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5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268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234篇
地球物理   173篇
地质学   601篇
海洋学   177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20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青海东昆仑乌兰乌珠尔铜矿金属矿物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的光、薄片研究,认为乌兰乌珠尔铜矿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黑钨矿和锡石等.进一步通过金属矿物组合及其成分分析和流体包裹研究,推断乌兰乌珠尔铜矿的金属矿物主要是在高硫逸度较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其形成作用可划分为锡石-多金属和黄铜矿-多金属两个成矿阶段.结合乌兰乌珠尔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的研究,确定该矿床为中高温热液Cu矿床.  相似文献   
992.
以湛江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的2019年汛期68个降水样品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式溯源,分析了湛江地区汛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与水汽源地的关系,并对5个代表性的降水个例进...  相似文献   
993.
综合应用有机碳丰度、岩石热解、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和有机显微组分等多项指标,对松辽盆地双城凹陷下白垩统营四段烃源岩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该套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并探讨该凹陷内原油的可能来源.结果显示,营四段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平均为2.97%,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为高等植物,其次为层状藻等水生生...  相似文献   
994.
针对乌石凹陷生烃特征不清和不同层系油气成藏差异性问题,通过烃源岩评价、生烃史演化分析、油源精细对比等手段对其烃源岩生烃特征及其差异成藏模式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存在流二段上部和下部2套烃源岩,为形成于还原环境的中深湖沉积油页岩和泥页岩,富含无定形有机质和非海相沟鞭藻等藻类,以Ⅰ型和Ⅱ1 型干酪根为主,为好-优质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及生烃演化史分析显示,Ⅰ型干酪根生油能力最高,Ⅱ1 型干酪根具有较高的生油能力,烃源岩存在2期生烃高峰期,第一期生烃高峰为涠洲组沉积末期(约23 Ma),第二期为角尾组沉积末期(约10 Ma),对应2期生烃高峰都伴生明显的生烃增压过程,是造成近洼带流二段普遍发育异常高压的原因.油源精细对比分析表明,中浅层涠洲组、流一段原油来自于流二段上部烃源岩,主要赋存于近洼带;流二段、流三段原油来自于流二段下部烃源岩,主要赋存于远洼带.综合研究认为,乌石凹陷表现为近洼带源外中浅层富集、远洼带源内富集的油气差异成藏规律.研究成果对于该区优化勘探、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的东部沿海6省市数据集,将长期居住意愿、户籍迁入意愿和本地购房打算三部分指标的加和定义为城市居留意愿指标,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分为就业关联和非就业关联两种类型,运用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系统考察两类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特征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及其在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获得率呈现出随城市规模扩大而上升的梯度变动特征;在流动人口获得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较为有限时,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不高。从影响效应看,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获得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是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关键因素,此类影响效应因公共服务内容和城市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大城市流动人口获得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保障显著增进了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但上述影响效应在中小城市并不明显;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普及程度除了在个别规模城市中没有显著影响效应外,在其余规模城市中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在小城市,仅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普及程度对其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且正向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对华跨境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司月芳  王岱  王丰龙 《地理科学》2019,39(2):259-266
基于分国别的技术引进合同数据,探讨对华跨境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美国、日本、德国、芬兰、英国和法国等技术先进国家始终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国。亚洲的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在对华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增强。对华跨境技术转移主要受技术势差、地理距离与技术通道等因素的影响。技术来源国与中国的技术势差越大、距离越近,技术溢出的强度越大;海外华人网络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作为技术通道促进了海外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相似文献   
997.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地理科学》2019,39(9):1464-1472
采用2015年福建省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使用序次回归模型,系统分析由住房产权类型、居住区位、居住家庭化程度和住房支付能力衡量的居住选择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结果发现:当将长期居住意愿、户籍迁移意愿和永久定居意愿3部分指标的加和定义为城市居留意愿指标时,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意愿远低于预期,真正愿意将长期居住、户籍迁移、永久定居三者统一起来的流动人口不足二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居住选择的确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在控制流动人口的个人、家庭特征和流动状况等变量后,拥有住房所有权、居住在中心城区、与家人一起居住和更高的住房支付能力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在城市永久定居。  相似文献   
99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在此背景下,很多研究探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然而,鲜有研究关注亚投行对中国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叠加影响。本文基于全球130个国家的数据,运用面板回归和双重差分等模型,考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影响因素,着重分析亚投行设立对中国海外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亚投行对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影响有所差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国海外投资更多集中在亚投行成员国;在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国向亚投行国家和非亚投行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投行成员国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这可能是由于亚投行国家作为出资方,其金融和投资环境更为优越、对中国投资更为友好,因此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更为积极,对中国海外投资的吸引力更强。此外,东道国GDP和制度环境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也有重要影响,而地理距离、技术水平、自然资源和贸易联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9.
范晓东 《西部资源》2019,(3):115-119
为了提高PDC钻头在ZK7057钻孔三叠系泥岩中的工作效率,减小钻头的切削磨碎程度。本文根据PDC钻头在现场使用的情况,分析钻头在三叠系泥岩进尺缓慢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由于目的层疏松砂岩、砂砾岩和软煤造成取芯困难,孔壁稳定性差,引起自然事故频发,三叠系泥岩致密造成钻进困难,复合片的异常消耗导致钻速降低,吸附的岩粉清洗不及时导致进尺缓慢。建议在以后的钻进工作中使用屋脊片(V型)复合片钻头进行工作。通过对复合片进行表面抛光处理,改造复合片的齿形结构,增强复合片胎体的抗冲击韧性和抗弯强度,增大复合片钻头水路空间来提高PDC钻头在三叠系泥岩中的钻进速度。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3Dvar(3-Dimentional Variational)资料同化系统,采用36、12、4 km嵌套网格进行快速更新循环同化和不同的微物理及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比试验,对2011年5月8日鲁中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更新循环同化地面观测资料是影响模式降水落区预报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微物理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主要影响降水强度预报。采用不同的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降水预报对比试验表明,LIN方案和WSM6(WRF Single-Moment 6-class)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降水预报均较好,LIN方案降水预报较WSM6方案略强。4 km网格预报使用K-F (Kain-Fritsch)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或不使用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预报的降水均较好。4 km网格使用旧的K-F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预报的近地层大气风场偏弱,导致大气动力抬升作用偏弱,从而造成模式降水预报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