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363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51.
地下水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地下水的存在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以3个实际场地作为计算土层,2条真实的地震波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分别计算不含地下水工况和饱含地下水工况的土层地震反应。其中,不含地下水工况使用单相介质模型,饱含地下水工况使用双相介质模型,算法均使用有限差分方法,人工边界使用透射边界。根据得到的加速度时程,提取它们的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含地下水场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要明显小于不含地下水场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2)含地下水场地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要大于不含地下水场地的反应谱值;(3)由于地下水的存在,场地放大系数反应谱特征周期向长周期改变,反应谱平台值变大。  相似文献   
752.
微地震事件初至拾取SLPEA算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地震事件初至拾取是微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步骤之一.实际微地震监测资料中存在大量低信噪比事件,而传统方法对这些事件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克服传统方法抗噪性弱的缺点,本文通过综合地震信号与环境噪声在振幅、偏振以及统计特征等方面的存在的差异,设计了一种针对低信噪比微地震事件的初至拾取方法——SLPEA算法.为了检验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别对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与传统方法及手工拾取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初至到时与手工拾取结果的绝对误差平均值仅为1.33×10~(-3)s,小于3个采样点;方差为3.21×10~(-6)s~2;初至到时在手工拾取结果±0.005s误差范围内的个数占总数的95.8%.这些参数值均优于传统方法的同类参数,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53.
江苏高邮-宝应交界4.9级地震震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台网监测资料及现场调查结果,介绍了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交界4.9级地震的基本特征,给出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现场宏观调查结果分析认为,本次地震的发生可能与杨汉苍-桑树头断裂有关.以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对震害进行分析,提出了本地区地震烈度评价标志,并给出了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根据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房屋的震害特点,认为水网地区地基条件差、抗震能力差、建筑质量差和年旧失修是房屋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针对地震灾害的地区性差异,给出了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能力和加强中强地震孕震发震研究等建议,以期为震害调查和地震灾害的预测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4.
研究了獐子岛虾夷扇贝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等有害重金属的含量及时空分布,并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区域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獐子岛海域表层沉积物Pb、Cd、Cu、Zn含量均是在夏季较低、冬季较高,最高含量分别为9.17±2.05、0.06±0.014、6.71±2.01、24.94 mg/kg±5.21 mg/kg,远低于国家一类海域标准及Hakanson提出的全球工业化前沉积物中相应污染物的背景值。综合评价,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不具有生态风险性,整个养殖区养殖环境良好,为优良的贝类增养殖海域。  相似文献   
755.
能够测量井外数十米地质构造距离和方位的远探测声波测井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应用技术.1:1地层条件下井外含反射界面的远探测测量和分析为此技术提供了物理验证.本文首先利用虚源和柱面波展开理论推导了充液井孔中单极反射纵波方位接收声场的解析形式,通过模拟证明了单井的声波辐射和接收与双井之间的辐射和接收的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两口模型井来实现方位纵波远探测实验,即在测量井中放置多方位反射纵波接收声系,在另一口副井中放置单极子声源向测量井定向辐射纵波以等效来自井外地质体的反射波,依托实验室的模型井群进行井中方位纵波远探测实验研究.实验测量结果表明井中接收反射纵波的幅度和到时对井外反射体(定向辐射波)具有较好的方位灵敏度,可由此来实现井外地质异常体的精准定位.在理论与实验指导下自主设计研制了方位纵波远探测仪器样机并开展了现场井测试成功获得高信噪比的方位反射信号,充分验证了方位纵波远探测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56.
根系和裂隙对土体水力和力学特性影响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美苏  周成  王林  谭昌明 《岩土力学》2019,40(Z1):519-526
为探究根系和裂隙对土体水力及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降雨过程中裂隙和根土间隙对渗流场的影响,并以渗流计算结果为基础,分析降雨对根系固土作用的影响,采用分区强度折减法对降雨前后根?土复合体进行直剪试验模拟,同时考虑了侧根倾角的影响。结果表明,裂隙和根土间隙为雨水入渗提供优先通道,降雨影响深度随裂隙深度增加而增加;有根系时降雨影响深度由主根深度决定,侧根倾角对其影响较小,考虑根土间隙影响的降雨影响深度相较于无根系工况增加了93.3%;根系能显著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相对于垂直主根方向的不同倾角,侧根增加土体抗剪强度由大至小依次为60o、45o、30o侧根和无根系;雨水入渗降低了土体强度,同时削弱了根系固土作用,使得降雨后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大幅降低,是许多植被覆盖边坡仍发生浅层滑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57.
川东—武陵地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陆内变形是现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川东-武陵地区位于扬子地块的内部,远离板块边界,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绝佳场所。通过野外断裂构造详细的解析、褶皱构造的形态分析以及沉积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建立了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构造格局,探讨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晚中生代以来的两次构造作用奠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认为滑脱层的深度及数量从根本上控制了川东-武陵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变形的差异,褶皱与断裂构造几乎同时形成,川东地区的隔挡式褶皱为单层滑脱变形的结果,而武陵地区的褶皱构造是由于多层次滑脱背景下、差异隆升剥蚀造成的不同构造层次褶皱出露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提出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时期主要经历了五期构造演化。晚志留-中泥盆世、石炭纪末和中、晚三叠世之交,研究区均以整体的抬升作用为主,不发育任何褶皱构造;晚侏罗-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褶皱-逆冲作用;新生代晚期,受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作用的影响,区内断裂带走滑方向发生反转,早期构造被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758.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开展的野外调查、深部构造和运动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结合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具有东强西弱、北强南弱的特征;郯庐断裂带第四纪的逆冲活动主要受西太平洋弧后扩张的动力学因素控制;南华北与北华北地块深部构造特征和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是导致郯庐断裂带各段活动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59.
浅层反射地震方法是城市活断层探测常用的技术,但在基岩埋深比较浅的地区,往往只能识别出基岩顶面的反射波,而仅根据反射地震剖面上单个同相轴的变化很难准确判定断层是否存在.浅层地层的错断往往会引起速度的横向变化,利用高分辨折射地震方法采集的数据,应用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速度剖面,能够反映地下速度结构的变化,可以从另一方面揭示浅层断层存在的可能性.在四川某地,将这两种方法同时应用于活断层浅层地震勘探中.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方法在基岩埋深较浅地区的不足.  相似文献   
760.
浅剖仪在水域活断层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引进的ChirpⅢ声学剖面系统以及Boomer轰鸣器单道地震系统在不同水域环境下进行了活断层调查研究。通过分别在江河、湖泊以及海域等环境下进行测试,都获得了较好的地层剖面记录,并据此对调查水域的活断层存在情况进行了判断。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认为本套探测适合用于查明晚第四系(从数十米到上百米)沉积结构,判断晚第四纪断层存在及其活动性,是了解工程区潜在地质灾害因素的重要途径。另外,本套系统的探测效果与水深以及地层土层性质有较大的关系,在具有一定水深(4m以上)、土层以粘土、粉土居多的地层条件下探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