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7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质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华南暴雨第六次加强观测期间 (IOP-6), 1998年6月9日在福建长乐地区出现了一次局地性的强降水过程.该文应用单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其风场反演结果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从多普勒雷达反演的风场结构看, 这次过程与出现在3~5 km高度上的风切变有关, 在低层雷达回波图像上出现中尺度气旋波的结构, 强降水是气旋波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C-FMCW雷达对江淮降水云零度层亮带探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于体扫雷达探测降水系统,垂直指向雷达可探测降水云中粒子垂直演变的微物理过程。C波段调频连续波垂直指向雷达 (C-FMCW) 采用收发分置天线,数据垂直分辨率达15~30 m,时间分辨率达2~3 s,利用其2013年6—8月在安徽定远探测数据对降水云垂直结构特征及亮带中融化微物理过程进行研究。6次降水过程共计46 h中的39.1%数据具有清晰的亮带结构特征,期间降水占地面总降水量的15%;江淮雨季层状云、对流云和混合性降水系统中均出现零度层亮带,层状云中亮带长时间维持,对流降水系统移出后减弱阶段的亮带结构稳定,混合降水系统中的对流扰动加强冲破了亮带结构。以融化层中最大回波强度Zp所在高度进行融化层的粒子碰并增长和破碎减弱分层分析,上半层融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碰并增长,下半层则是粒子破碎减弱。剔除了介电常数、下降速度引起的粒子浓度改变影响后,层状云和对流降水后期的回波强度加强表明融化增长程度接近,后者略强,混合降水云的融化增长最强。  相似文献   
14.
测雨雷达作为探测云、雨的工具,已在气象台站得到较多的应用,目前对测雨雷达的使用已由对降水回波的定性描述逐渐走向对回波的定量测量和分析。为了适应对降水进行定量的测量,在雷达上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如Pin二极管的高频衰减器、对数中频放大器、视频积分处理器及荧光屏上的多层显示等等。现就这几种技术在测雨雷达中的应用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址选择中的电磁环境测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址选择中,站址周围电磁环境的测试极其重要,文章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对电磁环境的要求,进行电磁环境测量的方法和装备,测试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16.
单部多普勒雷达反演三维风场涡度—散度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涡度-散度反演三维风场的方法是在反演二维风场的涡度-散度方法基础上发展得到的。其基本做法是将垂直方向的涡度方程适当简化,结合涡度和散度的定义,再以连续方程为约束,计算出风场三个方向的分量以及涡度,散度,从而反演到三维风矢量场。初步的试验资料检验结果表明,它是一种具有实用前景的三维风场反演方法。2000年,作者考虑了降水粒子的下落速度对垂直速度的影响,将该方法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该文提出用单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距离高度扫描(RHI)的探测资料,从大气运动连续方程出发,在实际流场的二维假设下,反演雷达探测区域内的垂直剖面流场结构。通过个例试验表明,反演结果比较合理。该方法可供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8.
秦宏德  葛润生 《气象》1982,8(6):36-3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天气雷达的出现,对云、降水等气象目标散射电磁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探测取得了迅速的进展。1959年,巴坦(L.J.Battan)综合了这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首先将它们命名为“雷达气象学”。从此,雷达技术就和气象学更紧密地  相似文献   
19.
葛润生 《气象》1981,7(6):42-44
人们肉眼所看到的云形,是可见光经过云滴散射后被人眼感觉到的形态。而雷达则是通过它发射的电磁波,遇到云滴散射后,一部分又返回雷达接收机,从而测出云体的位置。再经水平和垂直扫描,则可得到云体的空间分布和强度结构。若对云体进行连续探测,还可以进一步测得云体的变化过程。雷达探测比目测云体可以获得范围更大和更确切的情报,以便对未来天气作出较准确的判断。下面就雷达对云的探测  相似文献   
20.
葛润生 《气象》1979,5(11):33-34
一、前言 1972年8月7日下午,在北京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天气雷达观测到一次涡状回波的活动。涡状回波最早出现在雷达测站的西北方,随后向东南偏东方向移动,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于17时前后通过测站。我们根据观测到的涡状回波图象,和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