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于北疆阿尔泰地区泥盆纪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目前仍旧存在不同观点。前人基于阿尔泰南缘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分别提出了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等不同构造观点。阿尔泰造山带南缘的泥盆纪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原岩主要为泥质或砂质沉积岩。尽管不同岩性样品主量元素含量不同,但其化学蚀变指数(CIA)小于75,成分变异指数(ICV)接近或小于1.0,斜长石蚀变指数(PIA)平均70,说明其源区物质比较新鲜,成熟度相对较低,化学风化作用较弱。同样,不同岩性样品微量元素含量差别较大,但表生过程中不活泼的微量元素比值却比较一致,轻稀土(LREE)中度富集(La_N/Yb_N=2.88~9.90),重稀土(HREE)比较平坦,并伴有明显的Eu负异常(Eu/Eu~*= 0.45~0.89)。绝大多数样品具有高的La/Sc(1~3)、La/Y(0.5~1)和Ti/Zr(10~35),以及较低的Sc/Cr(0.1~0.3)比值,类似于大陆岛弧相关环境碎屑沉积物。在La-Th-Sc和Th-Sc-Zr/10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除一千枚岩样品外,其他所有样品均落入大陆岛弧区。以上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大洋岛弧和被动陆缘沉积物,说明该套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可能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相关环境,为认识阿尔泰造山带泥盆纪岛弧增生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丘形反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成因却争议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覆盖整个盆地高测网密度的二维地震、深浅水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中新世北礁凹陷在盆地中的沉积背景和古地形以及古地形对底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新世北礁凹陷处于半深海的沉积环境,其古地形为近互相对称的漏斗状(中间窄,两端宽),这样的古地形对底流的流速有加速作用,使晚中新世早期(11.6 Ma)底流流速增大,从而底蚀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地层形成底流水道和丘(残丘),且古地形(对称漏斗)越窄处底流水道和丘的规模越大。首次在北礁凹陷发现中中新世漏斗状古地形对丘和水道的分布有控制作用,且对具有漏斗状古地形的其他凹陷丘形(状)反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陆地壳的总体成分是闪长质的,闪长岩的成因是理解大陆地壳形成的关键。发育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基,其总体成分是闪长质的,但是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的成因,很少涉及闪长岩。本工作选取冈底斯岩基中部东嘎闪长质岩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冈底斯带闪长岩的成因及其与地壳生长的关系。锆石U-Pb定年显示东嘎闪长岩形成于(176.5±1.2)Ma,并且有(191.3±1.2)Ma的继承锆石,指示有早期地壳组分的加入。这些闪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Mg~#(0.40~0.44),亏损的Sr((~(87)Sr/~(86)Sr)_i=0.703570~0.703595)、Nd(ε_(Nd)(t)=+6.1~+6.5)和锆石Hf(ε_(Hf)(t)=+12.0~+14.7)同位素组成,以及较高的~(147)Sm/~(144)Nd值,表明岩浆源区有地幔物质贡献。岩相学上,闪长岩中镁铁质聚晶团块附近的针状磷灰石,以及东嘎岩体中广泛发育的镁铁质包体,暗示闪长岩为岩浆混合成因。岩浆混合的地球化学检验,也证实东嘎闪长岩是由幔源和壳源岩浆混合形成。东嘎闪长岩的壳幔混合成因表明在早侏罗世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发生了垂向大陆地壳生长。  相似文献   
4.
阿尔泰塔尔浪地区出露一些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其中,斜长角闪岩为基性岩浆岩变质的产物,SiO_2含量为45.42%~52.96%,具有较高的Al_2O_3(13.14%~17.92%)、Fe_2O_3~T(9.08%~16.88%)和TiO_2(0.82%~3.23%)含量。斜长角闪岩样品稀土元素曲线比较平坦,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_N=1.53~1.79),无明显的Nb和Ta亏损。通过野外产状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斜长角闪岩形成于海山的构造环境。辉长岩SiO_2(46.96%~49.86%)含量稍低,TiO_2(0.38%~1.89%)变化较大,并富Al_2O_3(15.0%~20.81%)、CaO(10.13%~11.60%),具有中等至较高MgO含量(7.3%~8.3%)和相对较低的钾含量(K_2O=0.34%~1.03%),属亚碱性岩石系列(Na_2O>K_2O)。辉长岩呈现两种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一种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配分曲线比较平坦(La/Yb_N=1.10~1.67),具有轻微的Eu正异常(δEu=1.03~1.10);另一种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a/Yb_N=5.97~6.39)并具有正的Eu异常(δEu=1.31~1.44),反映其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斜长石堆晶的影响。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辉长岩具有明显的Ti、Nb和Ta负异常和Pb、Sr正异常,反映出明显的消减带岩浆特征。角闪石的~(40)Ar-~(39)Ar测年结果显示,辉长岩样品的坪年龄为266.9±6.1Ma,且年龄坪谱显示在其形成之后没有受到后期热事件的明显干扰,基本上反映了辉长岩的形成年龄。斜长角闪岩的~(40)Ar-~(39)Ar结果呈现出似马鞍型坪谱,其中最小的年龄坪(297.3±6.1Ma)可能反映了最近一期的变质事件,而且明显早于辉长岩的侵入。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不同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组成表明二者可能代表了两期不同的基性岩浆活动。斜长角闪岩所具有的板内和消减带的复合特征表明其原岩可能是洋壳在俯冲消减过程中增生的海山残片,而辉长岩所具有消减带特征显示在二叠纪时期阿尔秦地区仍存在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地幔源区。阿尔泰二叠纪岩浆活动无论在岩浆属性还是规模上都与泥盆和石炭纪的岩浆活动存在巨大差异,表明这两个时期的构造背景存在较大不同,可能反映阿尔泰正处于某种构造转换机制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5.
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分析可为各省市制定世界500强招商引资策略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开展大数据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股权结构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时空大数据服务技术,可准确高效地获取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路径,建立世界500强企业在华企业数据集,填补世界500强在华投资的头部企业无法准确获取这一研究盲区;继而以该数据集为基础,向下钻取,完成世界500强企业在目标区域投资企业的全量数据库建设.以重庆为试点,利用该模型掌握了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的所有企业数据.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精练、准确,灵活性好,可通过修改省市参数快速获取世界500强企业在其他省市地区投资的企业数据,可适配性高,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铅炉子过铝质花岗岩带发育于中天山岛弧带南缘的星星峡缝合带内,为一长条形的二云母花岗岩。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是高Si、Al和K,低Mg、Fe的组份,全碱含量中等,σ=1.74~1.9,K_2ONa_2O,A/CNK1.1,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类(SP)。岩体的CaO/Na_2O和Al_2O_3/TiO_2比值都相对较低,分别为(0.06~0.07)和(48.9~55.3);REE、Nb、Y含量和Rb/Sr、Rb/Ba比值相对较高;Rb、Th和LREE相对富集,Ba、Si、Eu、Ti、P和HREE相对亏损;ε_(HF)(t)=-2.3~+1.6表明岩体还具有较高的锆石同位素特征,T_(2DM)变化范围为1573~1329 Ma。这些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铅炉子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环境中,是在高温、中低压条件下发生重熔形成的,其源岩为古老的地壳物质和年轻的增生物质通过物理风化作用形成泥质岩。本文通过测年获得二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444.5±2.2 Ma,表明铅炉子过铝质花岗岩形成于晚奥陶世,是中天山岛弧带和公婆泉岛弧带的碰撞时间的上限,它也是中天山岛弧带与公婆泉岛弧带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是中亚增生造山带的增生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DEM对山区高分辨率影像正射校正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实际生产中1∶2 000 DEM对于山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正射校正扭曲变形严重的现象,研究了对现有DEM资料进行抽稀形成不同分辨率DEM数据,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分辨率DEM数据参与正射校正后的影像扭曲变形、几何精度、处理效率,从而为实际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永川区为试点,以0.5 m航片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基于影像分割辅以人机交互式解译、基于规则库的航片自动解译、全人工的人机交互式解译等多种方法,对地理国情普查的地表覆盖分类进行了研究,对深化完善普查内容和技术标准提出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9.
冻结岩石的变形破坏特性是冻结法施工过程中的基础力学问题,在荷载作用下不同冻结温度岩石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差异性较大,严重影响冻结壁的安全与稳定。因此,研究冻结岩石的损伤本构关系,对指导冻结法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荷载作用下冻结岩石变形破坏的全过程,采用Weibull分布描述岩石材料的非均质性,基于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建立三轴应力状态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结合冻结砂岩三轴压缩试验,重点分析本构关系中均质度系数m、平均强度F0与冻结温度和围压的变化关系,对损伤本构方程进行修正,并基于此模型研究冻结砂岩的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围压下,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砂岩峰值强度显著增大,峰值应变减小,压密阶段逐渐减弱,弹性变形阶段斜率增加,岩石脆性破坏特征明显。在相同冻结温度下,均质度系数m和平均强度F0随围压升高无显著变化,而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m和F0分别呈现指数增长和线性增长,说明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砂岩冻结越充分,内部自由水冻结成冰占比及冰体强度增长幅度越大,尤其在0~–10℃内提升效果显著,冻结作用提高了砂岩的均质性和平均强度。基于不同冻结温度砂岩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对不同冻结温度砂岩的损伤本构方程进行了修正。依据修正本构模型研究发现,损伤演化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冻结砂岩压缩试验的压密、线弹性、屈服变形及应变软化各阶段的变形特征,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为低温环境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及地下冻结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西昆仑造山带发育有大量的早古生代岩浆岩,它们的形成与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密切相关,然而,对于这些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阿喀孜二长岩和赛图拉石英闪长岩岩体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Hf-O同位素研究,以探讨这些侵入岩的岩浆源区与成因,揭示原特提斯洋在这一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这两个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56±2Ma和452±2Ma,指示它们形成于晚奥陶世。阿喀孜二长岩具有富碱(K_(2)O+Na_(2)O=10.5%~11.8%)、富钾(K_(2)O/Na_(2)O=1.20~1.44)特征,相对低MgO(0.89%~0.97%)、TiO_(2)(0.42%~0.45%)含量,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且具有较高的全岩锆饱和温度(T_(Zr)=814~862℃),属于钾质碱性岩石。该岩体具有较高的(^(87)Sr/^(86)Sr)_(i)值(0.72057~0.72186),负的全岩ε_(Nd)(t)值(-5.1~-4.5)和负的锆石ε_(Hf)(t)值(-7.6~-3.4),以及较高的锆石δ^(18) O值(5.39‰~7.94‰),表明其源区可能为伸展环境下古老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赛图拉石英闪长岩SiO_(2)含量为56.8%~58.6%,全碱(Na_(2)O+K_(2)O)含量为5.75%~6.39%,具有较低的铝饱和指数(A/CNK=0.85~0.89),相对高的MgO含量(2.93%~3.41%)以及Mg^(#)值(~45),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且具有微弱的Eu异常(δEu=0.72~0.77),类似于俯冲带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石英闪长岩具有相对高的(^(87)Sr/^(86)Sr)_(i)比值(0.71317~0.71322),负的全岩ε_(Nd)(t)值(-5.6~-5.1)和负的锆石ε_(Hf)(t)值(-7.8~-2.9),与同时期来源于富集地幔的基性岩同位素特征相似,表明赛图拉石英闪长岩岩浆可能是由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并在岩浆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磷灰石和Fe-Ti氧化物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同位素和数字模拟计算(Rhyolite-MELTS)结果表明,赛图拉石英闪长岩可能由塔里木克拉通南缘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而成。综合前人研究,本文提出晚奥陶世阿喀孜二长岩和赛图拉石英闪长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该时期原特提斯洋板片回撤,诱发软流圈地幔的上涌,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弧岩浆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