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4篇
  免费   509篇
  国内免费   681篇
测绘学   219篇
大气科学   337篇
地球物理   256篇
地质学   1542篇
海洋学   24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289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20世纪末中海油在南海油气勘探中成功试验了二维多分量地震技术.其后十多年,中海油进一步在不同近海油气盆地采集了三维多分量OBC地震资料.但由于针对三维转换波的处理未能形成有效的关键技术,除双检叠加利用了水压分量和陆检垂直分量外,大量水平分量数据未被使用.鉴于此,中海油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三维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攻关:针对弹性波场的矢量特征、转换波射线路径不对称以及双程旅行时多时间尺度等问题,成功研发了矢量化的信号处理技术、弹性波速度建模以及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等技术;集成了相对完善的三维弹性波成像EWI软件系统;完成了多个试验区的三维四分量OBC地震转换波的处理,取得了好于以往技术的效果;建立了海上多分量OBC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但相对于成熟的纵波处理技术,海洋多分量地震处理技术仍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922.
成矿预测中的非线性数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综述了成矿预测非线性模型处理中的近代数学理论与方法,包括混沌、分形、小波分析、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在阐明数学理论内在物理含义的基础上,将其与地质过程的内在复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晰了它们在成矿预测模型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23.
中国南方红土型金成矿系列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土型金矿床是原生金矿化遭受红土化作用改造所形成的一种表生金矿床,包括"红色粘土型"和"铁帽型"金矿床.中国红土型金矿以风化再造型为主,受气候影响而主要分布在南方,并与岩金成矿系列分布基本一致.风化壳常量元素、稀土元素、粘土矿物系统研究表明,成矿作用环境时空变化整体受风化强度控制,其风化作用早期呈中碱性、晚期呈酸性,风化壳下部偏碱性、还原,项部偏酸性、氧化的特点.典型矿床因子分析揭示,红土型金成矿作用可分为氧化和水解两个阶段.氧化阶段风化较弱,基岩释放大量碱性离子,使成矿流体保持中性,金溶解并主要以Au(S2O3)23-形式迁移;水解阶段风化较强,硅酸盐矿物发生脱碱去硅作用,随着大气降水不断参与,成矿流体性质由中碱性缓慢过渡到中-酸性条件,金以胶体或氯化物络合物形式迁移.金一般在风化壳下部富集,表生矿物吸附、氧化还原界面处被Fe2 、Mn2 还原以及不同性质流体混合都能促使金的沉淀.  相似文献   
924.
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时空演化与出口增衰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昕鸣  贺灿飞 《地理科学》2021,41(4):588-597
利用2000-2013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出口数据研究分析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地理格局演变.研究发现,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在数量和出口贸易额呈现增长的趋势,出口产品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存在从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由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逐渐扩散的特征,外...  相似文献   
925.
吉汝安 《贵州地质》2006,23(4):315-318
根据第四纪地质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对贵州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在第四纪沉积研究中,有些资料不去研究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仅凭个别“冰碛石”并把冲积物定为冰碛物;在研究方法上不采用综合方法确定其顺序、成因类型与时代,仅凭某一种方法下结论。  相似文献   
926.
SCMOC温度精细化指导预报在陕西区域的质量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高红燕  马磊  王建鹏  杨新 《气象科技》2014,42(5):839-846
利用2012年陕西区域99站共366天北京时间08:00和20:00起报的SCMOC温度精细化指导预报与实况资料的比较,检验分析了定时温度、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预报质量。结果表明:陕西区域SCMOC温度精细化指导预报08:00起报的准确率高于20:00起报的,且预报准确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节较高,冬、春季节较低,日最高(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与预报时效成反比。地形高度影响温度预报准确率,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08:00起报的48h内逐3h气温多出现负误差,20:00起报的多出现正误差。08:00起报的日最高气温和20:00起报的日最高(低)气温多出现负误差,08:00起报的日最低气温多出现正误差。从对典型天气过程的温度预报质量检验来看,强冷空气影响下的降温天气过程的温度预报难度较大,预报准确率较其他天气类型偏低一些。  相似文献   
927.
王丹  王建鹏  白庆梅  高红燕 《气象》2019,45(9):1310-1321
基于ECMWF细网格模式的定时最高(低)气温预报产品,针对2017年陕西99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日最高(低)气温预报,检验和比较了递减平均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法两种方法对气温预报误差的订正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显著地提高了日最高(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订正能力逐渐减弱。技巧评分与模式对气温的预报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秦岭及其以南地区的日最高气温预报和秦岭以北地区的日最低气温预报的准确率偏低,其技巧评分一般超过40%,极大值超过70%。两种方法都有效降低了系统误差,较小误差范围的站次增多,较大误差范围的站次减少,对日最高气温在预报绝对误差≤2℃误差范围的订正能力较为突出,对日最低气温在预报绝对误差≥3℃误差范围的订正更有优势。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日最高气温预报的订正能力略优于递减平均法,对日最低气温预报的订正能力不及递减平均法,利用这两种方法对气温预报进行混合订正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28.
碱浸脱硅处理高硅铝土矿时,会产生大量的含硅碱液,要实现其循环利用,需对含硅碱液进行脱硅。本文分别以初始硅渣、焙烧硅渣、硅渣与石灰混合为脱硅剂,对比考查含硅碱液的脱硅效果,并分析脱硅机理。结果表明,当添加25g/L的初始硅渣时,脱硅率仅为47.96%;将硅渣在600℃焙烧后,脱硅率提升至66.67%。焙烧后的硅渣明显提升了脱硅活性,当混合添加25g/L焙烧硅渣和钙硅比为1的CaO,脱硅率达到93%,主要是硅渣作为异相成核的晶核 ,在脱硅过程中的晶体生长以及CaO的协同脱硅作用,混合添加焙烧渣和CaO的高脱硅能力为氧化铝工业生产提供了再循环脱硅剂,并为含硅碱液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29.
对敦化北部山地205 cm深泥炭剖面中的植硅体进行提取、鉴定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重建研究区近2 ka的古气候环境过程,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植硅体组合、有序聚类和植硅体指数变化趋势显示,研究区泥炭沼泽经历了4个显著阶段:即45-680 A.D.暖湿阶段;680-1340 A.D.温暖偏干阶段;1340-1870 A.D.由干转湿的寒冷阶段;1870-2017 A.D.转暖、干湿波动阶段。其中,680-1225 A.D.对应中世纪暖期(MWP),1340-1870 A.D.对应小冰期(LIA)。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沼泽发展经历了由缓慢逐渐加快的过程。对比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变化、石笋δ18O序列、重建的东北地区古温度以及Niño3.4重建曲线,泥炭剖面的植硅体分析显示MWP和LIA期间的古气候过程受到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的控制。  相似文献   
930.
韩伟  李玉宏  刘溪  陈高潮  张云鹏 《地质学报》2020,94(10):2834-2843
有关鄂尔多斯三叠纪原型盆地的东南向展布情况不是非常明确,之前有研究表明其东南缘可能位于南召地区,对该区构造演化过程开展研究,可为鄂尔多斯三叠纪原型盆地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因此,为了研究南召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史及其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关系,本文对研究区3条野外剖面上3件三叠系样品开展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其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70±15~181±8Ma,与地层年龄相近或大于地层年龄,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层经历的构造改造时限,可能更多地代表了物源区的信息。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57±3~47±5Ma,结合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史模拟,本文认为南召地区自三叠纪以来经历了4期较大规模的构造改造,早期是三叠纪末遭受了秦岭造山带强烈逆冲推覆对本区的影响;中期是中晚侏罗世到晚白垩世初;晚期是晚白垩世;末期是喜马拉雅期,4期构造改造均与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息息相关。此外,通过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地区展开对比,发现二者构造演化过程具有相似的时限性,从构造演化的角度支持南召地区属于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