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质学   75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沉积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早已超越了沉积岩石学、相分析和沉积环境演替的经典研究,而是把发生沉积作用的堆积场所──盆地.放在全球沉积地壳演化的时空坐标上,通过正负沉积记录寻求有成因联系的沉积和构造综合体在地质历史中各种事件的铸记,恢复它在全球古板块和古地理的位置.进而探索沉积地壳演化和地球起源的证据。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地学领域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是地质学中各学科的专业化、计算机化和定量化;另一特征则是多学科的渗透化。其中层序地层学研究在近代地学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是追踪对比全球沉积记录和全球古地理再造的重要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42.
中上扬子寒武系蒸发岩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上扬子区寒武系蒸发岩层位上属龙王庙阶和毛庄阶至张夏阶,分布在成都以东、贵州遵义以北和武陵山以西,形成四川长宁、重庆永川-江津、湖北利川、武汉4个沉积中心,是早古生代海相油气的重要盖层。经深井揭露,寒武系蒸发岩为石膏和石膏夹石盐,有三种岩石类型:粉砂质白云岩、白云岩与石膏互层、石膏夹石盐。地表以盐溶角砾岩、石盐假晶、次生石膏为标志,川东有少量盐泉出露。寒武纪时中上扬子区蒸发岩沉积具有构造和古地理障壁及岩相障壁,西部除龙门山前分布有岛链状的古陆外,早寒武世末川中古隆起已具雏形,并由西向东迁移扩大;黔中古隆起至中晚寒武世可能为水下无沉积区,具有局限障壁作用。早中寒武世碳酸盐浅滩分布在构造障壁的东侧。构造、古地理和沉积相展布,使中上扬子区转化为局限、封闭或半封闭构造古地理环境,是该区沉积蒸发岩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43.
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与烃源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塔里木陆块为一具前寒武系基底的克拉通盆地,早震旦世—寒武纪陆块内和边缘发生裂解,至中奥陶世转为被动大陆边缘,组建塔北和塔中两个遥相对应的碳酸盐台地和边缘斜坡,其间的阿瓦提—满加尔地区为克拉通内浅海—深水盆。满参1井以东至满加尔为欠补偿的深海槽盆,早期沉积了富生物营养链的烃源岩,晚奥陶世克拉通转为前陆碎屑岩沉积,满加尔坳陷反转为浊流盆地。碎屑岩由东向西、由南东向北西迁移,造成向塔北和塔中海侵上超,结束碳酸盐台地演化的同时,沉积了局限台地型和台缘斜坡灰泥丘相的烃源岩。奥陶纪时塔里木盆地演化和沉积相的配置,是加里东期盆山转换的重要反响,形成多个沉积-构造转换面。早加里东运动,造成下早奥陶统与寒武系的假整合;中加里东运动即晚奥陶世始,塔里木转为前陆盆地,塔北和塔中分别为前陆隆起,阿瓦提—满加尔为复合隆间盆地;晚加里东运动(始于早志留世)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退。  相似文献   
44.
黔中-黔东南地区下志留统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志留统由下向上分为龙马溪阶、大中坝阶和紫阳阶。黔北地区3个阶有连续的沉积物,而黔中-黔东南地区缺失早志留世龙马溪期和大中坝期早期的沉积。海平面的下降导致黔中隆起上的中下奥陶统成为暴露喀斯特地貌。以余庆-黄平地区为界分成了南、北2个区。南区只有紫阳阶的翁项组(或高寨田组)由南向北超覆在中下奥陶统岩溶暴露面上,在凯里至都匀一带为海湾-澙湖相的钙质砂泥岩沉积,向西至贵阳一带为开阔性的滨浅海沉积。早志留世的海侵改造了下伏岩溶喀斯特和古风化壳,沉积了波浪改造型的砾屑灰岩和海侵充填型的含灰岩砾块碎屑岩,两者均非"底砾岩"。  相似文献   
45.
在前人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基础上,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沉积微相分析,对柯坪地区中下奥陶统露头碳酸盐岩进行了层序地层解剖。研究区共识别出二种界面类型 (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和淹没层序不整合界面 )、三种准层序组构特征 (潮坪、浅滩和滩下陆棚 )和两种主要类型的体系域构成 (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在此基础上把该套碳酸盐岩划分为 7个三级层序,其中Sq1~ 2对应于蓬莱坝组地层、Sq3~ 6对应于鹰山组地层和Sq7对应于大湾沟组地层。Sq1~ 2三级层序由潮坪旋回的藻纹层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和灰岩组成;Sq3~ 4三级层序由潮坪旋回的藻纹层灰岩和颗粒灰岩组成;Sq5~ 6三级层序由潮下浅滩相旋回的颗粒灰岩组成;Sq7三级层序由滩下陆棚环境藻灰岩和泥质瘤状灰岩组成  相似文献   
46.
上扬子北缘震旦纪-早古生代沉积演化与储层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上扬子北缘地层沉积演化既受北部南秦岭构造、西部龙门山构造、同时也受北部汉南古陆的长期继承性隆起影响。震旦纪-早古生代,其北部为秦岭洋、西部为巴颜喀拉洋,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有别于扬子地台东南边缘。在铁船山组-西乡组火山-沉积岩系和南华系冰碛岩之上,主要经历了震旦纪初始碳酸盐台地、早中寒武世陆棚、晚末寒武世-早奥陶世碳酸盐台地及克拉通边缘隆升、中晚奥陶世台地淹没、晚奥陶-早志留世滞留陆棚沉积等阶段。沉积演化过程中,上扬子北缘地区形成了多套区域性烃源岩,也形成了多套有利的储层,主要包括灯影组藻礁-白云岩储层、仙女洞组鲕粒灰岩储层、沧浪铺组砂体储层、石龙洞组白云岩储层。储层分布广泛,尽管总体以低孔低渗为主,但部分地区白云岩、灰岩储层溶蚀作用发育,储集性较好,灯影组与石龙洞组是主要的储层与潜在勘探目的层,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7.
中国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回顾经典的碳酸盐沉积模式类型研究和我国学者对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生储盖组合为指导思想,依据中国西部三大海相盆地碳酸盐岩发育的特殊性,从中国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发育特征和地质实际情况出发,系统建立了5种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类型及沉积模式和12种亚类类型。以中国西部三大盆地不同时期发育的碳酸盐沉积特征为主线,从盆地构造演化、岩性特征、相带变化以及模式演化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各个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类型及沉积模式特征。不同类型台地边缘及其沉积模式演化特征研究对分析生烃、储烃和盖烃物质等油气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匹配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
对新元古代湘桂海盆及邻区构造属性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效松  刘伟  门玉澎  张海全 《地质学报》2012,86(12):1890-1904
新元古代的湘桂海盆夹持在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与华夏地块群之间,是古华南洋与下扬子陆块俯冲碰撞后在西南方向的残留海.东段古华南洋俯冲的地质记录发生在860~1034Ma间,为绍兴-江山-萍乡碰撞带,形成江南岛弧造山带;西段古华南洋与上扬子陆块俯冲的构造地质记录,推测在湖南的新化-城步至广西的三江一带,时间为850~820Ma,形成雪峰-四堡岛弧造山带,但无陆陆碰撞的记录.东、西两段构造活动有近1亿年至数十百万年的时间差,为湘桂海盆在停止扩张的洋底上提供了发育的空间,并转为弧前-深海盆地.由萍乡向南西方向至湖南茶陵-郴州为一结合带,西侧的沉积物属扬子沉积构造域和湘桂海盆,沉积了细屑浊积岩和硅泥质岩;东侧为华夏沉积构造域,包括赣、闽和粤北,充填了与热活动有关细碧岩、含铁石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郴州至贺县间,有一东-西向的古南岭裂陷海与之相连,是分隔云开地块、粤东南地块与罗霄-武夷地块的深海槽.在早古生代构造旋回中,湘桂海盆、古南岭海槽以及华夏沉积构造域,分别转为不同构造走向的湘桂加里东褶皱带和华南加里东造山带.  相似文献   
49.
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对中国南方不同地区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基干剖面和辅助剖面详细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对震旦系-中三叠统进行了系统的层序划分对比,其识别出13个超层序和99个三级层序,讨论了13个超层序的特征,建立了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的层序格架。总体上看各超层序在整个中国南方不同盆地、不同相带的剖面上可以完全对比,但同一个超层序内所包含的三级层序个数及完整性有所不同。对于三级沉积层序来说,半数以上可以得到化石带较为准确的年代控制并在同一个构造分区甚至整个中国南方进行对比,部分层序甚至还可以在三级层序的体系域层次进行对比。表明从整个中国南方来看二级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更具有一致性,而三级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盆地、不同相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0.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储层气气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制约因素是有效烃源岩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的沉积构造演化、沉积环境、生烃潜力、本溪组砂体展布特征与中央大气田藕合关系、上古生界天然气向下穿层运移条件、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指出中央大气田的气源主要来自上古生界的煤系地层及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的海相烃源岩,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方针和下一步有利勘探选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