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质学   3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从1990~2004年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共计121起个例出发,分析了地形地貌、岩性、植被和降水量等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建立了地质灾害发育因子、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体系,实现了青海省东部地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量化表达。将青海省东部地区地质灾害潜势度、危险度均分为四级,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潜势度小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37%,潜势度很大的区域所占比例最小为9%;地质灾害发生与累积降水量关系密切,当累积降水量≥50mm以上时,高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34%;而累积降水量在25mm以下时,以不危险或低危险区为主。  相似文献   
42.
发现在沙堆组(原甲不拉组)中产有晚白垩世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的生物分子。查明郎杰学岩群与涅如组(嘎波组)的物质来源南辕北辙,郎杰学岩群的物源来自北侧冈底斯地区,物源性质具有再循环造山带物源的特点,并伴有岩浆和火山作用的印记,暗示冈底斯板片与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在印支造山旋回期间曾发生过拼贴或俯冲消减作用,从而为研究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43.
发现在沙堆组(原甲不拉组)中产有晚白垩世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的生物分子.查明郎杰学岩群与涅如组(嘎波组)的物质来源南辕北辙,郎杰学岩群的物源来自北侧冈底斯地区,物源性质具有再循环造山带物源的特点,并伴有岩浆和火山作用的印记,暗示冈底斯板片与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在印支造山旋回期间曾发生过拼贴或俯冲消减作用,从而为研究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44.
对班戈县北部马前乡地区的早白垩世安山岩和英安岩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及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获得安山岩年龄分别为(108.0±1.5)Ma和(113.6±0.9)Ma;英安岩年龄为(106.7±1.9)Ma和(113.6±0.8)Ma。安山岩富集Th和U,亏损Nb、Ta和Ti,具有变化范围较大的Mg#值(25~63),锆石εHft)值(-8.6~+1.5)以负值为主,应当为幔源镁铁质熔体与壳源熔体的混合产物。英安岩具有与安山岩类似的微量元素成分特征及负的锆石εHft)值(-12.3~-8.1),应当是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这些早白垩世岩浆岩是约110 Ma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岩浆大爆发的产物,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之后的拉萨与羌塘地块陆-陆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45.
青海南部地区4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6,自引:21,他引:25  
利用1961-2003年气温、降水、积雪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南部地区年际、年代际及各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秋季气温升高最为明显,这有别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东部和新疆等地区冬季增温最为显著的特点;降水量冬、春季呈增加的趋势,而夏、秋季呈减少趋势;地表积雪量冬、春季的平均增加量分别为15.1cm和3.8cm,而夏、秋季的平均递减量分别为0.3cm和0.2cm。气候变暖和冬、春季降水增多以及冬、春季平均积雪量的跨季节异常或持续维持是导致青海南部地区20世纪80~90年代雪灾增多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冬、春季降水和地表积雪的增加,使得雪灾发生的频次增加,危害程度加重;而夏、秋季降水和积雪减少、气温升高、地表蒸发加大、水资源量减少,干旱出现的几率增大,影响畜牧业生产,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6.
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嘉黎断裂带两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表明,断裂带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6~11.7Ma之间,属中新世晚期;断裂带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明显较小,6个样品中有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0~5.9Ma之间,属上新世早期.嘉黎断裂带北侧5.6~11.7Ma期间的隆升速率为0.07~0.09mm/a.5.8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50mm/a,平均隆升速率1.33mm/a.断裂带南侧4.7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62mm/a,平均隆升速率1.68mm/a.两侧样品都反映上新世以来有较强烈的隆升作用,并且南侧比北侧隆升作用更强烈.  相似文献   
47.
澜沧江结合带中二叠世达弄岩片的发现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弄岩片出露于藏东类乌齐县达弄沟及其附近地区,经采样分析测得糜棱岩化绿泥片岩的SIMS锆石U-Pb年龄为272.8±2.4 Ma,表明这套岩石形成于中二叠世。岩石SiO2含量从48.12%到76.93%,它们的原岩可能为基性-中性-酸性的火山岩,岩石系列主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明在中二叠世,澜沧江...  相似文献   
48.
利用1961~2015年CN05.1高分辨率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格点资料,计算6个极端气温指数(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结冰日数、霜冻日数、暖日日数、冷夜日数),通过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考察青藏高原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总体分布呈现西冷东暖的特征,与地形西高东低一致;该地区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及暖日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25℃/10a、0.42℃/10a、2.14d/10a,极端最低气温的线性增温趋势较极端最高气温更为明显;而结冰日数、霜冻日数及冷夜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倾向率分别为?3.09d/10a、?4.75d/10a、?2.31d/10a;从空间分布看,青海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的增温趋势最为显著,柴达木盆地是明显的升温中心;在时间变化上,极端最高气温、结冰日数、暖日日数均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49.
拉萨却桑地区的原早中三叠世查曲浦组由下部碳酸盐岩和上部火山岩组成,下部碳酸盐岩产丰富的化石,时代为早—中三叠世,上部火山岩无古生物和年代学资料,根据叠置关系作为查曲浦组上部,时代也为早—中三叠世,并且成为该地区经典地层层序而被广泛引用。最近在原查曲浦组上部火山岩段玄武质安山岩中获得248Ma±4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厘定原查曲浦组上部火山岩时代为早三叠世,原查曲浦组存在倒转,火山岩段应位于碳酸盐岩段之下,其下与列龙沟组整合过渡,证明该区二叠系与三叠系是连续沉积的,进一步说明早三叠世该区存在岩浆活动。查曲浦组层序的厘定对探讨冈底斯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青海省自动站资料应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料处理、显示和实时天气预警等方面介绍了青海省自动站资料应用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并通过举例说明了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在短期、短时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