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21.
利用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ECMWF ERA资料和NCEP FNL资料,通过对强降雨时刻的多种物理量场诊断,分析了2015年梅雨期发生在江苏省沿江地区的6月16—17日和27—29日两次大暴雨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过程均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西南气流强盛、高层有冷空气不断入侵的大环流背景下,受中低层江淮切变线和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冷暖空气一直在沿江一带交汇,造成沿江地区持续强降水过程。两次大暴雨发生时32°N附近梅雨锋很明显,锋面随着高度的升高向北侧冷区倾斜,强降水主要位于梅雨锋南侧的暖区内。该侧700 hPa高度层以下湿位涡为负值表明大气为对流不稳定,且随着降水的发生,中层有弱冷空气入侵,使得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强的降水区主要位于低空急流的左侧和高空急流的入口区右侧,高低空急流的这种配置带来了风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同时低层暖平流和中高层正的相对涡度平流交汇于32°N附近,也有利于暴雨区的上升运动加强。暴雨区与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负值中心相吻合,表明低层西南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提供水汽。  相似文献   
122.
磁性矿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沉积物埋藏后的重要过程,辨别早期成岩作用,才能更好地解释地层的矿物磁性变化。本研究对珠江三角洲顺德平原全新世钻孔MZ孔进行沉积相和室温磁性分析,并辅以热磁分析鉴定磁性矿物,以探讨钻孔不同深度和沉积相的早期成岩作用阶段。结果表明,MZ孔全新世地层自下而上包括感潮河道、河口湾和三角洲相。室温磁性特征与沉积相缺乏明显关联,表现出强烈的早期成岩作用。此外,全新世晚期岩芯磁性特征还受人类活动影响。该孔早期成岩作用以磁性矿物溶解和形成自生黄铁矿为主。在三角洲前缘相的上部和河口湾相底部保存了硫复铁矿。根据矿物组合推测以4.51~4.56 m和30.4~30.5 m两个深度为代表的硫复铁矿形成机制不同,即三角洲前缘相中硫复铁矿可能形成于早期成岩作用的硫酸盐还原阶段,而河口湾相的硫复铁矿形成于甲烷厌氧氧化阶段,后者的含量随着深度增加逐渐增多。上述现象说明,沉积环境可以通过影响有机质和硫酸根离子的供应量,决定磁性矿物所达到的早期成岩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23.
受河流沿岸工农业发展以及人口急剧增加影响,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受到严重污染。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作为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重要渔业资源之一,承受着巨大的捕捞和生存压力。为了掌握口虾蛄种群在该区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于2020年6—10月在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采集口虾蛄生物样本,进行了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216条长度为655bp的COI基因片段,共定义90个单倍型,63个多态位点,其中包括59个转换位点,1个颠换位点和3个转换与颠换同时存在的位点,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700和0.0051。与其他海域相比,小清河河口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同时遗传结构分析发现黄渤海与东海及南海分布的口虾蛄种群遗传变异较大,但黄渤海海域内遗传变异较小。通过本研究基本掌握了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口虾蛄种群遗传多样性背景,也可为口虾蛄资源管理以及种质资源库建立等提供科学的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4.
三角洲不同年代的沉积物组成记录了流域-河口-近海沉积物源汇过程动态变化信息.文章以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A3-1和A6-6柱样为对象,进行了光释光(OSL)年代、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不同年代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柱样长度为1.58 m的A3-1沉积物年龄为1070±50~1180±30...  相似文献   
125.
综合运用距平分析、连续小波变换(CWT)、交叉小波变换(XWT)、小波相干(WTC)和时滞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秦岭北坡灞河流域径流与六大气象因子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水文气象因子在不同时频域中存在1~4个显著性周期,且都能通过95%置信水平检验;太阳黑子数8~11.4 a的显著性周期对同时间尺度年均SOI和年均MEI的连续小波能量谱具有明显的影响;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识别水文和气象要素的共振周期、相位角变化、丰枯阶段转换、时滞性、相关性、突变与显著性检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期降水是灞河流域径流形成和变化的控制性因素,年均太阳黑子数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月均流量滞后月均AOI0个月或8~9个月时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达到最大,滞后月均SOI2个月或7~8个月达到最大,滞后月均MEI6~8个月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26.
针对对虾养殖过程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和瓶颈问题,文章综述了国际和国内重要的水处理管理理念与策略,主要包括:养殖用水“减法”管理理念、投入品“减法”管理理念、基于微生物的水处理策略和基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水处理策略等。较全面地探讨了养殖节水、生态调水、精准投喂、补偿生长、生物饵料、生物过滤器、水动力等对于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建议建立基于对虾福利生物学的水处理评价体系,联合生物行为变化、生态生理指标、水体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该综述期望为对虾产业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7.
格尔木河流域上游山区沉积物元素的风化迁移规律对察尔汗盐湖中盐类资源的补给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已有的光释光(OSL)年代学数据,对该流域的上游纳赤台(NCT)和中游小干沟(XGG)剖面进行了主要常微量元素变化规律研究,并对流域内上下游不同类型沉积物的元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末次间冰期以来,格尔木河中游河谷沉积物中主要元素含量较上游西大滩、昆仑河小流域次级盆地中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富集状态。2.流域上游湿冷山前地带河谷沉积物的风化程度明显高于中游干热河谷,表明上游冰川融水和较充沛的降水条件导致充分的水岩反应过程是主导流域风化的主要因素,且物质在流域各个次级盆地间物质输送具有跳跃性、传递性和继承性。3.流域内的风化过程与晚更新世以来的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和季风-西风相互转换密切相关,即暖湿阶段主要受季风控制,以化学风化为主;干冷阶段受西风控制,以物理风化为主。综上,格尔木河流域上游山前地带元素的风化迁移和中游河谷沉积物对元素的继承转移是流域内物质流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8.
恢复系统是海水烟气脱硫(SWFGD)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设计和运行参数进行实验评价一直是难点问题。本文在前期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模拟实际工况多参数变化的循环式实验装置,将曝气深度和池容积按比例缩小,并强化处理海水的循环次数,提出针对气液比计算的缩比模型经验公式。实验中通过调节气体或液体流量、氧化时间、曝气池高度和容积等参数,有效模拟了工厂直排型海水脱硫恢复系统气液比(0.29~7.74)对S(IV)氧化效率、溶液pH值和溶解氧(DO)浓度的影响。此外,还评价了一种电化学-化学复合氧化改进处理技术,考察增加电极保护套对恢复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工业放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9.
为探讨在不同程度的盐度降低下对驼背鲈(Cromilepptes altivelis♀)与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杂交品种(鼠龙斑幼鱼)摄食、抗氧化和消化生理的影响,本实验设置盐度突变组:5×10~(–3)、10×10~(–3)、15×10~(–3)、20×10~(–3)、25×10~(–3)、30×10~(–3)(对照组);盐度渐变组(每天盐度降低5×10~(–3))。在第0、3、7天时分别取样,测定血清和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力;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肠道中的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盐度突变组中,盐度降低幅度越大对酶活性的影响越大,尤其5×10~(–3)~15×10~(–3),3种抗氧化性酶活性在肝脏中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呈显著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血清中的SOD、CAT在第3、7天活性相似,均显著高于其他同时期各组,MDA在第7天显著升高;3种消化酶活性均显著下降,盐度越低,下降幅度越显著;其他各组的抗氧化性酶和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盐度突变组各组的摄食量均呈下降趋势,尤其5×10~(–3)组最低。盐度渐变组SOD、CAT活性呈持续上升趋势,MDA先上升再下降,胃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是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持续下降;其摄食量下降后又恢复至胁迫前。综上,鼠龙斑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突变为较低的水平(15×10~(–3))时,对鼠龙斑的抗氧化性及消化生理的影响较大,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可能对鱼体肝脏抗氧化系统具有损害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可通过逐渐降低盐度的方式对鼠龙斑进行驯养,以达到降低应激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0.
研究旨在基于随机森林-特征递归消除模型,通过SHAP算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 SHAP)与部分依赖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 PDP)对缓丘岭谷地貌区域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与内部机制解释,以期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供参考。利用优化随机森林算法对典型缓丘岭谷地区滑坡易发性进行研究,建立缓丘岭谷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利用特征递归消除算法剔除噪声因子,选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环境条件、人类活动5个类型16个因子构建重庆合川区滑坡致灾因子数据库;结合合川区754个历史滑坡点,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因子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根据专家经验法对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进行划分,将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个等级;应用部分依赖图对合川区滑坡发生影响大的因子进行解释和SHAP算法对个体滑坡进行局部解释。结果表明:与原模型相比,随机森林-特征递归消除模型测试集AUC值提高了0.019,证明了特征递归消除算法的有效性;训练集以及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769、0.755,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缓丘缓坡地区在起伏较大地区滑坡密度较大,历史滑坡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