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629篇
海洋学   19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1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检查地质记录中的现代、历史和海底滑坡发现,活跃大陆边缘的滑坡可导致海啸。海啸可破坏海岸及海底设施,而且由于其对社会的潜在重大影响,也是海洋地质灾害研究的要素。在此类环境中,海啸被认为主要由地震活动触发;然而,也有一些假说认为海底滑坡可导致海啸。本文简要综述了活跃陆缘可致海啸的海底滑坡地质特征和触发机制。可致海啸的大型海底滑坡大都发生在无增生的陆缘。这些观测结果对海啸预警系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尚未考虑海底滑坡触发海啸的情形。  相似文献   
942.
曹建玲  贾晓东  李腊月  畅柳 《地震》2016,36(4):61-75
本文对《中国震例》系列书籍及期刊所记录的华北地区存在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震例进行了综述, 分析了华北地区不同区域跨断层前兆异常特征。 首都圈地区3次6级以上地震之前1~3年, 围绕震中会出现10~30项跨断层形变异常, 其中超过8成异常场地位于距震中100 km范围以外, 有7~8成的异常测项表现为趋势的加速或转折变化, 异常幅度集中在1~3 mm, 在异常发展过程中或者在加速达到峰值后恢复过程中发震。 随着震级的降低, 近场跨断层异常增加, 对于5~6级左右地震, 无论远场近场均会出现2~8项水准异常, 而5级以下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只有1~2项且主要分布在近场。  相似文献   
943.
针对电磁式可控震源地震数据的相关检测,研究发现,在地下结构复杂、基板-大地耦合不佳时,常规方法——基于震源控制信号或基板附近信号作为参考信号检测得到的地震记录中,存在子波到时误差和虚假多次波问题.本文分析了上述问题的理论原因,并提出基于重构激发信号的相关检测参考信号方法(Correlation Detection Reference Signal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ed Excitation Signal,CDRSBRES).首先,利用直达波与其他地震波到时不一致的特点,从震源基板附近信号中分离、提取直达波.然后,利用直达波重构震源激发信号并作为参考信号对地震数据进行相关检测.最后,应用谱白化技术提高检测结果质量.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重构激发信号与理想激发信号的相关系数为0.9869,达到高度线性相关,CDRSBRES方法检测的地震记录在子波到时和波形特征上均与模型相符.随后,在某金属矿区开展了可控震源对比实验.与液压式可控震源MiniVib T15000检测结果相比,电磁式可控震源PHVS 500的检测结果中:基于震源控制信号的检测结果存在子波到时误差约0.012s,对应垂向精度误差约11.16m;基于基板附近信号的检测结果部分区域出现虚假多次波,信噪比降低;而CDRSBRES方法的检测结果子波到时误差约0.001s,对应垂向精度误差约0.93m,波形特征一致,相同区域无虚假多次波.综上,本方法适用于电磁式可控震源地震数据的高精度检测,尤其对于地下结构复杂区域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4.
川西坳陷在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期,地形平缓、气候干旱,湖平面频繁变化,发育了一套以浅水三角洲-漫湖为主的沉积体系。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分析化验和钻井资料的综合利用,阐明了发育在湖平面频繁变化背景下的浅水漫湖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建立了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砂体叠置模式。(1)分流河道和滩坝是研究区内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的主要微相类型;(2)分流河道垂直于湖岸线分布,滩坝平行于湖岸线分布,在高频层序发育过程中,由于湖浪淘洗、河流进积等因素的改造,浅水漫湖沉积砂体经历了沉积-破坏-再沉积的过程,在平面上表现为分流河道切割多期平行于湖岸线的滩坝砂;(3)多种成因砂体叠置模式可以分为4种,分别为同期同相自旋回叠置模式、同期异相自旋回叠置模式、不同期同相异旋回叠置模式和不同期不同相异旋回叠置模式。  相似文献   
94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河北平原出现了大量地裂缝,致使建筑物和道路交通遭受破坏,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断层蠕滑型地裂缝因其延伸长、深度大、破坏严重、防治难度大而更应引起重视,断层蠕滑型地裂缝对河北平原地裂缝的研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实地调查的800多条地裂缝中选取了两条典型断层蠕滑型地裂缝——隆尧地裂缝、辛-安-深-饶地裂缝,由物探、槽探等综合勘查手段作为验证,初步分析了该类型地裂缝的成因: 它们受控于断裂活动,区域内的深部构造活动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基础。地下水、地表水的活动对地裂缝的地表开启及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46.
浙江建德铜矿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江建德铜矿位于钦杭结合带北东段,是浙江省最大的铜矿之一,该矿床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对建德铜矿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及氢、氧、硫同位素进行了系统测定。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建德铜矿主要发育三类包裹体:Ⅰ类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Ⅱ类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以及Ⅲ类含子晶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Ⅰ类富液相包裹体加热后均一到液相,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280~340℃,流体包裹体盐度0.63%~8.00%NaCleqv;Ⅱ类富气相包裹体加热均一到气相,均一温度296~334℃,盐度1.22%~2.00%NaCleqv,属低盐度范围;Ⅲ类含子晶包裹体加热均一到液相,均一温度范围与Ⅱ类包裹体基本相同,分布范围为290~326℃,盐度很高,分布范围为31.87%~38.16%NaCleqv。Ⅱ类与视域内共存的Ⅲ型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相似,盐度相差很大,表明发生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流体的强烈沸腾作用是造成建德铜矿成矿物质沉淀富集的原因。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δ~(18)O_(H_2O)值在8.1‰~10.6‰,δDH_2O变化范围从-78‰~-61‰)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硫化物硫同位素研究显示,δ~(34)S值的总体变化范围是0.78‰~4.77‰,并且总体分布在零值附近呈塔式分布,这也暗示着建德铜矿硫化物的硫主要来自于岩浆。流体包裹体及氢、氧、硫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地质特征,表明建德铜矿是与晚侏罗世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受石炭系灰岩、白云岩和泥盆系砂岩之间"硅钙面"控制的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47.
本文通过对西大别大悟芳畈地区黑云母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花岗岩两种岩体的地球化学分析及U-Pb同位素测试,得到如下认识:黑云母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花岗岩总体特征相似,主量元素表现为高SiO2(平均77.2%)、过铝质(A/CNK指数在1.03~1.13),碱度率在5.43~7.23,属碱性系列;ΣREE平均62.4×10-6,(Ce/Yb)N均值为0.67,(La/Yb)N均值为0.97,呈现平缓仅Eu亏损(δEu均值0.20)的"海鸥型";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Sr、Ti等呈明显的负异常,说明岩浆源岩以陆壳成分为主;Ga/Al均值为3.16,Zr+Nb+Ce+Y均值为578;锆石饱和温度为833~877℃,稀土元素饱和浓度温度为773~862℃,表明初始岩浆温度较高。上述特征说明,芳畈花岗岩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中上地壳的板内伸展背景。用LA-ICPMS测得的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773.0±1.6 Ma(MSWD=0.96,n=33),石英正长花岗岩形成的年龄为759.8±2.3 Ma(MSWD=1.6,n=28),表明其形成于新元古代洋陆俯冲的构造背景,是这一时期大陆边缘弧岩浆作用的产物。芳畈花岗岩体形成时代早于其外围地层,是经后期构造改造形成的混杂岩带,其岩浆作用与岩体外围的铜成矿作用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948.
为分析评价一种新型海洋多电极电阻率法对海底沉积物中冷泉气体渗漏过程的探测能力,根据前人理论研究,结合具体实例构建沉积物中快速及慢速冷泉气体汇聚、渗漏、喷发阶段地电模型,模拟采用海洋多电极电阻率法进行探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到理论剖面图像,并和室内实验实测剖面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冷泉探测剖面图像中,含气层和渗漏通道会因冷泉气体扩散状态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电阻率异常特征,但易于识别。在慢速冷泉探测剖面图像中,浅层沉积物中气体富集区呈明显的高阻异常区,随着气体渗漏异常区逐步消失。两种喷发过程形成的微地貌特征也可在探测图像中得到反映。海洋多电极电阻率法是一种可以图化描述沉积物中含气层、渗漏通道及气液界面空间分布位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49.
地震勘探中,近地表的不均匀性给激发、接收和静校正等工作带来较大困难。辽西葫芦岛东部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浅表层速度及厚度差异大,表层调查工作直接影响到地下介质成像效果。为使该地区首次进行的地震勘探能够获取准确的静校正量数据、给井深设计提供依据、研究适合该区域的表层调查方法,同时为满足国家深部探测项目对实验方法比对研究的需求,结合小折射、地面微测井和井中微测井三种表层调查方法的工作原理,在该工区分别应用三种方法做同点比对实验,分析了不同调查方法的适用性及精确度。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岩性录井结果一致,均能有效探测高速层埋深,指导井深设计,其中:小折射成本较低,适合地面较平坦区段,虽然不够精细,但能够准确找到高速层,可用于井深设计或作为微测井方法的补充;地面微测井适合山高无水或者造山破碎带造成钻井严重漏水的地区,需要井中检波器与大地良好耦合;井中微测井最为精确,探测层位更为精细,能分辨更多层位,与岩性录井结果最接近,在静校正量获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三种表层调查的比对,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为该工区选择合适的表层调查方法及方法参数选取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地表复杂区域进行表层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0.
基于地质条件的海绵城市适宜设施类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城市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海绵城市设施类型是其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某航空港海绵城市拟建片区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和分析研究区有关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从地表适宜性、包气带适宜性以及含水层适宜性3个方面,选择7个影响因子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赋值;在对各影响因子分级评分的基础上,利用ARCGIS按照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加权叠加评分,根据评分结果选择海绵城市雨水管理的适宜设施。研究表明: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对雨水的入渗、地下储存和传导有显著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利用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设计低影响开发(LID)工程设施的类型和建设方案;其中,包气带渗透性能和包气带厚度是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的最主要因素,决定着以雨水入渗为主要功能的LID设施建设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