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222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31.
阿尔金断裂西南端走向及延伸的区域重力场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阿尔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笔者通过对区域重力场的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的西南端并非止于郭扎错,而是在郭扎错北东附近分为两个分支,一支经郭扎错继续向南西西延伸,过龙木错后由空喀山口进入克什米尔,另一支继续向南西延伸,经吉普以西止于班公湖附近的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并且,经吉普以西止于班公湖附近的这一分支形成时间要早于经郭扎错、龙木错后由空喀山口进入克什米尔的这一分支。  相似文献   
432.
柞水—山阳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柞水-山阳盆地发育热水沉积岩和复理石建造,断裂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是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目前,在泥盆系碳酸盐岩建造内发现了Ag—Pb-Cu—Zn矿床,但众多化探异常尚未评价,故找矿潜力较大。笔者认为.在银洞子-桐木沟菱铁银铅锌铜金成矿带、东川-小川铅锌铜金成矿带以及沿山阳-凤镇断裂发育的铜金镍钼(钴)成矿带内,具有寻找热水沉积(改造)型多金属矿、钠长角砾岩型金矿、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床及斑岩一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前景。其中.凤镇断裂北侧干沟-万丈沟-双元沟-土地沟一带、南侧李家砭-冷水沟-张氏沟口一带和穆家庄-肖台地段应是找铜的首选靶区:穆家庄铜矿和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等矿床的外围和深部也具有寻找新矿床或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433.
通过对重庆银矿垭口铝土矿床的研究,发现该矿床中镓含量普遍超过了工业综合利用的最低指标,在含矿岩系中均有分布,且镓和Al2O3呈弱的正相关关系。通过Sr与Ba比值推断,矿床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过程中有海水的介入;样品Rb/K值小于标准海洋沉积值(0.006),属半咸水海陆过渡带沉积~淡水沉积;U/Th比值和V/Cr比值分别在0.1~0.73和0.5~2.04之间,由此可以判别含矿岩系属于典型氧化环境;对Ni/Co比值的计算发现含矿岩系可能在沉积过程中受到了海水的改造;Ga/Al比值变化范围主要在0.53~1.74,成矿介质酸碱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从含矿岩系矿物组合中含黄铁矿、高岭石等矿物可以推断介质为酸性的可能性较大。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表明,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据样品统计,δCe<0.95为负异常的4个样品分布在探槽工程底部,0.95<δCe<1.05为正常的样品个数为3,其余19个为正异常,Eu显示为负异常;总体水介质应以淡水为主、基本处于氧化环境、弱酸性介质。因此该矿床是以陆相沉积、淡水作用为主的海陆交互环境。  相似文献   
434.
自动气象站资料评估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相关要求,确定了自动气象站资料质量评估和差异评估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河南省已建49个自动气象站的数据质量及与人工站的差异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435.
基于GIS的金沙江流域(云南段)景观特征空间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由于人类干扰程度差异大,景观特征变化明显。GIS的数据采集与空间分析功能为不同流域段景观特征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后,将该流域分为上、中、下游等三个流域段,运用ArcGIS的图层叠置、空间统计空间分析功能,对比分析各流域段的景观特征,以及景观特征与人口密度、露天采矿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得出:①流域内以林地、灌草丛、旱地栽培植被为主,但各区段差异明显,上游地区林地分布较为密集,中游地区则分布有大量的灌丛,下游地区则以旱地栽培植被为主;②流域的景观破碎度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中游>下游>上游;③流域内景观破碎度在空间分布上与人口密度、露天矿区面积成正比,其中,流域中游地区人口密度较大、露天矿区最多,也是景观最为破碎,斑块最为复杂的地区。  相似文献   
436.
土地诗篇     
你我脚下坚实而湿润的土地从古至今多少诗篇赞叹过你面对世态炎凉寂然无动于衷无论是毁是誉总是默默不语你是宇宙大爆炸的光荣产儿你的心中结集多少星云之谜深深蕴藏神秘莫测风云诗句你旋转于茫茫星海炫耀奇迹不管是熔岩迸发的瞬间壮丽还是那暴雨浇注的冷却时际风雨兼程追赶那落霞和晨曦默默的月亮总无声陪伴着你不要说我们的地球失去记忆过于沉重的话题该从何说起土地生长的深化曾多么富有覆灭的繁荣为什么无可逃避  相似文献   
437.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型边缘海,也是受东亚季风强烈影响的海区.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输出生产力等重要生物地球化学指标都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而溶解有机碳(DOC),尤其是具有不同生物可利用性组分的源汇变化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利用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定量评估了活性、半活性和惰性DOC的季节性生产速率,分析了南海有机物时空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收支平衡.模拟结果显示三类DOC的生产均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NPP)高度相关.在海盆内部,DOC生产及NPP在冬季最高,夏季较低.而在北部近岸区域,珠江径流变化控制了NPP与DOC生产,夏季高,冬季低.在东北部的吕宋海峡西侧,黑潮入侵引起的锋面过程造成了高的冬季DOC产率.在西南部的越南岸外,夏季上升流与冬季混合都促进DOC生产.惰性DOC生产对海洋碳封存的贡献不可忽视,其年平均产率为(1.8±0.5)mg C m?2d?1,相当于1000m水层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的26%.  相似文献   
438.
针对传统现场接触式测量获取岩体结构面参数效率低、工作量大、结果精确性受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本文结合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与运动法(structure from motion,SFM)进行岩体三维数字表面模型重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体结构面自动识别方法。岩体数字表面模型重建步骤主要为岩体影像资料采集,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进行图像特征匹配、稀疏点云构建、点云稠密化以及岩体曲面模型重构。结构面识别方法流程主要为:首先平滑岩体数字表面模型;通过改变搜索半径和角度阈值实现模型平面分割;基于区域生长原理进行结构面搜索;最后基于随机采样一致性拟合结构面得到结构面产状。将该方法应用于甘肃北山地下实验巷道,实现了巷道三维数字表面模型的重建与结构面产状数据获取,最后将识别到的结构面分组表征在模型表面。与人工实地测量方法以及现有的结构面识别软件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可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39.
降雨是大型堆积体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研究大型堆积体降雨入渗规律,有助于揭示其致灾机理,并指导大型堆积体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此,本文基于TBM渣料独特的针片状形状和定向堆置结构,开展土柱试验研究,揭示不同含石量条件下TBM渣料降雨入渗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TBM渣料定向堆置结构的影响,在含石量较高条件下,岩块倾向侧湿润峰运移距离更远,表现出显著的非均匀入渗特征;当含石量为70%时,土体结构转变为骨架结构,岩块间架空,大孔隙增多,水流沿孔隙顺向渗流,渗流速率加快,并在边壁出现明显聚集现象,加剧了两侧湿润峰运移的差异;随着降雨入渗,基质吸力逐渐降低,与体积含水率变化规律相反;而含石量越高,试样的饱和含水率越低。研究成果将弥补当前对针片状定向排列结构土石混合体降雨入渗规律研究的不足,为TBM弃渣场降雨稳定性分析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40.
地基GPS探测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大气水汽探测手段。地基GPS探测技术具有自动、快速、精确;时空分辨率较高;可获得绝对量;覆盖面广;费用低廉;全天候工作等优点,受到了国内气象部门的极大重视,利用GPS进行大气探测正逐步向业务化过渡。以广东省GPS气象监测网建设项目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对流层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适合广东地区的对流层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