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1996年间,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以南的MeltonValley废弃区采集了8条地表地震反射测线和1条多分量垂直地震剖面。该项目最初的目的是实地查明局部地震反射的原因并提供该废弃区地下地质构造的更详细的解释资料。在此次测量前,这些层序的反射图像仅限于1981年的一组勘探数据和一条1993年震源测试线。因此,当时对反射的现场原因的理解也是局部的、有限的。新折数据:(1)证明了原先准测的许多废区下的Co  相似文献   
262.
浙江龙游奥陶纪笔石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1958年底,张日东、沈平、杨达铨、王捷、金品林、方心浦等同志和笔者在浙江龙游志棠一带作地质调查时,采集了一些奥陶纪的笔石、三叶虫化石,其中笔石经穆恩之先生观察,认为有下奥陶统顶部的笔石带存在,中、下奥陶统之间可能并无缺失。因此,于1959年8月,笔者和张德明、景延祥等同志重赴龙游志棠详细测制剖面,系统采集化石。此决  相似文献   
263.
基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1-2022年“数九”时节的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哈尔滨“数九”时节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86年之后,“一九、”“五九”、“七九”、“八九”随冬季暖气候事件高发期出现气温波动,波动区间上浮5℃左右。“数九”气温整体升高,且气温回暖时间由“六九”提前至“五九”,“数九”冷期缩短。(2)从年代际变化看,哈尔滨“数九”气温在过去62 a中经历了由冷变暖,再转为较冷的过程。(3)逐年统计发现,相隔约15 a出现一次寒潮高峰,相隔约20 a出现一次寒潮低谷。(4)从日极值气温看,“数九”期间哈尔滨最低气温>0℃日数在1995年之后显著增多,最高气温>0℃日数在过去62 a中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264.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中等分辨率模式版本BCC-CSM2-MR开展的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拟结果, 首先利用辽河流域80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对模式的性能进行了评估, 然后分析了未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情景下的气温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模式能较好的模拟气温和降水的月、季、年变化, 模拟的气温较观测气温偏低, 模拟的降水略偏多; 模式对秋季和冬季气温的模拟性能明显优于夏季和春季, 对夏季降水的模拟性能较好。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辽河流域气温南高北低的纬向分布以及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形势, 较好地模拟出辽河流域冷暖中心位置, 模拟的降水偏少地区位于辽河流域水系稀疏地区。相对于基准期(1995—2014年), 未来辽河流域气温、降水基本呈增加趋势, 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情景气温增幅均表现为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 冬季和春季增温幅度较大, 夏季降水量增幅最显著。随着排放情景升高, 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增幅持续增大, 显著增温地区集中于辽河流域东北部。SSP1-2.6和SSP2-4.5情景下预估降水的增幅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降水增加大值区位于辽宁西部; SSP3-7.0和SSP5-8.5情景下降水增幅自西向东逐渐递减, 降水增幅显著区域位于辽河流域上游的内蒙古和辽宁西部。  相似文献   
265.
利用FY-2G静止卫星数据反演的云宏微观特征参量(简称“云参量”),对2018—2020年青海全省及3个子研究区云参量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顶高度(cloud top height,CTH)、云顶温度(cloud top temperature,CTT)、过冷层厚度(overcooled layer depth,OLD)、云光学厚度(cloud op⁃tical depth,COD)、云粒子有效半径(effective radius,ER)及液水路径(liquid water path,LWP)6个云参量全省区域年平均值分别为3.8 km、-9.7℃、2.0 km、7.1、7.1μm及63.7 g∙m^(-2)。纬度相同的柴达木盆地、青海东北部除CTT外,其余云参量月变化大致呈双峰双谷分布,峰值基本出现在5、11月,谷值基本出现在8、9月及12、1月,三江源各云参量大致呈单峰分布,峰值基本在11月。各云参量年平均值空间分布均呈沿地形和山脉走向分布的特征,除CTT外,其余云参量高值区与高大山脉相对应、低值区与沙漠盆地及低海拔地区相对应,柴达木盆地在四季均存在一低值区,夏季低值区范围最大,三江源地区及青海祁连山区在春、冬季存在明显高值区。三江源地区OLD、COD及LWP在春季及秋季较大,青海东北部地区OLD、LWP在春季最大,而春、秋季则是进行以水源涵养、抗旱减灾等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的较佳时机。  相似文献   
266.
煤层气井排采动态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沁水盆地寿阳区块和柿庄区块煤层气(CBM)井的排采动态在整体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单一区块内部煤层气井的排采动态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两个区块的煤系地层沉积相、煤层渗透率、断裂构造、地应力类型和构造应力强度以及顶底板岩性组合类型等因素对排采动态的影响开展对比分析。基于静态地质条件和排采动态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煤系地层沉积相、煤层渗透率、地应力类型和构造应力强度的差异是两个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动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单一区块内煤层气井的排采动态差异受控于局部断裂构造、地应力类型以及煤层顶底板岩性组合类型等局部因素;在煤层气开发选区和开发井位部署时,应综合考虑资源量、渗透率和多种局部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67.
密闭取心是一种特殊取心作业,通过密闭取心钻具与密闭取心钻头配合,在密闭液作用下实现岩心与钻井液隔离,可获得地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及油水动态等数据。密闭钻头设计为双流道结构,要满足钻井液过流冲洗冷却钻头唇面、携带岩屑要求,同时密闭液在井底可形成富集区域,有效保护岩心免受钻井液污染,密闭取心钻头流道参数是密闭取心钻头设计的关键。本文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采用k-epsilon湍流模型及连续性方程对KM型密闭取心钻具配套密闭取心孕镶金刚石钻头的两相流井底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钻头唇面两相流混流状态、流体压力、流速、剪切应力分布特征等,分析了流场特征对钻头密闭效果、钻进效率和寿命等的影响,验证了密闭取心孕镶胎块式金刚石钻头流道结构设计参数,提出了钻头两相流流道优化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68.
异重流在自然环境界及工程应用中广泛存在。本文于线性层结及非层结盐水中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对开闸式异重流通过植被群的发展和演变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高速相机对异重流头部位置、头部速度和掺混系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异重流在层结水体中头部速度明显减小;层结水体和植被对异重流掺混均有抑制作用;当层结水体和植被同时存在时,异重流的掺混程度与植被高度和水深之比α相关,当α=0.43时,异重流的掺混最为剧烈。本研究也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对异重流局部区域的速度场和涡度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层结环境抑制异重流正负涡度场发展,但当α=0.20时,即一部分异重流爬上植被顶部时,层结水体与植被的协同效应对跃上植被顶端的异重流下界面涡度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269.
通过分析四川容须卡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中酸性侵入岩和伟晶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成矿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等成矿地质条件。该矿床中酸性侵入岩为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属于Ⅰ型花岗岩系列,伟晶岩属钙碱性强过铝质岩石,二者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其物质来源可能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伟晶岩与中酸性侵入岩可能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区域性推覆造山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及穹隆,为含矿热液的充填和成矿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富含挥发分及稀有金属的熔体侵位于围岩,渗透率较小的泥质岩限制了热量的扩散及成矿有利物质的流失,熔体缓慢固结,形成含矿伟晶岩。  相似文献   
270.
桂东鹰扬关地区位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通过开展该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15)为指南,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从岩石学、构造学、地球化学角度,对鹰扬关岩群进行了详细研究,明确了其为一套构造混杂岩,通过获得的变质火山碎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认为其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根据岩性特征、野外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等将区内岩浆岩划分为8个岩体,16个填图单位,获得了各岩体的高精度测年数据,确定了岩浆岩年龄格架;研究了其岩石成因,探讨了岩浆源区以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调查区构造格架,阐明了构造形成演化历史,划分了构造变形阶段,通过构造解析,于鹰扬关构造混杂岩中识别出5期构造变形,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确定了相对时序。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查明了1∶5万太保圩幅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编制了元素地球化学图等系列图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