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821.
无人机双拼相机低空航测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一种新近研制成功的无人机载双拼组合相机低空航测系统,包括其组成结构、双拼组合宽角数码相机原理、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利用该系统进行大比例尺测图的生产流程;最后给出示范工程的结果。理论与实践证明,对于同一架飞机、同一地点、同一航高而言,装备双拼相机比装备普通单相机,飞行效率可提高一倍。  相似文献   
822.
四十年来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40 a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幅度最大; 在季节变化上,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呈升高趋势;全流域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尤其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主要由于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暴雨日数显著增加的结果;夏季径流量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尤其是暴雨日数的增多必然会增加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洪水的频繁发生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相似文献   
823.
水循环是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一个最活跃的枢纽,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本文采用观测和多套再分析数据,系统分析了1979年以来中国及各大流域大气水汽含量、降水、蒸散发和地表径流等水循环要素年际变化。研究发现,1979-2018年,中国陆地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收支呈显著上升趋势;水汽收支除在松花江和西南诸河略有下降,其余流域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除西北诸河流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外,其余流域变化不显著;蒸散发整体呈微弱增加,但南方大部流域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除西北诸河径流显著上升趋势外,北方大部分流域地表径流呈现减少趋势,而南方流域的径流变化趋势复杂多样。相对1979-2000年,21世纪以来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约0.63℃,年降水量、大气水汽含量分别增加0.5%和1.2%,水汽总输入和输出量均减小,降水再循环率增加10.9%。进入21世纪,中国陆地水资源一级分区内循环均较前20 a活跃,降水再循环率除松花江和辽河流域外,均有所增加。其中,海河、黄河、淮河和西北诸河流域的水汽和蒸发形成的降水都有所增加;辽河流域蒸发形成的降水有所增加,但输入水汽减少导致流域降水减少最多;松花江、长江、珠江和西南诸河流域蒸发形成的降水增加,输入水汽减少导致降水略有减少;东南诸河蒸发形成的降水略有增加,但整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24.
塞舌尔微陆块及其北部区域的形成过程与冈瓦纳大陆解体和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对2016年中国-塞舌尔大陆边缘海洋地球科学联合调查航次所取得的高精度多波束数据和重力数据处理分析,首次得到了塞舌尔海台北部的高精度地形图和重力异常图。应用构造地貌学分析方法,结合该区域地形及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塞舌尔海台北部发育3条向海方向延伸的狭长条带状海脊和平坦的深海平原,与塞舌尔陆块被阿米兰特海沟所切割,是一独立的构造单元。岩石地球化学证据和构造演化历史表明,塞舌尔海台北部可能在印度洋早期扩张阶段形成,向海方向延伸的海脊是由岩浆沿转换断层薄弱带喷发形成的不连续海脊。  相似文献   
825.
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中西部渔场是我国南海渔业开发的重点渔场之一。为了解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关系,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由此构建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结果显示,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同位素比值变化幅度较大,其中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20.00‰~-16.51‰和7.94‰~11.81‰;头足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8.84‰~-17.60‰和10.10‰~12.85‰。以浮游动物为基线生物计算各物种相应的营养级,鱼类处于2.41~3.53,头足类处于3.03~3.84,头足类的平均营养级要高于鱼类。通过对不同体长(胴长)的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红鳍圆鲹Decapterus russelli、细鳞圆鲹Decapterus lajang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的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随着体长(胴长)增大其营养级有相应增大的趋势。研究初步建立了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的连续营养谱,旨在为了解该海域食物网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26.
9615号强台风“莎莉”与0814号强台风“黑格比”的路径极为相似,但它们的降雨特征(强度、分布)则差异很大。利用常规的探空和地面资料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两强台风的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场诊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与环境场的相互配置是造成两强台风降水差异的直接原因;云图及物理量诊断分析中显示,台风云系的变化以及物理量各因子强度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能清楚反映两台风降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27.
选取宝昌地震台2020年至2021年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从观测系统稳定性、环境干扰抑制能力等方面综合对宝昌台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进行质量分析和效能评估。结果显示,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质量高。对比地表地电阻率,井下地电阻率对金属管线网、基建工程等地表干扰和浅层温度干扰均有较好的抑制,为直观识别异常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828.
蔡苏苏  陈斌 《地震研究》2022,(4):592-598
根据2010—2020年中国大陆岩石圈磁场年变数据与MS≥6.0地震事件,按照0.5°×0.5°网格筛选出震前1年震中所处的网格中心点所对应的地磁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1—2012年MS≥6.0地震往往发生在磁偏角D、总强度F、垂直分量Z的零变线附近,但其梯度等值线图特征不显著。(2)2010—2020年MS≥6.0地震共15次,D值在±0.5’之间的震例占比40%,F值在±4 n T之间的震例占比53.33%,Z值在±6 n T之间的震例占比53.33%;66.67%的震例分布在磁偏角梯度值为0.5~1’/°的地区,仅13.33%的震例分布在总强度梯度值为8~10 n T/°的地区,6.67%的震例分布在垂直分量梯度值为8~10 n T/°的地区。(3)水平矢量模|P|分布在10~12 n T、梯度在8~10 n T/°的震例占比分别为:20.00%、26.67%;矢量模|Pf|分布在12~14 n T、梯度在8~12 n T/°的震例占比分别为26.67%、20.00%。  相似文献   
829.
情景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为了科学支撑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和研究,201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作为从社会经济变化视角构建的气候情景,SSPs促进了气候变化科学基础、影响、脆弱性、风险、适应和减缓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介绍了SSPs情景研发与应用过程;阐述了全球和中国的人口经济、土地利用、能源和碳排放的模拟和预估主要成果;探讨了全球和中国碳排放路径及其与“双碳”目标的关系;并展望了SSPs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0.
目的:观察止痛健骨方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术后愈合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 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术后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康复指导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止痛健骨方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综合疗效、术后骨折端骨密度值、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血清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与骨钙素(MID)水平、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80.00%(2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2组骨折端骨密度值均较术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同时间节点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2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后1周升高,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6个月PINP、MID较术后第1天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止痛健骨方能够明显提高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术后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增加骨折端骨密度值,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