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肖娥  胡建  张遵忠  戴宝章  王艳芬  李海勇 《岩石学报》2012,28(12):4031-4076
蒿坪与金山庙花岗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是熊耳山地区花山复式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蒿坪岩体两个样品年龄为128.7±1.0Ma 和129.3±2.4Ma,金山庙岩体一个样品年龄为127.6±1.6Ma,均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蒿坪岩体以发育碱性长石大斑晶为主要特征,主要组成矿物为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等,而金山庙岩体矿物组合则为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化学组成上二岩体均具高硅准铝、富碱高钾及富铁贫镁的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Eu异常较弱或无明显Eu异常,Eu/Eu*为0.69~1.26,富集Cs、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Y等高场强元素,在成因类型上可归为I型花岗岩,其中金山庙岩体经历了更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D.I.=96.6~97.3),应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蒿坪岩体εHf(t)为-10.2~-13.3,tDM2为1.8 Ga~2.0 Ga,金山庙岩体εHf(t) 为-13.3~-17.5,tDM2为2.0~2.2Ga,表明二者的源区很可能是遭受了幔源或新生地壳改造的太华群古老基底物质。根据区域地质和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及产出动力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蒿坪与金山庙岩体应形成于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造山后的陆内伸展引张环境,是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体制下岩浆作用的产物。在成岩过程中,蒿坪和金山庙岩浆体系释放出大量富挥发组分(如F, Cl)的热液流体(特别是高分异的金山庙岩体),萃取富集了围岩中的成矿物质或是叠加改造了先期(印支期或燕山早期)形成的金矿床,使之运移至构造交汇部位规模性成矿。  相似文献   
52.
应用短期资料的潮流调和分析法 ,对台湾浅滩南部二测站海流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台湾浅滩南部海区为不正规半日日潮潮流流区区 ,,椭椭圆圆要要素素比比值值符符合合00..55<< ((WWkk11++WWoo11))//WWMM22<<22..00 ;;测测站站海海域域水水平平方方向向和和垂垂直直方方向向潮潮流流的的特特征征均均不不同同 ;;在在进进行行该该海海域域潮潮流流分分析析时时 ,,应应采采用用两两周周日日以以上上的的实实测测海海流流资资料料。  相似文献   
53.
以福建北东沿海的南镇、大层山、三沙和大京四个岩体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据此探讨了岩体的成因。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南镇、大层山、三沙和大京岩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96.1&#177;2.7Ma、93.1&#177;2.4Ma、91.5&#177;1.5Ma和93.8&#177;1.8Ma,指示它们均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岩体的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条纹长石,并含有一定量斜长石(〈15%),铁镁矿物主要为少量黑云母,未出现碱性铁镁矿物,副矿物组合中普遍出现榍石而未见铝过饱和矿物。化学组成上表现为高硅、富碱、准铝,贫钙、镁、铁,Rb/Sr比值高,K/Rb比值低,富Cs、Rb、Th、u、Pb,贫Ba、Sr、P、Ti、Eu。岩石的FeO^*/MgO比值较低(=3.44—5.04),10^4&#215;Ga/Al比值和Zr+Nb+Ce+Y含量均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其锆石饱和温度也较低(730—779℃),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这些岩体应属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四个岩体的Nd同位素组成较均-(εNd(t)=-4.2~-5.5),而锆石Hf同位素则具较大的变化范围(εHf(t)=-11.6~4.5),εHf(t)值散布于正值与负值之间,变化幅度可达10个εHf单位以上,指示岩体的形成存在不同来源物质的贡献。岩石的形成极可能经历了壳幔物质在源区混合形成原始岩浆,随后这一壳幔混源岩浆又经高程度分异演化的二阶段成岩过程,而并非起源于幔源岩浆底侵形成的初生地壳与古老基底地壳混合的地壳原岩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54.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但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 % ,属于联合国认定的食物贫乏国家(LIFDC)。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 ,食物的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弥补陆地和近海食物资源的不足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均水产品供应水平 ,缓解我国食品供求矛盾 ;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如造船、渔业机械、水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拓宽产业空间 ;有利于保护近海渔业资源 ;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 ,开拓国际市场 ,是解决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 [5]。同时应当看到 ,中国远洋渔业虽已跻身世界前…  相似文献   
55.
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比较1985~2001年的海表温度与其间收集的现场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及群落结构变动信号,以及1971~1998年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信息,发现了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物理环境年际变动产生的响应迹象.1997 年夏季台湾海峡处于偏冷状态,南部近岸上升流强度减弱;1997年冬季正值一个较强的暖事件发展到顶峰,北上入侵暖水强度增强、浙闽沿岸冷水强度减弱.导致这两个时期营养盐分布特征改变,发生了一系列从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从生物量到群落结构的异常响应,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则似乎呈现出El Niño年偏高的趋势.根据有限的辅助证据推测,El Niño很可能不是控制台湾海峡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强信号,而台湾海峡的气候海洋生态长期低频变动可能更多地受到东亚季风中国边缘海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56.
山东省沿海健康养殖带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海水养殖业养殖规模盲目扩大,种质衰退、病害肆虐、滥用药物、养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的状况,提出在山东沿海构建健康养殖带的发展战略。介绍了健康养殖和健康养殖带的概念,分析了山东省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健康养殖带的必要性和优势条件。提出了山东省沿海健康养殖带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和目标,论述了山东省沿海的区域发展布局以及建设健康养殖带需要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7.
广东龙窝花岗闪长质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龙窝岩体是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的典型代表,其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岩体中含有深色闪长质包体,锆石E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169.1±2.5Ma,属中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上,该岩体铝弱过饱和(A/NKC=1.0~1.1),相对贫碱,富钾(K_2O/Na_2O=1.15~1.45),富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Cs、Th、U),贫高场强元素(如Nb、Ti)。闪长质包体具有与寄主岩相似的矿物组合,但铁镁矿物含量及过渡族元素(V、CR、Co、Ni)丰度相对偏高,二者的主量和微量元素表现出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寄主岩与包体具有相近的Sr、Nd同位素组成,I_(Sr)和ε_(Nd)(t)值分别为0.70843~0.70995、-6.53~-8.89和0.70797~0.70882、-4.71~-9.24,均表现出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特点。二元混合模拟计算显示寄主岩与包体成岩过程中地幔物质的混入比例分别为32.9%~40.4%和 31.8%~46.4%。通过对岩石产出构造背景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龙窝花岗闪长岩及其中的闪长质包体是在伸展-引张环境下,由幔源基性岩浆及其诱发的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8.
Xiamen Bay in South China has experienced extensive coastal exploitation since the 1950s,resulting in some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Local authorities now have completed or are implementing many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projects.Evaluating the cumulative impact of exploitation and restoration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 is a complicated multi-disciplinary problem.However,hydrodynamic changes in the bay caused by such coastal projects can be characterized directly and definitively through numerical modeling.This paper assesses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coastal projects on the hydrodynamic setting using a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modeling method that makes use of tidal current speeds and the tidal prism as two hydrodynamic indices.Changes in tidal veloc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dal prism show tha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have declined from 1938 to 2007 in the full-tide area.The tidal current speed and tidal prism have decreased by 40%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y and 20%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ay.Because of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idal prism and area,the degrade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re anticipated to be restored to 1972 levels following the completion of current and proposed restoration projects,i.e.33% and 15% decrease in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of 1938 for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bay,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can be restored to some exten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ustainable coastal development plan,although a full reversal of conditions is not possible.To fully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a region,more indices,e.g.,water quality and ecosystem parameters,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evaluations.  相似文献   
59.
采用AVISO提供的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对南海及西北太平洋(5°~35°N,105°~150°E)1993~2009年17a间的中尺度涡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每年观测到产生的中尺度涡个数平均为21~22个,标准差约为4个,占年平均值的20%;而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个数的年际差异不大,平均每年观测到150~151个中尺度涡产生,标准差约为14个,仅占年平均值的9%.中尺度涡的逐月统计结果表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活动均有明显季节变化,1993~2009年间的各月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分别观测到30~31个和213~214个中尺度涡产生,标准差分别约为6个和41个,均占各自月平均值的19%.中尺度涡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海东北部、越南东部和黑潮流轴附近海域.涡动能、海面高度距平均方根以及涡度均方根的空间分布大致与涡旋个数分布一致,但在西北太平洋的低纬海区和黑潮延伸体区域则不甚吻合.在相同的涡旋判别标准下,西北太平洋低纬海区(5°~15°N)观测到的中尺度涡个数比中高纬海区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60.
鲁西中、新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地幔化学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镁铁质火成岩作为分布最为广泛的典型幔源岩石, 已成为探索地幔化学性状及示踪岩石圈深部过程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样品元素-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测定, 并结合前人已有资料, 综合研究了鲁西中生代和新生代镁铁质岩石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中生代镁铁质火成岩总体具有富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贫高场强元素、ISr值变化范围大(0.70396~0.71247)、εNd (t) 值显著偏低(-9.20~-21.21) 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该区南部和北部的中生代镁铁质岩石在元素-同位素组成上仍存在一定差别, 主要表现在南部较之北部镁铁质岩石具有更高的稀土总量(ΣREE为325.52×10-6~555.75×10-6)和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17.75~25.97), 以及更高的LILE/HFSE比值(如La/Nb=6.37~13.85, Th/Nb=0.52~1.53).南部镁铁质岩石较之北部镁铁质岩石也更富放射成因锶, ISr值分别为0.70844~0.71247和0.70396~0.70598.元素-同位素综合示踪指示鲁西中生代地幔总体具有因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形成的EMⅠ型富集地幔特征, 但其南部叠加了因深俯冲而进入地幔的扬子陆壳的影响, 因而表现出EMⅠ和EMⅡ组分混合的富集地幔特征.新生代玄武岩具有类似于大洋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其源区应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 但在部分熔融形成岩浆之前遭受了近期的交代作用.自中生代至新生代, 华北克拉通地幔具有由富集向亏损演变的趋势, 这一化学性状的演变最可能是中生代以来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 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并对原有岩石圈地幔再改造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