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235篇
地质学   218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辉钼矿中钼,硫,铜,钛,硅等元素的X—射线荧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继续研究了用XRFA法测定辉钼矿中钼、硫、铁、钛、硅等元素的分析方法。通过用粉末压片法,薄样法与基本参数法相结合,克服了样品粒度和基体效应,有效地控制了硫化物变异性的影响。与已研究的XRFA测定铼的方法相配合,形成辉铜矿中主、次与痕量元素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分析结果与化学分析,火花源质谱分析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2.
33.
近百年来全球不同冷,暖期温度分布及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昭美  章名立 《地理学报》1995,50(2):147-159
本文用全球格点气温、海面温度、海平面气压等资料分析了本世纪以来四个不同冷暖时段(1906-1915,1936-1945,1966-1975及1979-1988年)的温度场和地面气压场,着重讨论了不同冷、暖期之间温度距平场的分布特点、区域和季节差异以及海、陆变化的不同步性等,在温度的纬向谐波分析中发现冬季暖期,中,高纬度超长波活动盛行,表明10年尺度冷、暖的环流机制与天气尺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4.
河北涞源─八达岭岩基段单元-超单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凤山  石准立 《现代地质》1995,9(4):409-418
涞源-八达岭地区花岗岩类是华北地区中生代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的典型代表,它对研究中国东部乃至亚洲东部地壳的形成、发展、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花岗岩类单元-起单元入手,对涞源-八达岭岩基段进行了划分,探讨了单元-超单元的主要特征,指出本岩基段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走滑造山作用的结果,岩浆来源于下地壳未经地表地质作用的深变质火山岩的部分熔融,并有地幔衍生岩浆的混合。  相似文献   
35.
36.
37.
为使震级概念更好地适应工程需要,本文在谱震级和震级谱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震级时程曲线和峰值震级的概念,并讨论了它们在工程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8.
本文对驱动重联过程作了二维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模拟.对于长的计算域(1:4),在持续入流的作用下形成了双重磁岛结构,这些磁岛在向外运动的过程中不断靠近,逐渐聚合成为一个大的等离子体团,并继续向外运动.这说明在地球磁层顶和磁尾所观测到的大尺度磁结构,很可能是在驱动重联过程中,由较小的等离子体团聚合后形成的.并初步揭示了在空间等离子体中,磁岛的聚合过程难以直接观测的动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39.
40.
中国唐山实验台阵的近场强震加速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南加州大学(U.S.C.)以及地质调查局(U.S.G.S.)于1981年正式开始了一项中美双边强震观测的合作研究计划。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1982年6月底在中国唐山地震(1976.7.28,M_s=7.8)的余震区,布设了一个实验性的强震仪器台阵。这个台阵由12台三分量数字磁带记录式强震仪组成。从1982年7月至1983年3月,该台阵共取得了震级M_L=1.2—6.2的133个地震的285张近场加速度记录,其中大部分保留了初至P波和相应的精确到时。 本文介绍了实验台阵的运行情况和所获取的典型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展示了1982年10月19日卢龙M_L=6.2地震时距震中仅4公里的地点所获取的十分珍贵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其水平向最大加速度为0.23g,竖向最大加速度为0.128g。 本文还根据所获取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有关震源情况的若干基本数据和近场地震动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