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539篇
海洋学   192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基础地形图数据的管理与自动化更新得到国土规划部门的高度重视。基于范围(图幅)的更新方法易于实现、效率高,但因重复更新无变化要素,容易导致历史数据库冗余。而基于要素的更新方法虽然只更新变化要素,但复杂的变化信息检测使其不适用于变化量较大的更新。针对当前更新技术无法自适应选择更新方法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地图信息变化量的地形图更新方法,即在选取更新方法前计算地图信息量变化率,以此作为更新方法的选取依据。以多组1:2000的居民地面数据为试验数据,分析验证了本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数据更新效率。试验发现,当变化率小于20%时采用基于要素的更新方法,大于55%时采用基于范围的更新方法具有更高的更新效率,而处于20%~55%时,两种方法的更新效率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结果对地形图更新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2.
Argo资料已成为当前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但由于其剖面元数据与观测数据混合存放的特点,现有的共享平台无法实现浮标漂移轨迹与剖面图的实时绘制。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结构化与半结构化并存的Argo资料协同管理方法,通过分析Argo资料结构组成与特点,将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数据分离提取;然后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对半结构化类型属性的扩展支持,建立剖面元数据与观测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并利用分表存储,降低数据量快速增长对单数据表带来的存储压力。最后通过对近20 a的全球Argo资料解析建库结果进行分析,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高效的轨迹数据获取效率,能够支持浮标漂移轨迹和剖面图的实时绘制。同时,该方法也可为特征类似的剖面观测数据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43.
对2012年7月21-24日我市出现的大部地区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深入分析,总结台风的活动和演变对梧州产生强降水天气的影响,为今后台风暴雨预报积累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944.
平水铜矿是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即钦杭结合带)北东段的典型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其铜矿主要形成于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阶段。本文对其块状矿体下部发育的含硫化物石英脉中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精确测年,CL图像和Th/U比值显示锆石多为岩浆成因,测年数据可分为5组:981~988Ma、(950±15)Ma、(926±13)Ma、(899±21)Ma和93~120Ma。地质证据和定年结果表明平水铜矿的成矿年龄为新元古代早期(~899Ma),白垩纪的热事件(93~120Ma)对矿体进行了叠加改造作用。这一认识对深入了解平水铜矿的成因、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同时提供了在钦杭结合带寻找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年代学信息。  相似文献   
945.
  杰{} 《中国地质》2010,37(4):1228-1230
<正>1960年9月,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被分配到地质部地质科学院。当时正值国家3年困难时期,各部门都进行机构调整、人员下放。在地科院还没上班就直接下放一部分新毕业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我和两位同学被再分配到内蒙古地质局大兴安岭区域地质测量队。我在大兴安岭地区完成第一幅1:20万乌兰浩特市幅(L-51-ⅩⅤ)后,奉调局机关地矿处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46.
在贵州某磷矿区钻孔施工中,由于地层水敏性导致钻孔出现掉块、坍塌,局部超径、沉渣增多等,发生钻具扭断、埋钻等事故。采用绳索取心钢球支撑小径锥面钻头定位偏斜技术对事故进行处理,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947.
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古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早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章通过对田螺山遗址剖面植硅体、硅藻和炭屑等的分析,探讨了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原始农业和古人类活动的文化环境背景。7000~6600cal.aB.P.期间,植硅体和炭屑含量较低,淡水-半咸水硅藻丰富,推测为淡水或泻湖沉积环境,受海水影响较小;  从6600cal.aB.P.开始,水稻植硅体和炭屑含量增加说明田螺山先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水稻;  晚期(约6000cal.aB.P.后)海绵骨针和硅藻海水种含量的增长说明该时期田螺山地区明显受到海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姆渡文化早期,田螺山地区就已经开始水稻栽培,原始农业形态基本是以稻作农业为主;  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之前和之后都可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或受海水影响的时期,其与河姆渡文化在田螺山地区兴起与消失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8.
在对榆林地区仰韶时期至西周聚落遗址时空分布及考古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内聚落分布同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本区全新世气候具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历史,与其相应的人类活动同样具有强烈的兴衰变化特点,表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5~4kaB.P.前后,在气温和降水有所降低的背景下,人类文化却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说明除了当时的环境仍较为适宜外,社会发展自身规律对人类文化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全新世人类文化发展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开始,榆林地区的气候处于全新世鼎盛期,吸引南来移民在此定居,6.5~4.5kaB.P.的约2000年间形成的遗址有127处;  龙山前期气候较为适宜,4kaB.P.后气候转向干凉,但由于环境条件仍然较为适宜和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在 4.5~3.7kaB.P.仅800年的时间形成的遗址多达740处,分布范围有所扩大;  商代和西周时期,由于气候的进一步干凉化,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该时期遗址数量大幅减少至77处,表明当时人口的显著减少和社会繁荣程度的明显退步,且畜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49.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成因及识别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63口井岩心及薄片的观察以及大量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包裹体及电子探针能谱的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主要有四种成因,分别对应有四种白云岩类型,即萨布哈白云岩、渗透回流白云岩、埋藏白云岩和热液白云岩。前两者受沉积相控制,后两者受成岩相控制。萨布哈白云岩发育于同生—准同生期蒸发成岩环境的潮间—潮上坪,渗透回流白云岩发育于同生—准同生期蒸发成岩环境的澙湖中,埋藏白云岩发育于埋藏期的深、浅埋藏环境,热液白云岩发育于埋藏期的深埋藏环境。总结了四种不同成因的白云岩的岩石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认识到叠合盆地古老海相地层的白云石化机理复杂,白云岩类型多样,白云岩结构特征不但与沉积相密切相关,更受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950.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岩溶型储层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岩溶型储层可划分为同生岩溶、风化壳岩溶和埋藏岩溶等三种类型。同生岩溶型储层主要为礁滩体受三级或四级相对海平面下降导致的短暂暴露和淡水淋溶的产物。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包括层间岩溶和潜山岩溶两个亚类:层间岩溶为碳酸盐岩中—短期抬升剥蚀和淡水淋溶的产物,地形起伏平缓,与上覆碳酸盐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潜山岩溶为碳酸盐岩长期抬升剥蚀和淡水淋溶的产物,地形起伏强烈,与上覆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碎屑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包括石灰岩潜山和白云岩潜山。埋藏岩溶型储层又可分为原源埋藏岩溶和异源埋藏岩溶两个亚类,前者为有机酸、盆地热卤水、TSR成因的硫化氢等成岩流体作用的产物,后者为深源热液作用的产物。认为塔里木盆地岩溶型储层是多期次岩溶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