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地气动态提取技术的研制及在寻找隐伏矿上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地气探测技术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寻找隐伏矿的化探新方法。这种方法有可能为当前和今后解决寻找厚层运积物覆盖区的隐伏矿所面临的难题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但由于其效率低、成本高、操作不方便限制了它的使用。为此,我们开发研制了一种快速动态提取地气技术。通过在某一隐伏矿上的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地气的迁移机制。为今后开展利用这一技术寻找厚层运积物覆盖区隐伏矿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42.
叶家东 《气象学报》1962,32(3):232-239
本文对几种可溶性的物质微粒(NaGl,MgCl_2,NH_4Cl,CaCl_2,P_2O_5,NH_4NO_3,(NH_4)_2SO_4等)和樟脑、矽胶、高岭土、炭黑、生石灰等物质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它们在不同的空气湿度条件下的凝结增长速度。发现所有上述可溶性核以及樟脑粉末都是活跃的人工凝结核,而炭黑、矽胶、高岭土等在未饱和湿空气中没有发生显著的凝结增长现象,证明这些物质并不是活跃的人工凝结核。  相似文献   
43.
四川省××地质队由于在高山上掘进,十分缺水。若进行干式凿岩,岩尘就会严重地影响工人健康。就是在有水地区,由于水管缺乏,供水也有困难,因此要求我们探讨干式凿岩设备来防止凿岩时岩尘在空气中飞扬。  相似文献   
44.
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   总被引:55,自引:15,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的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RGNR)迄今已进行了24年,已经覆盖了全国600余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获得了高质量元素分析的海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的综合研究,笔者发现了比传统意义的分散晕分散流更为宽广的地球化学模式:区域异常、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巨省和地球化学域。这种更为宽广的所谓套合着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实际上是地球上富含各种金属的巨大岩块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地表的表现,这种“地球化学块体”是原始地球的不均一性以及地球从起始演化到现在的过程中元素的分布再分配的最终结果的体现,笔者从中得到了这种大的地球化学块体能够为大型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其所必需的足够的物质供应量的新认识。而追索某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则可揭示该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尽管地球化学块体的理论与方法学研究虽然尚在初期阶段,但已为勘查地球化学、矿床学与成矿学开拓了眼界,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5.
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样品分析方法配套方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叶家瑜  张蕾 《地质通报》2006,25(6):41-744
对20世纪80年代全国区域化探扫面工作以来各大区、省、市地质实验室所研制的54种元素的不同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与国际上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类比,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4套分析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46.
王宇  袁道先  杨世瑜 《中国岩溶》2007,26(2):155-161
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决定了岩溶水的埋藏分布也具有不均匀的特征,含水层富水性的空间差异极大。岩溶水的不均匀性给岩溶水勘查和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裸露型岩溶石山区的供水勘探孔成井率仍然很低。要有效地发挥岩溶水资源的优  相似文献   
47.
一、观测现象在地震观测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事实:在一定距离内,地震记录仪上记到的地震波持续时间几乎与震中距无关,震级愈大,振动持续时间愈长。为此,我们统计了1978年1月1日以来至1980年6月30日为止佘山台记录到的全部近震(取△<500公里)共118次。我们逐个测量了其振动持续时间,并校核了每个地震的震级M_L,全部结果见表一。我们以地震图上可见振动终止时刻F,减去地震初动到时P,即(F—P)秒,取其对  相似文献   
48.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种分类方法,它在地质学与勘查地球化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有一定成效。但聚类分析有时也会得到地质上难以解释的结果,或者将明显相似的成员误分入不同的组中。这些情况也许是由于变量选择不当,或者由于原始数据中存在问题,但也需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与改善。  相似文献   
49.
十九世纪末,由于现代地震仪器的诞生,地震学便获得新生,从此,不再是一门仅是描述性的科学,而转变为一门数学——物理学的科学。它使人类在本世纪对地球甚至月球的认识有了飞跃的发展。七十年代初,我国笔绘记录地震仪DD—1(短周期,T_1=1秒)及DK—1(中长周期,T_1=15秒)的诞生,在临震监视与速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它存在的一些弊  相似文献   
50.
人工增雨试验中的反效果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人工增雨试验中出现的反效果(减雨)现象及其发生的条件和原因作了概要的评述和分析。根据实例分析,指出人工增雨作业中不适当的催化对象、不适当的催化剂和催化剂量以及不适当的催化部位和催化时机都有可能导致无效或减雨的反效果。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时,应力求在作业有关的各环节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以提高人工增雨实效。文章还简要探讨了人工削弱局地暴雨的可能性,指出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具有重大潜在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