单岗遗址两周时期人类与家养动物之间的关系.该遗址两周时期发现13种动物,其中家养动物有猪、狗、马、黄牛、绵羊和山羊,家养动物的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分别占全部可鉴定的哺乳动物数量的91.73%和70.67%.猪在家养动物中的数量最多,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比例分别为69.04%和33.33%,其他家养动物的数量比例在1.78%~14.67%之间.家养动物提供了主要肉量,黄牛提供的肉量最多,占36.41%.马右P 2发现马衔磨蚀的痕迹,马第1节趾骨发现严重的骨赘,说明马被役用而且承担相当的工作量.马在普通聚落的出现、肉食消费和畜力开发等现象,反映马的功能从晚商时期贵族"御用"转向世俗化.  相似文献   
74.
机载激光雷达单机检校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凯华  张建霞  左建章 《测绘科学》2010,35(6):62-64,69
针对目前LiDAR的精度标定环节,本文分析了激光雷达的测距原理和影响测距精度的因素后,提出了对测距精度影响较大的激光器二极管电流强度、扫描半角、扫描频率、扫描距离以及灰度值的自身误差检测方法,展示了交通标志的特殊点云图像,并以此组织了完整的检校工作,验证了该检校方法的可行性,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检测注意事项,为在测量结果中加入误差校正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鲁甸MS6.5地震诱发红石岩右岸发生超大规模崩塌,并形成罕见的634 m特高崩塌边坡,严重影响后续堰塞体整治工程的安全。在现场特高边坡工程处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NSS,多点位移计和锚索测力计的综合监测方法和技术。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经过工程处置的边坡,在监测期内,表面和深部变形缓慢且较小,坡体内没有发生明显的应力增高,边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由于该山体受到震损后,岩体裂隙和后缘地表裂缝较多,后续应持续加强时实监测和预警工作。研究成果对于下部堰塞体整治工程以及后期堰塞体作为永久挡水建筑物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倪莘然  杨瑞东  陈蓉  张建  刘春林 《地质论评》2020,66(4):1031-1041
为了解贵州丹寨—三都汞矿区玉米、水稻和辣椒等农作物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食用健康风险,选取丹寨—三都汞矿区排庭、高排、王家寨、水家湾、拉峨、阳冬村、高寨、大寨等8个村镇,分析测试玉米、水稻和辣椒等农作物及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评价农作物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与农作物重金属限量(GB 2762-2017、GB 15199-1994、GB 13106-1991)、欧盟、世界卫生和联合国粮农组织(WHO/FAO)标准相比,研究区土壤单因子和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研究区玉米中重金属含量低于标准,土壤受到As污染,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2.17,处于中度污染。玉米中10种重金属富集系数和转移因子的大小顺序为ZnSnSeMoCdCuAsHgPbCr和ZnMoCuCdSnSeAsHgPbCr;玉米Zn、Se、Mo的富集系数和转移因子为0.2164、0.2432、0.0658和1.8051、0.1056、1.3669。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成人食用玉米重金属健康风险指数(HQ)值均小于1,而儿童As的HQ大于1,其余重金属HQ值小于1。  相似文献   
77.
为了解贵州晴隆大厂锑矿尾矿(渣)潜在资源量和环境污染情况,对大厂锑矿尾矿(渣)分布及堆存情况进行资料调研和实地调查,测定分析了尾矿(渣)及周围表层土壤中Pb、Zn、As、Sb、Cr、Cu、Ni、Cd和Hg等重金属含量和土壤pH值等指标.结果 显示晴隆大厂锑矿尾矿(渣)锑的潜在资源量可达2.97万t,并伴生金583kg.晴隆大厂锑矿尾矿(渣)堆周围表层土壤pH平均值为4.74,属于酸性土壤;且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和Sb受到了明显的污染,Cu、Zn和Cd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此外,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该区尾矿(渣)附近的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均说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受到明显污染的重金属为Sb和As.建议考虑对该区尾矿(渣)中金属Sb和Au进行资源回收利用,这不但能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还能对尾矿(渣)进行减量化处理,减少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在黔西北峨眉山玄武岩顶部与上覆宣威组(P3x)/龙潭组(P3l)不整合接触界面附近,常分布一套Fe-Al岩系,近年发现其中Sc、Nb和REE等关键金属富集特征显著,对这套铁铝岩系中Sc、Nb、REE的分布特征、富集规律和赋存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Fe-Al岩系中富集的Sc、Nb和REE等关键金属,多数已达到综合利用标准,具有较好成矿前景;2)宣威组(P3x)Fe-Al岩系中,Sc、Nb和REE分布均匀、差异较小,Sc主要富集于下部,Nb主要富集于上部,REE主要富集于中下部,主要赋存岩性分别为含凝灰质铁质粘土岩、豆鲕状铝土质粘土岩和铝质粘土岩;3)龙潭组(P3l)Fe-Al岩系中,Sc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西部,Nb和REE主要分布于北部、南西部,Sc主要富集于下部,Nb和REE主要富集于上部及上覆煤系地层底部,主要赋存岩性分别为凝灰质粘土岩、植物屑粘土岩和碳质粘土岩;4)Sc和Nb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呈分散状态赋存于粘土矿物、独居石、金红石等中,REE以离子吸附态、类质同象和独立矿物等多种赋存;5)Sc、Nb,REE富集经历了风化作用初始富集,后期成岩改造作用再次富集过程,此外,还与Fe-Al岩系完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79.
华南地区奥陶纪头足类生物相及其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华南地区奥陶纪头足类生态特征基础上,根据头足类的生态类型及其保存条件等特征,识别出18个头足类生物相,即开阔台地[WT5”BX]Proterocameroceras生物相,局限台地Pseudoectenolites-Xiadongoceras生物相,开阔台地Retroclitendoceras-Pararetrocli tendoceras生物相,开阔台地Pronajaceras-Mamagouceras生物相,陆棚斜坡—盆地Cyclostomiceras-Bactroceras生物相,开阔台地 Cameroceras-Cyrtovaginoceras生物相,开阔台地 Coreanoceras-Manchuroceras生物相,陆棚斜坡—盆地Kaipingoceras-Kyminoceras生物相,内陆棚Bathmoceras-Protocycloceras生物相,中部陆棚Dideroceras-Ancistroceras生物相,深水陆棚 Lituites-Cyclolituites 生物相,滞流盆地Lituites-Trilacinoceras生物相,深水盆地Paraendoceras-Sactorthoceras,深水陆棚Sinoceras-Michelinoceras-Disoceras生物相,深水陆棚Beloitoceras-Jiangshanoceras生物相,深水陆棚—盆地Eurasiaticoceras生物相,浅海陆棚—斜坡Jiangxiceras-Yushanoceras生物相,深水盆地Michelinoceras[WT5”BZ]生物相,并阐述各生物相的组成、生态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根据头足类生物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规律,划分出3个头足类生物相区,即扬子生物相区、黔东—湘西生物相区(过渡型生物相区)和湘中—浙西生物相区,并讨论了各生物相区在不同时期内头足类生态类型和生物相分异特征、海平面升降、环境演变特征以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认为在低海平面或海平面下降阶段中生物相分异明显,而在高海平面阶段中则分异较小。  相似文献   
80.
从不同的方位对陕西周至、毛西、洛南等流体台站水位观测记录到的典型地震进行分析,由于这3个流体台站所处的地理位置、井深不同,对同一地震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比分析井水位对地震的响应特点,得出以下认识:陕西部分观测井孔一般对远场大震记录比较灵敏,而对近震及地方震反映不灵敏;井孔水位仪记录的水位波幅与震级、震中距、震中位置等有关;单井的同震水震波记录通常具有方向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