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1.
东营凹陷流体动力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营凹陷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盐度以及运移动力和流动样式,划分出3个流体动力系统:静水压力-低压淡水流体动力系统、静水压力低盐度流体动力系统、超压高-中盐度流体动力系统.超压高-中盐度流体动力系统以有效烃源岩、流体超压和盐度较高[ρ(TDS)≥35 g/L]为特征,压力驱动为主导;静水压力低盐度流体动力系统以常压、低盐度[ρ(TDS)=10~<35 g/L]流体、运移通道和储层特别发育为特征,运移动力为盐度差和浮力;静水压力-低压淡水流体动力系统以静水压力-低压、淡水为特征,运移动力以浮力和重力为主.  相似文献   
112.
西藏北姆朗矿区斑岩体具备斑岩型铜矿成矿有利地质条件,结合作者主持本地区野外矿产勘查工作的新认识和新发现,展开该地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等问题研究。本文对北姆朗矿区内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斑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斑岩体主要由中新世形成的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组成。 地球化学组成上, 这套岩石具高硅(均值依次为68. 60%→66. 62%→70. 30%)、高钾(均值依次为4. 08%→3. 83%→4. 22%)、富碱(均值依次为8. 16%→7. 73%→8. 32%)、贫MgO(均值依次为1. 00%→1. 62%→0. 82%)、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地化特征;δEu缺乏显著负异常(均值依次为0. 85→0. 80→0. 80);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Sr、Hf)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的特征,仅二长花岗斑岩相对亏损Sr;同时,具有高Sr、低Yb、低Y、高Sr/Y比,具有典型埃达克岩的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岩石形成于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岩浆源区可能为镁铁质的新生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与深俯冲而进入拉萨地块之下的印度古老地壳组分经混合作用的产物。同时,北姆朗矿区找矿勘查的重要目标地质体是二长花岗斑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这一认识对北姆朗矿区及外围找矿提供了重要勘查启示。  相似文献   
113.
南海南部是我国油气资源调查的前沿,开展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演化研究对于明确盆地油气远景区带及南部诸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用2D地震资料,在精细构造-地层解释基础上,厘定了北康盆地主要的构造样式;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北康盆地的伸展率和伸展量进行定量恢复,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结果表明,北康盆地共发育5类主要的构造样式,分别为伸展、反转、挤压、走滑-伸展和底辟构造样式,其中走滑-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为油气最有利富集部位.盆地的形成演化总体上经历了三期六幕,即裂陷期(初始裂陷幕、裂陷鼎盛幕)、断坳转换期(断坳转换1幕、断坳转换2幕)和拗陷期(拗陷1幕、拗陷2幕).  相似文献   
114.
次玛班硕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距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西南约10 km,周围分布着北姆朗、落布岗木、懂师布等矿床,为朱诺铜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明确次玛班硕找矿潜力及勘查方向,本次对该矿床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精细的岩芯蚀变-矿化编录以及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研究发现次玛班硕铜矿主成矿期中新世岩体为一套复式杂岩体,分别由细粒二长花岗斑岩(F斑岩:16±0.30 Ma)、粗粒二长花岗斑岩(C斑岩:15.89±0.06 Ma)、含角闪石二长花岗斑岩(H斑岩:15.81±0.06 Ma)、闪长玢岩和二长花岗岩(15.51±0.07 Ma)组成,且不同期次岩浆沉淀Cu金属量差异较大.锆石Ce4+/Ce3+(平均值190)和10 000×(Eu/Eu*)/Y(平均值13)比值指示次玛班硕中新世各岩体,氧逸度和含水性均高于朱诺矿床.次玛班硕热液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和14种脉体,根据次玛班硕矿床蚀变-矿化对应关系,铜主要沉淀于钾硅酸盐化阶段,特别是与黑云母化密切相关,青磐岩化阶段亦沉淀部分的铜,绢英岩化阶段沉淀最少.与经典的斑岩铜矿蚀变-矿化分带模式不同,次玛班硕铜矿表现出深部钾硅酸盐化被青磐岩化强烈叠加和部分高温脉体穿插低温蚀变的反常特征,证明存在多期次岩浆-热液过程,为成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热动力、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形成了各种蚀变相互叠加的复杂热液系统.分布于次玛班硕矿区北部的F斑岩为主要致矿岩体.矿区北部蚀变-矿化作用强而南部较弱,且深部发育强烈的青磐岩化蚀变.综合分析认为,次玛班硕矿床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下一步勘查方向应以矿区深部和北部为主,重点关注F斑岩和C斑岩且发育钾硅酸盐化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5.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西段莺歌海组沉积演化及储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育于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低凸起的中央峡谷西段,早期充填了厚达700 m的深海重力流沉积.基于两口钻井和两块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内中央峡谷早期的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地震剖面波组特征和对比井震资料,将峡谷充填划分为5个沉积期次;在井震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反射特征、地震切片及属性分析,识别出四种主要的沉积类型:水道复合体、水道-天然堤、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期次1主要为水道复合体,沉积期次2和3主要为水道-天然堤,沉积期次4主要为块体流和水道-天然堤,沉积期次5主要为块体流和浊积席状砂.峡谷DS1~DS3主要受轴向物源控制,以浊流沉积为主,富砂;DS4~DS5逐渐受北部陆坡物源控制,以块体流沉积为主,富泥.浊流沉积是峡谷内优良的储集体,普遍发育于峡谷充填下部,与上部块体流沉积可以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6.
水下生产系统防沉板结构形式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蒙  杨树耕  王晗  刘晓峰 《海洋通报》2016,35(4):436-442
防沉板是水下生产系统的重要基础形式,在海洋工程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基础承载能力不仅决定防沉板的适用范围,还关乎水下生产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防沉板与土体的相互作用模型,通过平衡初始地应力,设置主从接触,施加重力荷载与位移约束,用Swipe法对不同结构形式防沉板进行数值模拟。比较分析多种防沉板在复合加载模式下的极限复合承载能力差异,讨论了单轴竖向承载力、V-H、H-M荷载空间破坏包络线。计算结果显示,防沉板是否有底部结构、底部结构的形式、布置以及深度对荷载位移曲线以及破坏包络线有着显著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改进防沉板结构形式以克服承载力不足的问题的建议,为拓宽防沉板的运用领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7.
南京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京市江宁区和溧水县为例,利用半方差变异函数和分形维数对研究区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数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变异函数基台值的增加和变程的下降说明从1988年到2001年研究区建筑用地急剧增加,打破了土地利用强度在空间范围内的平稳性。2001年与1988年相比,研究区空间结构比例较高,表明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状况仍主要受客观地形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存在着明显的集聚效应;同时2001年分形维数也较高,表明其空间变异性较为剧烈,此时人的干扰情况较为复杂,呈现明显异质性。研究同时表明对土地利用强度指数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能挖掘出更多的土地利用信息。  相似文献   
118.
万安盆地是南海西南部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充填特征对于认识南海南部主要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覆盖全盆地的二维地震资料,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万安盆地构造—层序特征及其构造—沉积充填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万安盆地内新生代以来可识别出8个主要的二级/三级层序界面.沉降模拟显示,盆地沉降整体表现出一个“快—慢—快”的过程,且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高南低的特征.综合构造层序特征和沉降模拟结果,万安盆地新生代以来沉积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初始裂陷期、晚期裂陷期、断坳转换期、裂后热沉降期和裂后加速热沉降期.盆地自形成以来,沉降主要受东亚大陆边缘区域拉张所造成的深部断裂的影响,至上新世,万安断裂转而成为盆地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造成了早期盆地沉降中心由中部向西迁移,然后再逐步向东迁移的特征.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为盆地裂陷阶段,以陆源碎屑岩沉积为主,断陷早期可能为湖相,晚期为浅海相;中中新世为盆地断坳转换阶段,晚中新世以来为盆地裂后热沉降阶段,二者均发育陆源碎屑岩和自生碳酸盐岩两种沉积类型,且裂后热沉降期碳酸盐岩沉积范围相对缩小,陆缘碎屑岩沉积范围相对扩大.   相似文献   
119.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热流体输导系统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热流体输导系统以垂向断裂和裂隙系统为主 .根据断裂和裂隙系统形成机制及其赋存特征 ,划分为三种类型 ,即弥散型层内流体压裂、穿刺型断裂、拱张型断裂 .这些断裂和裂隙系统的发育不仅影响到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 ,而且还影响到超压体系中烃类气体的运移 ,它构成烃类气体垂向输导的主要通道 .超压流体囊幕式突破使得这些断裂和裂隙系统呈幕式开启和封闭 ,从而构成了莺歌海盆地多源混合、多期运聚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  相似文献   
120.
沉积盆地内热流体活动过程实际上是热流体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过程.热流体活动必然导致温度和压力以及化学条件的改变,尽管如此,沉积盆地内热流体活动的示踪难度较大.通过对莺歌海盆地典型实例的剖析,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热流体活动中的温度效应进行示踪研究.其中较为有效的参数有伊-蒙矿物的转换、镜质体反射率和有机物热解指标以及流体包裹体等.这些参数的不同形式的异常均指示了来自深部的热流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