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大地电磁法已被广泛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和工程勘查,但该方法在水文地质参数定量方面的成果文献尚不多见。以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巨厚第四系沉积层为研究对象,通过EH-4大地电磁法的测试结合地质钻探试验数据,划定出研究区埋深105 m范围内砂黏土层在空间上的分布;经检验大地电磁法探测总体误差在5.1%~7.2%,其精度足以满足水文地质勘察的需求。然后利用研究区已有的土壤传递函数(Pedo-transfer functions,PTFs)模型对测区埋深105 m范围内的饱和导水系数进行了估算,进而首次利用大地电磁法所得数据建立了视电阻率与饱和导水系数的拟合模型。利用该模型推断出研究区埋深200 m范围内含水层的富水性,刻画出饱和导水系数的空间分布,为研究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水文地质信息,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水文地球物理方法在水力参数预测方面的尺度。  相似文献   
32.
广东省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南侧,为多因复成矿床,包括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和叠加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系统的野外考察发现,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主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角砾状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具有典型喷流沉积型矿床特征;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主要以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体围绕大宝山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产出或叠加在喷流沉积形成的层状-似层状矿体之上。对矿区内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中辉钼矿和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中炭质泥岩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63.6?1.0 Ma(MSWD=0.58),代表了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年龄;炭质泥岩Re-Os等时线年龄为387.6?9.9 Ma(MSWD=56),代表同沉积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形成年龄。这反映大宝山多金属矿床至少存在两期重要的成矿事件: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相关,层状-似层状Cu-Pb-Zn矿床形成与海西期海底热液喷流沉积相关。  相似文献   
33.
临潭-岷县-宕昌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腹地具有构造边界性质的区域断裂带之一,它由多条近于平行的逆冲-走滑断层组成。通过对其主要断层之一的小寨-浦麻断层(F3)典型断层带内断层岩类型和分带特征、构造要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构造截切关系等观测分析,表明其主要为新生代形成的一条脆性断层,至少经历了3期具有不同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构造活动历史。第一期表现为向北北东陡倾(倾角为70°~80°)的自北向南高角度逆冲作用;第二期表现为向北北东中等倾斜(倾角为30°~50°)的自北向南逆冲作用;而第三期则表现为向南西陡倾(倾角为60°~70°)的左旋走滑作用。根据断层卷入的最新地层时代、三期变形构造要素产状及截切关系和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区域断裂活动、沉积盆地演化和地壳隆升过程分析,认为第一期挤压逆冲作用起始于始新世中期(45~50 Ma左右)持续到渐新世初期;第二期挤压逆冲作用发生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持续到早第四纪;而第3期左旋走滑作用只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作用。临潭-岷县-宕昌断裂带的小寨-浦麻断层的三期构造活动可能记录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过程不同阶段在西秦岭的构造动力学响应。第一期挤压逆冲作用可能与印度-欧亚汇聚碰撞高峰期(55~45 Ma)地壳的挤压缩短作用的远程效应有关;而第二期的逆冲作用与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和高原隆升向东北缘的扩展作用相联系;第三期左旋走滑作用则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明显滞后于5Ma青藏高原腹地的东西伸展和挤出走滑作用,这有可能暗示着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构造活动及地壳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腹地并不同步。这为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是逐渐向北扩展生长过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约束。  相似文献   
34.
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方法,对出露于北秦岭西段宝鸡岩体王家山一带的黑云母花岗岩和其中的包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87±2 Ma,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Nb、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和Eu,具有高的全岩锆石饱和温度(825℃~838℃),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造山后的板内环境,可能为秦岭岩群副变质岩与安山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暗色包体显示塑性流变特征,具有岩浆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和具有复杂成分环带的更长环斑结构长石,是幔源岩浆注入酸性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产物,形成时代为191±2 Ma,其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εHf(t)值介于-11.26~-2.51,主要为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产物。综合本文及前人已有研究结果,认为~190 Ma的早侏罗世早期秦岭地区早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已经结束,区域开始逐渐进入板内伸展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5.
尼泊尔低喜马拉雅推覆带油气苗来源不清极大地影响了该区油气勘探.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碳同位素及生烃史模拟对尼泊尔代莱克地区油源和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尼泊尔代莱克地区油苗产于Padukasthan断裂,可分两期,第一期呈含油断层泥产出,氯仿沥青"A"为149~231 μg/g,RR.为0.81%,氯仿沥青"A"的δ13C相对较重(-26.24‰~-27.10‰),族组分具有正碳同位素序列,发黄绿色荧光,为典型的低熟煤成油,第二期呈液态油产出并遭受微生物降解,金刚烷IMD指数为0.33~0.45,R.为1.24%~1.53%,3,4-DMD含量46%~47%,全油δ13C为-29.50‰~-29.45‰,族组分碳同位素趋于一致,发蓝色荧光,为海相成因高熟油;②第一期油来源于Surkhet群的Melpani组和Gondwana群煤系烃源岩,为Ⅲ型有机质低熟阶段的产物,第二期来源于Surkhet群的Swat组浅海陆棚相黑色页岩,为Ⅱ1型有机质生油高峰的产物,两期油与Lakharpata群过成熟黑色泥岩和Siwalik群未熟泥岩没有亲缘关系;③尼泊尔低喜马拉雅推覆带具有"多源多期、推覆增熟、砂体控储、披覆控聚"的油气成藏模式,油气成藏过程可划分为沉积浅埋、构造圈闭形成、深埋油藏形成、气藏形成和晚期改造定型5个演化阶段;④尼泊尔低喜马拉雅推覆有利于Gondwana群、Surkhet群深埋增温、持续快速生烃和晚期成藏,对比邻区巴基斯坦的含油气盆地,尼泊尔低喜马拉雅推覆带及相邻类似地区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36.
李高  谭建民  王世梅  林旭  陈勇  王力  郭飞 《地学前缘》2021,28(6):283-294
降雨量和位移是当前降雨型滑坡监测预警最常用的指标。然而,降雨量和位移监测结果只能反映降雨作用下滑坡的变形情况,不能揭示滑坡内在物理力学性状对降雨的响应。因此,除降雨量和位移监测之外,建立包括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等反映滑坡动态演化过程的关键指标监测体系必将成为今后更真实地把握滑坡内在演化趋势、更准确地建立滑坡综合预警判据的最有效手段。笔者对赣南地区典型降雨型滑坡进行了多指标监测及综合预警示范研究。结果表明:(1)在降雨条件下滑坡土体内部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和温度等多指标均产生有规律的动态响应;(2)随着降雨的持续,滑体体积含水率与基质吸力的变化均具有显著的滞后现象;(3)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吸力变化速率与滑体位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4)滑体温度分布变化规律受大气温度和体积含水率的共同影响。以实测数据的滑坡稳定性分析为基准,在考虑实际降雨入渗深度与滑坡稳定性的关联度上,建立了包括日降雨量、体积含水率增加速率、基质吸力减小速率以及位移速度多元指标预警方法体系,提出了基于关键指标综合预警体系及确定方法,旨在为降雨滑坡准确预警提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7.
论卫匡国之《中国新图志》的科学价值谭海红(北京图书馆)卫匡国,字济泰,西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oMartini),是我国明清时期的一位颇有国际影响的意丸利籍传教士、汉学家、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于1614年9月20日诞生于意大利北部接近奥...  相似文献   
38.
东南亚夏季风中断、过渡与活跃期的区域能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锐志 《大气科学》1994,18(5):527-534
对两次季风演变过程的能量学研究表明,季风演变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能量学特征。中断期,积云加热小,两个转换函数值很小;过渡期,积云加热增强明显,两个转换函数值迅速加大,边界输送作用也明显朝有利方向变化,同时,纬向平均气流变为向季风供应扰动动能;活跃期,大尺度加热变得重要,积云加热维持,两个转换函数也保持大的正值。分析表明,印度季风东传对东南亚季风活跃的触发作用是重要的,但季风活跃的维持则主要依靠区域内部能量学过程。  相似文献   
39.
岩心钻探是地质找矿的重要手段,提高钻进效率和取心效果一直是钻探工作者奋斗的目标。目前国外的取心钻进几乎均为金刚石钻进,而其中采用绳索取心的又占80—90%,因而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技术在当前的岩心钻探中占统治地位,它与普通取心法相比,大大减少了起下钻杆的次数,从而增加了纯钻进时间,相应地提高了效率,并且可以不必过分追求回次进尺长度而影响岩心的完整性和采取率。但绳索取心仍然未能完全消除花费在取心上的非  相似文献   
40.
谭月香 《气象》1987,13(12):27-27
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所在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合作下,我国第一台SSP-1型数据收集平台(见封底),已于1987年5月9日在内蒙朱日和气象站安装完毕。并于当日格林威治时08~(12),将首次观测数据发向日本GMS静止气象卫星。通过GTS线路迅速传至北京气象中心,收到的报文齐全、记录准确。整个试用考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