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41.
蚂蚁河岩体主要由辉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构成。辉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呈自形晶,发育细微振荡生长环带,显示高的Th/U值(0.14~2.56),表明了锆石的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辉长闪长岩中锆石206Pb/238U年龄集中于219~227Ma,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24±4)Ma(n=8);二长花岗岩中锆石年龄为217~241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6±3)Ma(n=19)。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蚂蚁河岩体具有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辉长闪长岩具有较低的SiO2,较高的TiO2、MgO和CaO,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特征,其87Sr/86Sr初始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37和3.45~3.82。上述特征暗示岩浆起源于亏损岩石圈地幔;相反,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较低的TiO2、MgO和CaO,以及强烈富集Rb、Th、U,亏损Nb、Ta、P、Ti、Ba、Sr的地球化学属性,其87Sr/86Sr初始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53~0.7058和-0.73~-3.40,暗示了岩浆的壳源成因。蚂蚁河岩体双峰式岩石组合的存在反映了伸展的构造背景,结合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其成因应与扬子和华北克拉通之间俯冲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有关,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或破坏始于晚三叠世,减薄或破坏空间范围应包括吉南地区。  相似文献   
442.
鲁西和徐淮地区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及所包含榴辉岩和地幔橄榄岩包体的研究表明,中生代早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曾经发生过陆壳加厚和相继的拆沉作用,并存在来自陆壳物质熔融的熔体对地幔橄榄岩的改造(Xu et al.,2006,2008;Gao et al.,2008).不同类型的拆沉物质与地幔橄榄岩的反应过程和反应后对地幔性质和熔体性质的影响,是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和深部作用过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43.
目前对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中生代火成岩元素和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示踪,而缺乏由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所代表的直接证据.太行山南段中生代闪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为了解华北克拉通中部岩石圈地幔的性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44.
我国伴生金类型多、储量大、回收简便,在黄金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但品位低,类型杂,仅作为副产品在各级精矿中顺便回收,对其地质特征的研究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所谈伴生金系指含金低于边界品位(3g/T)的矿床,不含砂矿伴生金。  相似文献   
445.
为了减少对网络带宽、通信成本及智能体自身能量等有限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近些年来,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控制的问题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集中讨论了几类典型的事件驱动机制,着重介绍了集中式、聚类式、分布式事件驱动机制,自驱动机制和基于边信息的分布式事件驱动机制的设计思想及研究进展.此外,排除芝诺行为作为事件驱动机制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指出了其早期研究存在的盲点,并总结了两类有效的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了事件驱动机制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理论和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46.
为探讨福建宁德三都澳油品泊位码头溢油事故对大黄鱼保护区影响的发生途经、影响过程及影响方式,通过二维“油粒子”海域溢油风险评价模型,预测3#油品泊位码头前沿操作性泄漏和船舶航道泄漏在几种不利环境组合条件下的溢油风险影响行为,分析其溢油事故风险对大黄鱼保护区的影响后果.通过预测分析表明,3#油品泊位码头溢油事故对大黄鱼保护区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极大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大黄鱼保护区内发生溢油事故,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须对溢油事故采取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处理.  相似文献   
447.
本文利用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共21个气象站点1955—2019年的器测气候资料,结合西南地区气候驱动因子(北极涛动指数AO、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西南季风指数SWM、东南季风指数SEM、暖季均温WST)系统分析研究区65a来的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比了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前后局地降水的变化并评估三峡水库修建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SWM主要影响研究区夏秋季降水;SEM和WST主要影响研究区夏季降水;AO对研究区降水的影响集中在冷季;NAO对研究区降水的影响不显著。SWM、SEM、WST与降水存在较显著的1~4a短共振周期,而NAO与AO以7~11a的共振周期为主。库区西北部的年降水量在2003年存在突变现象,腹地和南部地区的年降水量无此突变,而前述气候驱动因子在蓄水当年均无突变,表明气候驱动因子不是导致近库区降水突变的原因。三峡库区蓄水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近库区西北部的年降水量明显增加,主要是2月、5—7月降水显著增加(P<0.05),3月、8—10月不显著增加(P>0.05),其原因可能是升温引起的更多的局地蒸发水汽被季风转移至西北部,导致西北部的降水量增加。水库蓄水后,腹地在8月、10月、12月降水量显著减少(P<0.05),南部在8月降水量显著减少(P<0.05),其可能的原因是水库蓄水后缓冲昼夜温差,增加水面大气下沉,抑制水面对流活动,从而抑制研究区腹地和南部形成降水。基于气候驱动因子和月降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西北部的年降水比无水库的情形显著增加13.2%(P<0.05);腹地、南部的年降水比无水库的情形分别增加0.1%和减少1.5%,但均不显著(P>0.05)。总的来说,三峡水库蓄水对降水存在局地效应,其长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448.
岩体结构面的识别和特征参数的表征对于岩体特性及失稳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本文基于无人机航测、GPS-RTK,以及地面近景摄影组成的摄影测量系统对甘肃北山不同尺度岩体结构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利用不同视角摄影得到的地物照片建立了场区数字正射影像模型和露头三维重构数字表面模型,通过数字化的识别和统计方法实现了岩体结构面信息的有效解译和特征参数的表征。对典型露头和区域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摄影测量系统可从不同维度和尺度进行岩体结构面的精细化调查和识别。根据结构面特征参数的变异性,对场区大断裂F31断层的断裂影响带进行了评估,初步得到F31断层对上盘岩体完整性的影响范围约为150~200m,影响形式为负指数型。  相似文献   
449.
高福红  杨扬  王枫  许文良 《地球科学》2014,39(5):499-508
通过研究黑龙江省东部早古生代地层晨明组和宝泉组碎屑锆石的U-Pb定年结果,讨论了晨明组和宝泉组的所属时代和物源.大多数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暗示其岩浆成因,极少数的锆石具有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暗色增生边.定年结果表明:采自晨明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59个分析点产生了以下年龄组:561 Ma、621 Ma、683 Ma、752 Ma、803 Ma、822 Ma、851 Ma、900 Ma、922 Ma、954 Ma、1 781 Ma、1 865 Ma和1 933 Ma,这表明晨明组沉积于561 Ma之后.而以不整合接触关系覆盖于晨明组之上的宝泉组底部泥质板岩中碎屑锆石60个分析法点产生了425 Ma、450 Ma、485 Ma、900 Ma和1 750 Ma年龄众数.由上述地质关系和年代学测定结果,结合晚古生代地层中碎屑锆石的年龄组合,可以判定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晨明组的形成时代介于561~510 Ma之间,这是首次在黑龙江省东部确定的具有确切年代学证据的早古生代地层.上述年龄组碎屑锆石的存在,表明其物源主要为该区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地质体,这进一步揭示在早古生代期间,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可能存在前寒武纪残片.   相似文献   
450.
亚洲中生代花岗岩图初步编制及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亚、中央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周边等地区,新鉴别出一批中生代花岗岩,结合收集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集成已有成果,初步总结了中国及邻区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框架、成因演化及物源特征,揭示出了多种构造环境,编制了基于属性数据库的亚洲中生代花岗岩地质图。从亚洲大陆拼合角度论述了三叠纪花岗岩带的构造背景;揭示了东北亚侏罗纪—白垩纪地壳由挤压增厚到伸展减薄过程中花岗质岩浆性质演变的响应关系。这是亚洲中生代花岗岩分布框架的一次尝试性总结,有助于提高亚洲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整体认识,对深入探讨亚洲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背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