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宁夏气候变化对ENSO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宁夏气温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60年代中后期以来,增温趋势更加明显,每10年增温0.514℃。近40多年来,宁夏气候总体上趋于干旱,虽然自80年代到90年代初降水有增多的趋势,但90年代中期以来又有明显的减少趋势。经功率谱分析发现,ENSO和降水有14年、3.75年、准2年和1.5年的周期。宁夏气温对E1 Nino事件响应有滞后的现象,并且在滞后7~18月期间的相关程度都通过了0.0l显著性水平检验,对于La Nina事件,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而降水对ENSO的响应也存在滞后现象,对E1 Nmo事件滞后4个月时达到最大响应,而对La Nina事件只需滞后1个月,它们的相关显著性都通过了0.0l显著性水平检验。宁夏降水对ENSO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内差异,南部地区降水对ENSO事件达到最显著响应比中北部地区迟缓1个月,中北部地区对ENSO的相关显著性强于南部地区。E1 Nmo发生时,降水偏少,4~6月份降水偏少非常明显,与往年相比偏少大约20%左右。La Nina发生时,降水偏多,冬季降水增多尤其明显,其中12月增多20%以上。  相似文献   
32.
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历史时期海面波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泛采用文字类海面变化“代用资料”是历史时期小尺度海面波动研究的重要手段,将史籍中有关海面波动的记载与考古学和沉积地层学证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初步认定:我国历史时期2ka年来,西汉至两晋为相对高海面时期(西汉晚期为显著高海面时期);晋末至隋末为相对低海面时期,唐至南宋为相对高海面时期,尤其是8世纪,11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期出现显著高海面,而其间的唐末至五代,南宋后期至元初曾出现过海面下降;元明清时期总体为相对低海面时期,但在元中后期至明初,16世纪上半叶,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分别出现几次相对高海面。  相似文献   
33.
江苏吴江地区近2000年来的海面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  谢志仁 《江苏地质》1996,20(1):46-50
沉积学方法是研究历史时期海面变化的重要手段,吴江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后缘、太湖平原东南部,地势低洼,为最近2000年历史时期中海面变化敏感区。文间作者采用沉积学方法,对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4.
区域海面变化研究受到验潮站数据时段不一致、空间分布不均匀及影响要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制约。本文基于西北太平洋海域22 个站位的验潮数据,应用RegEM及MTM方法探讨其多尺度波动过程的时空差异,基于空间邻近性及有序聚类方法,将区域海面变化划分为5个区段(渤海-黄海北部沿岸、黄-东海中国沿岸、东海海域日本沿岸、东海南部沿岸以及南海西北部沿岸),进而利用MGF方法对各站位进行中长期的统计预测,并结合主成分方法进行区域综合。结果显示各区2001-2030 年的海面变化平均速率分别为:1.23~1.27 mm/a,3.30~3.34 mm/a,2.72~2.76 mm/a,1.43~1.47 mm/a和1.13~1.15 mm/a,而区域海面上升速率为2.01~2.11 mm/a。  相似文献   
35.
基于RS和GIS的三江平原湿地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利用1986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和优势度等指标,对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该地区的湿地景观类型转换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1986-2000年期间,该地区的湿地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  相似文献   
36.
长江三角洲地貌演变模拟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信忠保  谢志仁 《地理学报》2006,61(5):549-560
从海面-地面系统出发,对三角洲地貌演变模拟模型进行了完整构建,它是包括地面高程、沉积厚度、地壳垂直运动速率与古海面波动等在内的多变量地学过程模拟模型。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资料,运用该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时期的地貌演变过程进行了初步模拟,从模型输出的各时期古地貌图来看,效果良好。模拟结果表明:以太湖平原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南部区域的地貌演进过程可大致以7000 a BP和3000 a BP为界划分为早期快速海侵,中期岸线反复摆动,晚期迅速海退三个阶段;太湖平原核心区始终未曾遭受过大规模海侵,基本保持为陆地环境,但太湖平原西缘和太湖湖盆等部分区域可能曾数度受到过海侵的影响。分别利用304个分文化期考古点数据和73个考古点测年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古地貌和海陆关系演变的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7.
江苏沿海海面的多尺度波动过程和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江苏沿海处于长江三角洲持续徐缓沉降区的3个验潮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EMD方法和SSA方法进行海面波动的过程和趋势分析。通过迭加EMD提取的长期趋势和长周期组分获得修正的长期趋势,利用SSA对剩余组分进行分解,获得各站位小尺度的海面波动周期序列,各站位间均能较好的对比。在此基础上,针对修正的长期趋势分量,建立未来海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型,对各站位未来百年相对海面变化的上升值进行预测和对比。  相似文献   
38.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气候-海面变化数据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长江中下游分节点建设中,全球气候-海面变化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区域响应,是该节点系列数据库群建设的三大科学主题之一。在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对数据集建设的整体规划与技术实现,可望由通常的科学数据下载中心向科学数据服务中心转变。针对区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需要,本文以气候-海面变化数据集为例,探讨了该数据集的建设目标,进行了数据集的整体规划与设计,该数据集由6个不同主题的科学数据库和文献库构成,文献库不仅是数据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历史文献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进而讨论了数据库设计的区域编码规则、表结构和元数据描述;将数据检索划分基本数据、专题、空间和文献检索四类,并对用户检索的流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了以科学数据收集分析为目标进行数据集建设所需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9.
本文引入3阶主张量分析方法对1993~2008年赤道太平洋地区卫星测高数据进行解析,前两个主张量可有效表征海面变化的经、纬向耦合特征,重构与对比了该时段内6次ENSO事件海面变化的经、纬向演化的空间构型与耦合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海面的经向变化可表征ENSO强度变化,纬向变化表现为受ENSO影响的年周期波动;经、纬向张量...  相似文献   
40.
面向未来的海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志仁  夏胜俊 《地学前缘》1997,4(2):235-246
长期以来以地质时期海面变化过程等理论性研究为主要方向的海面变化研究经过70年代在观念、方法和资料积累方面的突破,自80年代初期以来进入了以“面向未来”为基调的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关于未来海面变化幅度其影响和对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90年代以来的几年间,民办海面研究的活跃领域是地质历史时期(LGM,5e等阶段)的海面实况、极地冰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海面控制原理、海面模型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