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174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311篇
地质学   326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8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东北冻土区积雪深度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在消融时又吸收热量降低地面温度,影响冻土发育,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利用微波遥感数据1979-2014年逐日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地学统计方法,分析了东北冻土区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异常变化。结果表明,东北冻土区多年平均雪深为2.92 cm,年平均雪深最高值出现在岛状多年冻土区,最低值出现在季节冻土区。东北冻土区年平均积雪深度变化以减少为主,占区域面积的39.77%,减少速率为0.07 cm·(10a)-1。东北冻土区年平均积雪深度在1986年发生突变,开始出现减少的趋势,这与气温突变年份较为吻合。受地形和气温变化影响,年平均积雪深度减少的敏感区域主要发生在岛状多年冻土区。气温是影响东北冻土区年平均积雪深度变化最主要的因素,降水量、风速、湿度、日照时数对积雪深度均有影响。季节冻土区积雪深度对气候的敏感性要大于多年冻土区。  相似文献   
972.
基于对中国塔里木盆地新元古界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四川盆地新元古界上震旦统灯影组以及华北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野外露头及钻井岩心白云岩的系统观察,发现中国典型台地区中新元古界中厚层至块状白云岩异常发育,其中泥(粉)晶白云岩占岩层总厚度86%~97%,且大多为厚层至块状。这些中厚层至块状泥(粉)晶白云岩,无论是否含藻类与菌类等微生物,次生交代作用基本都不发育。沉积古地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中新元古界的白云岩几乎覆盖整个海盆,广泛沉积于潮上带、潮间带以及潮下的开阔或局限台地环境;(2)白云岩的亚类在平面上受古基底隆凹格局控制,低凹部位以泥晶白云岩为主,高部位以颗粒泥晶白云岩或丘状叠层石泥晶白云岩为主;(3)白云岩台地中发育较深水台盆。地震剖面显示,这些台盆的形成受控于中新元古代的同生深大断裂活动,大断裂可将深部的Mg2+通过热液输入到碳酸盐岩台地中,使得海水中的Mg2+浓度增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与古气候特征指示,不同晶粒结构的白云岩,即泥晶白云岩与少量的粉晶及细晶白云岩,其碳氧同位素比值没有明显分异,整体上与全球中新元古代海水背景值吻合,表明粉晶及粉细晶白云岩与泥晶白云岩同为沉积成因,其结构加粗乃原生泥晶白云石晶粒重结晶自生加大而成,并非次生交代成因,即这些少量发育的粉晶—细晶白云岩与主体的泥晶白云岩为同一成因机制。整合岩石学、沉积环境及地球化学等分析结果,认为中国典型台地区中新元古界的白云岩乃较典型的原生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973.
通过预测、筛选并合成合浦珠母贝无定形碳酸钙结合蛋白(ACCBP)潜在的功能性肽段,发现位于其 C末端含乙酰胆碱结合位点保守区域的多肽具有显著的生物矿化功能;体外碳酸钙结晶速度实验显示该多肽能够延缓碳酸钙的结晶;体外碳酸钙结晶实验显示其能够显著影响方解石晶体的晶貌,使得方解石晶体的边缘呈现出阶梯状台阶现象;体外模拟间液离子环境碳酸钙结晶实验显示其能够抑制文石晶体成核或促进已成核文石晶体生长,使得实验组中的文石晶体颗粒数量显著减少并多呈现球形.结果提示了 ACCBP 上乙酰胆碱结合位点不仅能够直接参与生物矿化,并且很可能是其参与矿化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974.
变荷载下基于指数渗流双层地基一维固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中渗流服从指数形式的前提下,建立了变荷载作用下双层地基的一维固结控制微分方程。利用有限差分法求得孔隙水压力的数值解,并通过与解析解对比对其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对双层地基在指数形式渗流时不同参数下的固结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面排水条件下,双层地基中上层土渗流指数的大小对固结速率起决定性作用,而下层土渗流指数大小对固结速率的影响很小;如果上、下两层土体的压缩性不同,则地基按变形定义的平均固结度和按孔压定义的平均固结度不再相等;地基中下层土与上层土的相对压缩性越低、相对渗透性越高,则地基的固结速率越快;增大压缩性小、渗透性高的土层相对厚度,会加快双层地基的固结速率。  相似文献   
975.
铜绿山Fe-Cu(Au)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最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矿床的形成与铜绿山石英闪长岩岩株有关.矿区东南部发育有花岗伟晶岩,其形成时间介于石英闪长岩和矽卡岩之间.花岗伟晶岩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组成;由石英和钾长石组成的文象结构非常发育.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定年表明,花岗伟晶岩的侵位时间为136.5±0.7 Ma(2σ),与石英闪长岩的侵位时代和铜绿山矿床的成矿时代完全一致. 铜绿山石英闪长岩与花岗伟晶岩的钾长石具有非常相似的主量元素,平均组成分别为Or81Ab18和Or78Ab21.根据岩相学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花岗伟晶岩中的文象结构是在快速冷却体系条件下、钾长石晶体生长边界层的SiO2和Al2O3浓度因生长不平衡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导致石英和钾长石交替生长形成的.铜绿山石英闪长岩和花岗伟晶岩中钾长石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含量均较高,但与前者相比,花岗伟晶岩中钾长石的Rb、Pb含量明显增加,Ba、Sr含量显著降低,Li、Cs含量略微降低.大离子亲石元素图解(Rb-Ba、La-Ba、K/Ba-Ba、Rb/Sr-Ba)指示花岗伟晶岩是铜绿山石英闪长岩岩浆晚期高度结晶分异演化的结果.但花岗伟晶岩钾长石中Pb、Li、Ga等元素的变化却与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趋势相悖,表明流体作用在花岗伟晶岩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花岗伟晶岩中的石英发育大量熔融包裹体和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后者的均一温度为260~435 ℃,进一步证实花岗伟晶岩是从流体-熔体共存体系中结晶的.   相似文献   
976.
吉黑复合造山带古亚洲洋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床形成等地质事件节律的耦合,表明吉黑复合造山带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结束的综合标志时间为250~230 Ma,太平洋构造体制启动的综合标志时间为227~222 Ma.从全球构造观之,它们受Pangaea联合古陆形成的时间(330~230 Ma)和进入新超大陆旋回(230~0 Ma)首次裂解的时间(224 Ma)所制约.  相似文献   
977.
国内外研究表明,氢气的浓度变化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映震灵敏性,是地震短临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长期以来因受到观测技术的限制而未能在地震预报中得到充分应用.国内地震监测氢气浓度主要采用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检出限一般为10×10-6,灵敏度较低.  相似文献   
978.
未来的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下辽河平原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组成部分,也是容易产生砂土液化灾害的地区。从讨论砂土液化灾害致灾因素着手,分析了该区未来的地震趋势和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地下水水位变化,预测下辽河平原区未来百年可能产生一次或多次局部较严重的砂土液化灾害,而产生大面积砂土液化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79.
丁秋琴  苗春兰 《地震》2012,32(2):154-156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  相似文献   
980.
云南地震监测台网进展与强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云南地震监测台网的发展历程。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运行,极大地提升了地震活动的监测能力,小震活动信息量成倍增加。近年来全球及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运行,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地震事件,为现代地震学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应用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是地震学家和相关领域的地球科学家深入开展地震物理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重点分析了20世纪以来云南M≥5.0地震活动性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分析研究云南地震活动以及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