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吉林通化赤柏松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高精度的SHRIMP锆石U-Pb定年法, 对出露于吉林省南部通化地区的赤柏松Ⅰ号辉长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 锆石的阴极发光图象显示, 赤柏松Ⅰ号基性岩体中的锆石具有两种类型, 即自形-半自形、条纹状吸收者和浑圆状、环带明显者. 测年结果表明, 通化赤柏松基性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134±7Ma. 而2497±13, 787±35, 321±10, 217±11Ma谐和年龄碎屑锆石的存在, 暗示通化地区可能是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中生代早期汇聚的部位, 它们是岩浆上升过程中的捕获锆石. 通化地区早白垩世基性岩墙群的存在, 代表该区早白垩世时期已经处于强烈的岩石圈伸展环境. 该期岩浆作用的产生和岩石圈伸展应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相联系.  相似文献   
32.
松辽盆地南部基底花岗质岩石锆石LA-ICP-MS U-Pb定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福红 《中国科学D辑》2007,37(3):331-335
为了限定松辽盆地基底的形成时代,本文对松辽盆地南部7个基底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7个基底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均呈自形晶,且具有典型的岩浆生长振荡环带。测年结果表明,位于西部斜坡区洮6井 (T6-1)石英闪长岩形成于236±3Ma;位于东南隆起区北部榆参1(YC1-1)井下部(2126m)闪长岩形成于319±1Ma,其中有364±3Ma的捕获锆石,其上部(1994m)钾长花岗岩 (YC1-2) 形成于361±2 Ma;位于东南隆起区南部十屋断陷内秦2井(Q2-1)、松南121井(SN121)、松南122井(SN122)和松南72井(SN72)基底花岗质岩石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61±5Ma、165±2Ma、165±1Ma和161±4Ma。统计结果表明,中侏罗世花岗质岩石构成了基底花岗岩的主体,同时基底中发育有海西期和印支期岩浆活动。这暗示松辽盆地是在中生代中侏罗世造山作用之后发展起来的中生代晚期陆内或陆缘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33.
王奕朋  裴福萍  周皓  焦骥  魏敬洋  宋凯 《世界地质》2021,(2):229-239,255
笔者对小兴安岭地区福民河组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火山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福民河组火山岩由粗面岩和流纹岩组成,流纹岩中锆石呈自形-半自形,发育震荡生长环带,并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41~0.81),表明其为岩浆成因.它们的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05±1)M...  相似文献   
34.
本文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永吉县张家屯附近出露的早古生代英云闪长岩进行了LA-ICP MS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该英云闪长岩的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张家屯英云闪长岩出露面积约100m2,与其呈沉积接触关系的是具磨拉石建造特点的张家屯组地层。LA-ICP 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张家屯英云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为443±5Ma,即晚奥陶世-早志留世。该英云闪长岩的SiO2含量介于71.5%~72.9%,具有低K2O(0.22%~0.76%)、高Na2O(3.82%~4.49%)和低TiO2(0.30%~0.42%)的特征,属于低钾拉斑系列。其A/CNK值介于0.95~1.25,A/NK值介于1.71~1.94,主体属于I型花岗岩。张家屯英云闪长岩的稀土总量较低(15.3×10-6~23.4×10-6),具有轻重稀土弱分异[(La/Yb)N=5.01~5.60]和较平坦的重稀土分配型式,并具有明显的铕正异常(Eu/Eu*=1.85~2.59)。微量元素显示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Cs、Th)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和Ta)亏损的特征。另外,它们具有正的εHf(t)值(+9.92~+13.6)和年轻的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648~911Ma)。张家屯英云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超俯冲带弧前环境的斜长花岗岩的源区相似,可能来源于低压高温条件下大洋堆晶辉长岩的部分熔融,并有俯冲流体的参与。即张家屯英云闪长岩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岛弧环境,结合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张家屯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特征,揭示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的存在。  相似文献   
35.
吉林中部烟筒山早白垩世辉长闪长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中部烟筒山地区辉长闪长岩中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 具有均匀的震荡生长条带和较高的 Th /U比值(0.63~1.49) , 暗示其具有岩浆成因。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 206 Pb /238U 年龄为(118 ±1)~(125 ±1) Ma ( n = 24) , 其加权平均年龄为( 122 ±1) Ma (MSWD = 415) , 代表了岩体的侵位结晶年龄-早白垩世。岩体的SiO2含量为52.41% ~53.38% , TiO2 = 1.27% ~1.95% , MgO、TFe2O3含量分别为3.34% ~4.27%和8.42% ~9.48% , Mg#值为44~47。Na2O含量为3.99% ~4.31% , K2O含量为1.54% ~1.97% , Na2O /K2O为2.05~2.75, Al2O3 = 16.87% ~19.60% , 具有相对富钠、高铝的特点。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其具有富含轻稀土元素(LREE) 、贫重稀土元素(HREE) 以及微弱的Eu的正或负异常的特点。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 岩体具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 , 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Ti) 等特点。烟筒山辉长闪长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 其形成应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类似弧后盆地性质的伸展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6.
裴福萍  许文良  杨德彬  于洋  孟恩 《岩石学报》2009,25(8):1962-1974
本文报导了吉林南部果松组和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的全岩K-Ar和角闪石40Ar/39Ar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并讨论了吉林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岩浆源区性质以及空间变异.定年结果显示,果松组和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30.2±0.3Ma和118.3±1.9Ma.果松组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组成;它们的SiO2含量介于46%~64%,Mg#介于31~50之间,Al2O3含量介于14.9%~18.9%之间,全碱含量(Na2O+K2O)介于4.61%~9.23%之间,属于亚碱性系列,具钙碱性演化趋势;并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为特征;(87Sr/88Sr)i值和εNd(t)值分别介于0.7065~0.7077和-2.67~-19.71之间.果松组火山岩的成分具有较好的空间变异趋势,由东向西,火山岩的基性程度增高,东部果松组火山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i值,而西部具有较低的εNd(t)值.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由粗面安山岩和粗面英安岩组成;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的SiO2含量介于55.5%~65.8%之间,Mg#介于42~50,Al2O3含量介于15.0%~15.7%,全碱含量偏高(Na2O+K2O=6.93%~9.24%),主体属于亚碱性系列,具钙碱性系列的演化趋势;并以较高的Th/U(5.36~5.82)、Ba/Nb(50.2~120.0)、(La/Yb)N(32.9~47.9)和Sr/Y(50.0~72.4)比值为特征;它们的(87Sr/86Sr)i值和εnd(t)值分别变化于0.7056~0.7057和-8.99~-19.71之间.上述特征揭示,果松组火山岩(130Ma)的形成主要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岩浆来源于受流体/熔体交代的地幔楔,东西部受到不同程度陆壳物质的混染.与果松组火山岩相比,三棵榆树组火山岩(118Ma)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相对引张环境,岩浆来源于受交代的岩石圈地幔,但受到深部陆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37.
金红石中锆含量温度计及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ack et al.(2004a)、Watson et al.(2006)以及Tomkins et al.(2007)(在2GPa条件下)的金红石中锆含量温度计计算结果显示,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所含榴辉岩类包体所经历的榴辉岩相变质的温度范围分别为776~1099℃(平均898℃)、663~923℃(平均750℃)和714~981℃(平均804℃),这些温度结果可能并非榴辉岩相峰期变质温度;其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过程中保存的温度范围分别为555~777℃(平均697℃)、541~663℃(平均6170C)和588~714℃(平均667℃),这些结果不能代表角闪岩相退变质再平衡后的温度,而只能代表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过程中某-阶段的温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榴辉岩类包体所含金红石中的某些微量元素(如Nb、Ta、Cr、Fe、V等)含量与其原岩有继承和对应关系,其原岩主要为镁铁质岩石;榴辉岩类包体与其寄主岩石中部分高价态/高场强元素(HFSE)呈相互消长的关系.榴辉岩的形成与扬子地块和华北地块之间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8.
基于最新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即晚三叠世 ( 2 0 5~ 2 2 5Ma)碱性岩浆作用 ;中晚侏罗世 ( 1 5 5~ 1 6 0Ma)花岗质岩浆作用 ;早白垩世 ( 1 1 2~ 1 32Ma)双峰式岩浆作用和晚白垩世 ( 92~ 73Ma)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岩中榴辉岩捕虏体的发现及其地质年代学资料 ( 2 1 9Ma)表明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早期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陆壳加厚过程。俯冲板片的断离以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和晚三叠世 ( 2 0 5~ 2 2 5Ma)的碱性岩浆作用的存在均暗示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开始。拆沉作用则是引起中生代早期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中、晚侏罗世 ( 1 5 5~ 1 6 0Ma)花岗质岩浆作用形成于造山期后的伸展环境 ,代表了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继续和发展。早白垩世 ( 1 1 2~ 1 32Ma)双峰式岩浆作用表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达到了峰期。而幔源纯橄岩捕虏体中富硅质熔体的交代作用和玄武岩的高87Sr/ 86Sr值、低ε(Nd ,t)值特征表明 ,软流圈对岩石圈底部的化学侵蚀可能是导致该阶段岩石圈减薄的主导机制。晚白垩世 ( 92~ 73Ma)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和“海洋型”地幔捕虏体的存在代表了等温面的下降和岩石圈地幔的增生  相似文献   
39.
在华北克拉通东部鲁西—徐淮地区,存在一套辉石闪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成的adakitic岩石。锆石SHRI MP和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早白垩世(130~132Ma)。该类岩石具有较高的MgO含量(质量分数为1·46%~9·76%)、高的Mg#值(0·46~0·68)和高的Sr/Y值(主体介于30~52之间,个别高达410)。这些特征类似于由俯冲大洋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adakitic岩石。然而,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相对较高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051~0·7077)和较低的εNd(t)值(-4·43~-15·92)则反映岩浆形成或演化过程中应有陆壳物质的参与。徐淮地区该类岩石中榴辉岩类捕虏体和石榴石捕虏晶的存在和鲁西辉石闪长岩中众多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发现,以及这些捕虏体中普遍发育富硅质交代作用,由此可以判定该类岩浆应起源于拆沉下部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及其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橄榄岩的反应,石榴石作为残留相。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adakitic岩石的存在以及榴辉岩类捕虏体的年代学表明,中生代早期曾存在一次重要的陆壳加厚过程,之后相继出现的加厚岩石圈的拆沉应是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辽东菜园子玄武岩中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捕虏晶进行K-Ar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研究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及深部作用过程,结果表明,辽东菜园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36.33 Ma±0.97 Ma和39.34 Ma±1.27 Ma;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玄武岩中Sr,Ba相对富集,Zr,Hf相对亏损;ISr和εNd(t)值分别介于。0.704 73~0.705 16和 0.22~ 2.27之间。橄榄石捕虏晶发育环状裂隙和扭折带,具有明显的成分环带,自核至边Mg#值逐渐降低(核部Mg#值介于88.7~94.3之间,边部Mg#值介于76.6~77.8之间),核部与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橄榄岩包体中橄榄石的成分类似,边部与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成分相当。单斜辉石捕虏晶为透辉石,具有反环带结构,核部具有较高的FeO,MnO,Na2O,Al2O3质量分数,反映了壳源成因;过渡部分MgO,Cr2O3质量分数明显升高,反映了壳源物质与软流圈物质反应的结果;向边部MgO,Cr2O3质量分数逐渐降低;FeO,MnO,Na2O,Al2O3质量分数逐渐升高,暗示与寄主岩浆反应的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亏损性质,但岩浆形成过程中有陆壳物质加入。环带状橄榄石捕虏晶反映了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橄榄岩与熔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