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质学   1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吴必虎  肖晔 《地理学报》2024,(4):1085-1096
运用学术生命路径方法,研究已故当代中国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王恩涌先生的学术史。在统计了王恩涌1954—2019年192种次学术著述的基础上,在时间维度上建立学术生命路径曲线和学术生命路径表,并系统构建学术树,以分析其学术著述的数量变化和内容变迁,进而构筑个人学术体系。研究发现:(1)学术生命路径曲线展示的王恩涌学术著述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分布呈现出波峰右偏的特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命成长路径,也折射出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的脉动;(2)根据学术生命路径表展现出的王恩涌研究学科领域在时间轴上的分布变化,进一步划分为4个时期:苏联影响下的自然地理学时期,研究停滞与探索时期,以文化、政治地理为主的多领域探索时期,地理学科社会化推广时期,反映出王恩涌的个人学术偏好迁徙和中国地理学70年间的整体变化轨迹;(3)综合构筑的学术树勾勒出王恩涌一生经营的学术群落整体景观,连同进而构建的核心学术图谱凝练了其厚重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22.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柴达木盆地南缘西段祁漫塔格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破碎蚀变带热液脉状-矽卡岩型矿床。矿区内可见2类围岩蚀变:矽卡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前者由印支期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引起,在岩体侵入接触面及外接触带围岩的不同岩性界面、构造破碎薄弱带形成含铜多金属矽卡岩透镜体,由透辉石、钙铁辉石、钙铁(铝)榴石、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和阳起石等一套十分典型的钙矽卡岩矿物组成;后者在矿区西北部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形成多条呈NWW向平行展布的黄铜矿化热液蚀变带,构成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细(网)脉浸染状热液脉型矿化。研究认为: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印支期侵位、具有浅成和高侵位特点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产出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与破碎蚀变带控制的细(网)脉浸染状热液脉型铜矿的成岩成矿年龄基本一致,其构造-岩浆活动背景相同,但属不同阶段、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发生成矿作用的产物,形成以接触带(或外接触带)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为主体的、成矿母岩体内的构造断裂发育部位伴有热液脉状铜矿化的复合型矿床。  相似文献   
23.
以师生比为衡量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9年山东省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配置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9年山东省小学师生比呈平缓波动趋势,中学师生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山东省小学师生比空间过程呈现由“极核式”向“条带式”演变特征,高值区具有明显中心外围的圈层结构特征,鲁西南、鲁西北及鲁东南形成了低水平塌陷区;中学师生比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向均衡迈进的趋势,高值区由多核心演变为单核心结构,低值区连片分布于鲁西南、鲁中、鲁东南及鲁北地区,且呈现半环带状圈层结构特征。山东省中小学师生比存在显著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特征,高值先导区以山东半岛为主,低值陷阱区分布于鲁西南和鲁北部分地区。教育政策与制度、人口结构变动、区域发展不均衡、空间近邻效应是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