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01.
基于遗传算法思想,针对地图综合中离散面群居民地的选取,考虑地图综合需要保持的统计、专题、拓扑和度量等4类关键信息,提出一种基于遗传多目标优化的离散面群居民地的自动选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面积、密度、属性意义等多种约束指标,通过遗传迭代,逐步优化得到理想结果。采用1∶10 000居民地数据进行了地图综合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保持地图所包含的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202.
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前寒武纪地壳生长和演化提供了制约。结果表明,辽西地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和辽南地区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安波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生长环带,结合相对高的Th/U比值(0.24~1.75)和锆石稀土元素特征,暗示它们均为岩浆锆石。定年结果显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安波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分别形成于2519±9Ma、2505±10Ma和2519±11Ma,即它们均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均具有高SiO2(61.85%~73.38%)、低MgO(0.36%~2.83%)、富Na2O+K2O(7.64%~10.86%)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发育弱的Eu负异常和Sr、P、Ti的亏损。岩浆锆石均具有正的εHf(t)值,介于0.4~5.9之间,tDM1变化于2595~2798Ma之间,峰值年龄为2740Ma,与华北克拉通最重要的一次地壳增生事件相一致。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板块俯冲的弧构造环境下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203.
精确的余震序列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能够提供强震破裂尺度、发震断层面和区域应力场等信息,为震后应急决策和分析发震构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2日 青海玛多Ms7.4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得到震后9天内共1055个事件的精定位结果;同时,利用青海、西藏、四川和甘肃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了玛多Ms7.4地震15次中等余震(Ms≥4.0)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反演得到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地震定位结果显示,玛多主震位于玛多—甘德断裂与甘德南缘断裂之间,发震断层面较为陡立,余震序列在时间上呈现出不对称的双侧破裂模式,且沿主破裂面的两端均表现出分支破裂特征,说明本次地震触发了分支断层;震源机制结果显示15次中等余震包含12次走滑型和3次逆冲型地震,暗示主断层破裂受到局部异常结构的影响;另外,应力场反演表明震源区为近EW向挤压特征,与该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优势取向一致.结合上述结果以及周边地质构造背景,我们认为玛多地震发震构造为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一条NWW向的高倾角左旋走滑断裂,主破裂触发了东西两端分支断层活动,断层面的非均匀性控制了余震序列时空分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4.
县气象局气象为“三农”服务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县气象局处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熟悉农业生产情况,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如何使基层气象台站在陕西省气象局"需求牵引、服务引领"方针指导下,结合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为  相似文献   
205.
报道了黑龙江省东部小兴安岭东风山群亮子河组和红林组锆石的U-Pb定年结果,并讨论了东风山群的所属时代和构造属性。采自该群的大多数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暗示其岩浆成因,极少数的锆石具有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暗色增生边。定年结果表明:采自东风山铁矿附近的亮子河组二云母片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产生了821 Ma、1 286 Ma、1 396 Ma、1 504~1 595Ma、1.8Ga和2.5Ga年龄众数;采自亮子河组标准剖面的黑云母石英片岩和变质粉砂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产生了425Ma、453Ma、485Ma、506Ma和288Ma、452Ma、486Ma、699Ma、801Ma、900Ma年龄众数;东风山群上部红林组含炭质粉砂质板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产生了275Ma、760Ma、781Ma年龄众数,而红林组中的花岗质片麻岩(原岩为花岗岩,侵入到含炭质粉砂质板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71Ma。根据上述定年结果,结合区域岩浆事件,可以判定:位于东风山铁矿处的亮子河组沉积于新元古代晚期,这是区域上首次发现具有准确同位素年龄的前寒武纪地层;东风山群亮子河组标准剖面处的黑云母石英片岩和变质粉砂岩应形成于早古生代晚期和晚古生代;而东风山群红林组的形成时代应为晚古生代晚期(275~271Ma)。上述结果揭示,小兴安岭东风山群是由不同时代沉积岩和变形的火成岩所构成,主体形成于古生代,部分地层为新元古代晚期沉积;这些地层的物源主要来源于周边的古生代地质体和少量的前寒武纪基底残片。  相似文献   
206.
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Z)文件》中2个过去天气码W1W2,既不能完善地反映测站过去天气时段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又编码复杂。为了解决此问题,探索用4个过去天气码W1W2W3W4按逆时间顺序编码。当有5个或5个以上过去天气码W码可供选报时,留4个W大码参加W1W2W3W4选报;有4个W码可供选报4时,用这4个W码参加W1W2W3W4选报;有3或2个W码可供选报时,根据天气现象是否开始出现在过去1 h之前参加W1W2W3W4选报;有一个W码可供选报时,根据该天气现象是否持续占满过去1 h之前的整个时段参加W1W2W3W4选报。W1W2W3W4的优点有编报简单,减少编报出错几率,比W1W2多一倍的码,能更全面地反映测站的天气情况。建议改革W1W2为W1W2W3W4,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  相似文献   
207.
县级气象机构的综合改革势在必行,直接影响县级气象机构的健康长远发展.为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该文从仙游县气象局机构综合改革的相关问题开展探索,理清改革的发展思路,为仙游县气象局机构综合改革提出相关对策或建议.  相似文献   
208.
以全站仪测量为例对前方交会法测量峡谷断面图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其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利用该交会法采集峡谷断面图绘制的必要数据,及其具体数据的处理方法。文中以陕西省商南县金丝大峡谷的一处景点为例,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9.
李国辉  许文帅  龙毅  周侗  高朝 《测绘学报》2014,43(11):1204-1210
本文针对等高线与河流的不一致性问题,以移位等高线匹配河流为出发点,提出一种对每个特征点动态确定仿射变换模型进行移位的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移位角度比例、地形特征点相对位置、局部形态的保持和变换等因素,对各特征点实时计算其位移的角度、位置和缩放变化等约束建立其移位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等高线到河流的一致性改正,可有效解决等高线与河流数据的空间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210.
基于块石静、动室内三轴试验确定的广义塑性模型参数,对直立墙结构振动台试验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直立墙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和破坏特征。计算表明:该模型可较合理地模拟直立墙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和破坏特征,计算结果与试验现象基本相符。位于抛石基床上的直立墙结构破坏模式为直立墙向外海侧的滑移、倾斜和竖向沉降,其破坏过程为:当输入加速度较小时,直立墙处于稳定状态;随着输入加速度逐渐增大,直立墙在自身惯性力和墙后回填块石的动土压力作用下缓慢向外海侧水平滑移、倾斜和竖向沉降,墙后回填块石出现沉陷,但变形较小;当加速度达到一定值时,直立墙向外海侧移动和回填块石沉陷速率急剧增加,变形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