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1篇
  免费   522篇
  国内免费   715篇
测绘学   415篇
大气科学   398篇
地球物理   477篇
地质学   1274篇
海洋学   392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6篇
  1944年   3篇
  193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利用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25个站1951—2000年50 a的气温和降水逐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把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分成7个小区,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小区气温和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区夏、秋、冬三季降水以同步的变化为主,其次为黄河上游与引水区之间存在反位相的变化.春季降水主要表现为黄河上游与引水区之间存在反位相的变化,其次才表现为一致的变化.各区的气温均以同步升温为主.降水具准3 a和准22 a周期,气温的振荡周期主要是2~5 a的小周期和准11 a的周期.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近50 a来夏季的降水在一致变化的基础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992.
热液条件下钙锰矿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钙锰矿具有3× 3的大隧道构造, 广泛分布于大洋锰结壳和锰结核等环境中, 其性质和成因倍受关注.以改进方法制备的水钠锰矿(birnessite)为前驱物, Mg2+交换后得到Mg-水钠锰矿(或称布塞尔矿, buserite), 经热液处理合成了结晶度高的单相钙锰矿(todorokite), 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等技术探讨了热液温度、体系压力和处理时间等因素对钙锰矿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合成的钙锰矿与天然钙锰矿有相同的形貌和生长特征, 呈纤维状, 沿120°三连晶生长, 平均化学组成为Mg0.16MnO2.07 0.82H2O.在实验条件下, 热液温度和处理时间是影响钙锰矿合成的主要因素; 而通过改变高压釜的填充度引起体系压力的变化对钙锰矿合成的影响较小, 体系压力并不是钙锰矿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热液温度越高, Mg-水钠锰矿转化为钙锰矿的速率越快, 完全转化为钙锰矿所需的处理时间越短.热液温度分别为120℃、160℃和200℃时, Mg-水钠锰矿完全转化为钙锰矿所需的时间分别为6 h、4 h和2 h; 但热液温度高于160℃时, 易生成水锰矿杂质.延长处理时间与提高热液温度具有相似的影响规律.这进一步明确了钙锰矿的生成条件, 可为阐明钙锰矿的形成机制和促进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按照ArcSDE GeoDatabase模型结构进行空间数据库建模,将数据库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端,用户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访问数据库,便于实现数据共享和多用户并发操作。ArcObjects是ESRI公司开发的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和高度集成的软件组件库,是一套完全符合COM标准的大型软件架构。在服务器端以SQL Server 2000+ArcSDE8.1为空间数据库平台,客户端的管理系统通过ArcObjects+VB6来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994.
空间索引技术可提供高效的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方式,以支撑海量空间数据的挖掘与分析。针对当前空间索引存在的知识体系不明晰、选择难等问题,该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和CiteSpace工具,依据空间划分及映射方法将空间索引划分为基于树结构、格网、空间填充曲线和地址编码的空间索引四大类,并综述其原理、空间结构、适用范围及在GIS领域的应用,最后对空间索引在数据组织、高效计算、可视化、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结论如下:基于树结构的空间索引最具普适性且可以处理多维度及多层次的数据,查询性能依赖于树结构的平衡性及数据的分布;基于格网的空间索引可以均匀划分空间以便于高效范围查询,却不适用于非结构化或动态数据集;基于空间填充曲线的空间索引可以在实现维度压缩的同时保持局部邻近性,但插入或删除数据可能导致整个曲线的重构难以频繁更新;基于地址编码的空间索引将语义地址信息转化为编码信息,便于高效检索,然而语义地址匹配仍存在较大误差和不确定性。研究结果可为空间数据组织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大陆显生宙俯冲型、碰撞型和复合型片麻岩穹窿(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许志琴  马绪宣 《岩石学报》2015,31(12):3509-3523
片麻岩穹窿(gneiss dome)是中下地壳热动力学过程产生的、与岩浆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的穹窿状构造。片麻岩穹窿大部分是地壳深层次变动的产物,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出露在所有的折返造山带中,反映了所在地区地壳的大幅度抬升。片麻岩穹窿核部主要是无或弱岩浆组构的花岗岩体和高级变质岩(例如混合岩),边部是具有岩浆组构的花岗片麻岩,幔部由来自地壳深部的高级片岩和片麻岩组成。片麻岩穹窿的形成经历从垂直上升的地壳流导致的岩浆上涌的挤压收缩机制到岩浆体侵位的顶部伸展机制的转化过程。根据片麻岩穹窿的岩石组合、组构特征、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背景以及片麻岩穹窿与地壳流关系的分析,结合中国大陆典型片麻岩穹窿的研究,提出中国大陆显生宙的片麻岩穹窿和片麻岩穹窿群可以划分为与大洋岩石圈板片俯冲增生与随后的折返造山相关的"俯冲型"片麻岩穹窿(群),如秦岭片麻岩穹窿;与陆陆碰撞折返造山有关的"碰撞型"片麻岩穹窿(群),如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片麻岩穹窿(群)和松潘甘孜雅江片麻岩穹窿(群);与俯冲和碰撞的叠合作用有关的"复合式"片麻岩穹窿(群),如帕米尔空喀山片麻岩穹窿和东冈底斯林芝片麻岩穹窿(群)。  相似文献   
996.
高利娥  曾令森  许志琴  王莉 《岩石学报》2015,31(5):1200-1218
青藏高原是由复合地体和复合造山拼贴体组成,是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多期造山及新生代最后隆升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原。最近在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中厘定出形成于445~431Ma的碎屑锆石,包括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以及447Ma的变质事件,比已有关于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认识晚30~60Myr。主量、微量和同位素特征显示志留纪片麻岩具有和奥陶纪花岗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同一套岩石。综合已有现象推断出:喜马拉雅地区古生代构造事件持续时间更长,微陆块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碰撞作用可能发生在志留纪,引发奥陶纪的岩浆岩发生变质作用,以及志留纪的岩浆活动,这些热事件属于加里东期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997.
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物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古流向、砾石成分及砂岩碎屑锆石定年方法,综合分析了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时期的物源组成及其地质意义。古流向,五莲—诸城显示较稳定的N向,莱阳—乳山一带由早期的E-SE向逐渐转变为晚期W-NW向。砾石成分,五莲—诸城—胶州地区以花岗片麻岩、花岗岩、大理岩和石英岩为主,莱阳—乳山早期花岗岩砾石成分含量高,晚期成分复杂。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10~145 Ma,150~180 Ma,200~250 Ma,600~950 Ma和1700~2600 Ma。由此推断胶莱盆地在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期的物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盆地南缘苏鲁造山带超高压-高压变质岩和浅变质杂岩;2盆地周缘燕山期(J2-3-K1)花岗岩;3北侧胶北隆起基底(亲华北型)变质岩。并且盆地物源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说明当时苏鲁造山带的南、北段在抬升及抬升后可能存在着差异性的隆起和改造,表现为苏鲁造山带南段(南苏鲁造山带)隆升幅度大并且稳定,北段(北苏鲁造山带)表现出较为低缓的隆起或者局部的小隆起并且后期经历大规模的塌陷。另外,物源也指示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时期,胶莱盆地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古地貌特征,直到莱阳群沉积晚期,盆地东部才有所抬升。  相似文献   
998.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在渭南市城区地热井位勘测中,确定了该区的深部热储层和盖层的埋深、厚度及构造形态,经过钻探验证地层和构造与物探解释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99.
甘蒙地区北山盆地群发育大量煤系地层,但由于构造演化期次复杂,地震、钻井及相关的古生物资料缺乏,导致煤系地层的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资源潜力尚未明确。为了明确北山盆地群含煤系地层的时代归属,进一步确定资源潜力,为研究区的能源资源勘探提供基础资料,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古生物年代学为抓手,以北山盆地群黑鹰山盆地、公婆泉盆地及中口子盆地煤系地层中丰富的孢粉、古生物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煤系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煤岩工业特性、地震资料等证据对北山盆地群煤系地层时代归属进行了整体研究,重新厘定了北山盆地群煤系地层的时代归属。认为北山盆地群中各个盆地均发育了一套含煤层系,但这套含煤层系的时代归属并不相同,有的属侏罗纪、有的属白垩纪。仅北山盆地群最南部的中口子盆地南部区域以及盆地群最北部的黑鹰山盆地东部的含煤岩系为侏罗系,其他次级盆地的含煤岩系均属于白垩系。盆地群南部中口子盆地含煤岩系的归属问题呈现出和构造相一致的"南北差异",南缘出露煤系地层时代为中侏罗世,北部煤系地层时代为白垩纪。含煤层系归属问题的厘定为进一步确定盆地区的资源潜力提供了依据,可为北山盆地群含煤层系的原型盆地恢复及构造演化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是地理课堂的延续与拓展。然而,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野外考察开展较少,部分教师在资源开发和课程设计上存在困难,学生的野外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有待提升。本文以肇庆市的中学地质地貌野外考察课程为例,梳理了中学地质地貌野外考察资源开发途径,并据此设计了野外考察方案,以期为中学开发地质地貌野外考察资源、考察方案及地理野外实习校本课程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