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青海省治多西北上三叠统巴塘群划分对比与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海南部晚三叠世巴塘群沿金沙江缝合带南侧呈带状分布,地质构造复杂,研究程度较低,地层序列的划分存在争议。在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实测剖面的详细研究和区域对比,将治多西北巴塘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组、中组和上组。对研究区巴塘群的岩石组合、生物群面貌、地质时代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本次工作中新发现的具重力流沉积泥晶灰岩、具枕状构造玄武岩、具鲍马序列浊流沉积,结合火山岩岩石化学所反映的构造属性,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的演化,为青海南部巴塘群地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2.
依托MapGIS平台,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统一标准和要求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150万)和图形空间数据库。该图集成了近20多年来全国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重点成矿区带1∶50万~1∶100万地质编图、部分省区地质志、基础地质科学研究等新成果和新资料,系统更新了全国区域地层系统、全国岩浆岩时空序列及变质岩分布与变质作用框架,建立并完善了区域地层格架,划分了全国大地构造单元,新确认一批区域性重要构造界面等。应用计算机辅助智能地质编图技术,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同时编图,按省(区)分别进行地质单元、地理数据、数据结构无缝拼接,绘制“全国地质一张图”,形成库图一体成果。数据库数据量约1.65 GB,标示地质体78 194个、火山口或火山喷发中心308个、重要化石点和化石群221个、金钉子12个、同位素年龄数据1 197个、代表性钻孔(含大陆深钻)125个。该数据库填补了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空白,为地质大数据、“地质云”建设和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源,为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基础地质和资源环境背景研究、环境治理和灾害防治、国际合作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53.
对扬子陆块三峡地区黄牛岩剖面莲沱组顶部砂岩中的120颗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黄牛岩剖面莲沱组中碎屑锆石的年龄谱具有~880~800 Ma、~2000 Ma、~2500 Ma及~2700 Ma的峰值,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724±8 Ma.结合前人对该地区莲沱组顶部凝灰岩开展的年...  相似文献   
54.
55.
鄂西南利川地区三叠纪须家河组砂岩碎屑颗粒富石英(Q),贫岩屑(L)与长石(F),平均值分别为:76.23%、7.08%与4.88%,Q/(Q+F+L)平均值为0.86,具有锆石-板钛矿-磁铁矿-电气石重矿物组合,指示源岩以酸性岩或低级变质岩为主。砂岩主量元素Si O2含量高(77.14%~92.79%,平均84.14%),Al2O3次之(3.86%~14.15%,平均9.69%),(Fe2O3T+Mg O)*(0.98%~3.20%,平均1.50%)、Ti O2*(0.09%~1.09%,平均0.39%)含量低,Al2O3/Si O2比值低(0.04~0.18,平均0.12),K2O/Na2O比值高(4.90~82.41,平均40.01),最接近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值。样品具有与上地壳相似的高场强元素与大离子亲石元素组成,ΣREE分布于62×10-6~495×10-6之间,平均181×10-6,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与上地壳极为相似,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中度Eu、Ce负异常特征,特征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及比值,如:Th、La、Ce、Rb/Sr、Th/U、La/Sc,指示了晚三叠世构造背景为被动与活动大陆边缘。样品成分变异指数ICV均1(0.18~0.68,平均0.45),指示物源主要为再循环的沉积物,而沉积物再循环会导致粘土矿物比例增加,从而使化学风化指标CIA值得到累积。较高的CIA值(72.10~96.28,平均81.18)表明沉积物累积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强烈,而CIA与ICV强烈负相关,则表明CIA值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同时期输入碎屑物成分不同引起的。结合物源、构造背景判别图解,上述特征综合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为主)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物源来自东南的雪峰隆起区(为主)与北侧的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56.
在扬子陆块核部黄陵地区发现具球状构造的花岗闪长岩。岩石产于新元古代斑状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之间,出露面积极小。球状花岗闪长岩岩体由主岩、球状体及球间基质三部分组成,球状体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由球核和同心球壳组成,球体大小多为5~12cm。依据球壳及球核的差异,可大致分为具有多壳层同心结构、具单壳层结构、无明显壳层结构3种类型的球状体。单壳层球壳由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含量高的暗色层组成,具放射状构造;多壳层球壳由含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的暗色层和基本不含或含少量暗色矿物、以斜长石为主的浅色层组成韵律层,具梳状、放射状构造;球核成分可以是同源岩浆组分,也可以是异源捕虏体。单壳层球体,球核、球壳、基质的斜长石牌号依次为36、32、26,酸性程度不断增加,内部呈放射状生长,反映其可能由内向外经岩浆结晶作用形成。初步认为多壳层球体球壳富韵律的变化为富含气水热液的岩浆在动荡的环境下结晶形成,球壳中矿物结晶顺序可能由外向内,核部结晶时间相对更长。  相似文献   
57.
鄂西长阳南华系地球化学特征的气候指示意义及地层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小明 《地质学报》2011,85(4):576-585
鄂西长阳南华系出露良好、发育完整,主要由莲沱组、南沱组构成,少数地段(长阳古城)包括古城组和大塘坡组.莲沱组为河流-河口湾相的碎屑岩组合,区域上南厚北薄,岩性三分性明显.古城组为典型的冰碛岩,对应于国际上Sturtian冰期.大塘坡组为间冰期海陆过渡相沉积.南沱组为研究区内最发育、最重要的冰碛地层,对应于国际上Mari...  相似文献   
58.
鄂西南利川二叠纪吴家坪组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鄂西南利川吴家坪组硅质岩与海相石煤及多层火山粘土岩共生,产海绵骨针及放射虫化石,放射虫组合以泡沫虫类为主,内射球虫类次之,隐管虫类很少,代表外陆棚沉积环境。硅质岩的陆源元素Al、Ti含量较高,热水来源元素Fe、Mn含量较低,Al/(Al+Fe+Mn)值在0.64~0.83之间,平均值0.73。在Al-Fe-Mn三角图中,样品位于或紧邻非热水沉积区,在 SiO2- (K2O+Na2O)、SiO2-Al2O3, (K2O+Na2O)-Al2O3 图解中大多数样品落在火山成因区,少数位于火山成因与生物成因区之间。相对于沉积岩的微量元素丰度,生命元素Mo、V富集,指示热水沉积的特征元素Ba、As、Sc亏损。∑REE较低,∑LREE/∑HREE平均值为3.02,Ce、Eu均轻度负异常(δCe:0.75~0.83,平均值0.79;δEu:0.61~0.95, 平均值0.84),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近水平。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硅质岩属火山成因,并伴有生物作用。氧化还原判别指标U/Th、V/(V+Ni)及Ceanom,沉积环境判别指标MnO/TiO2,LaN/YbN 与判别图解100×TFe2O3/SiO2-100 Al2O3/SiO2、TFe2O3/(100-SiO2)-Al2O3/(100-SiO2)、TFe2O3/TiO2-Al2O3/(Al2O3+TFe2O3)、LaN/CeN-Al2O3/(Al2O3+TFe2O3)与∑LREE/∑HREE-100×Eu/∑REE一致表明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59.
青海南部沱沱河地区陆相红层分布广泛,确定这些红层的时代对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红层中化石稀少,因此,这些地层的形成时代长期以来未有定论。曲麻莱盆地是沱沱河盆地东部的一个次级盆地,在该盆地红层之中部灰色钙质泥岩中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孢粉化石,其中希指蕨孢子居绝对优势,据此确定含化石的地层地质时代属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60.
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期的特殊沉积——"错时相"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历了对二叠纪末大灭绝及相关地质灾变事件的多年热点研究后,近年来科学家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灭绝后的事件效应上,即生态系和沉积体系状况。但紧随二叠纪末灭绝事件之后的早三叠世生态系以分异度极低的广适性分子和机会分子为主,这就突显沉积记录的重要,也使得下三叠统地层中的特殊沉积及相关构造——“错时相”沉积,如扁平砾石砾岩、蠕虫状灰岩、潮下皱纹构造、微生物岩、海底碳酸盐胶结岩扇、薄层灰岩和条带灰岩等,成为研究灭绝—残存—复苏领域的学科前沿。作为地质历史环境一次大跃变后的直接产物,“错时相”沉积紧接生物大灭绝后出现,并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的重建而退出正常浅海环境,这种耦合关系表明沉积体系、生态系、生物灭绝与复苏、异常环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化石保存单调稀少的下三叠统地层,“错时相”沉积的研究,为探索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与复苏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