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海南岛一直被认为缺失侏罗纪沉积记录,指示了海南岛与大陆内部不一样的中生代演化特征。对海南岛南部三亚地区尖岭剖面和海螺岭剖面紫红色碎屑岩,以及早白垩世鹿母湾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尖岭剖面和海螺岭剖面的紫红色碎屑岩具有高度一致的碎屑锆石年龄谱,限定的最大沉积年龄为172~174Ma,完全不同于下伏晚奥陶世榆红组和海南岛早白垩世鹿母湾组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综合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和中—新生代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结果及尖岭剖面紫红色碎屑岩中锆石Hf同位素特征,认为海南岛三亚地区尖岭和海螺岭紫红色碎屑岩应沉积于172~158Ma之间,属于中—晚侏罗世沉积岩。其沉积物源和构造背景与广东东部和福建沿海同时代沉积岩相似,指示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在中—晚侏罗世具有统一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62.
华南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及其对复苏期生态系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不仅重创了古生代海洋生态系,也使得海洋沉积体系发生剧变,导致灭绝之后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期异常的生态系状况和海洋环境.丰富的特殊沉积物及相关沉积构造的广泛出现是早三叠世沉积的显著特征,如扁平砾石砾岩、蠕虫状灰岩、潮下皱纹构造、微生物岩、海底碳酸盐胶结岩扇、薄层灰岩和条带灰岩等.这些特征性的沉积物在奥陶纪之前的海洋环境中曾广泛分布,但在奥陶纪后生动物大发展之后,它们一般仅见于某些极端和异常的环境中.当它们在早三叠世正常浅海环境再次广泛出现时,被认为在时间上或环境上发生了错位,故被称为错时相(anachronistic facies).研究这些特殊沉积构造,对于探索古生代冲生代地质突变期异常的生态系状况和特殊的海洋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错时相在中国南方各地的早三叠世地层中广泛存在,分布于下三叠统众多层位中,而且囊括了全球已报道的大多数错时相沉积物,为研究华南早三叠世的海洋环境状况及其与生物复苏的关系提供了契机.“蠕虫状灰岩”是华南下三叠统中最典型、最发育的错时相沉积物,但对其研究相对较少.以湖北三峡地区的蠕虫状灰岩为例,对其类型划分、时空分布进行了重点论述.华南下三叠统中蠕虫状灰岩及其他错时相沉积构造的研究表明:错时相紧接生物大灭绝后出现,并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的重建而退出正常浅海环境,这种耦合关系正是沉积体系和生态系对古生代冲生代地质突变及其导致的“特异”环境的自然响应.因此,错时相的盛衰变化可以作为独立于化石记录分析之外的生态变化指针.  相似文献   
63.
长江三峡地区上三叠统王龙滩组 ( 或须家河组)超覆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巴东组或上 三叠统九里岗组等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两者间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如何理解该界面的性质和发生时限, 对于正确认识印支构造运动在该区的作用形式和过程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在长江三峡地区开展的基础地质 调查研究工作中,对该界面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观察和研究,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上三叠统与下伏地层 间的沉积间断面以发育冲刷构造和残存少量风化壳为特征,沉积间断发生在卡尼期中后期至诺利期初期(约225~26.5Ma)。受印支运动影响,卡尼期中后期,地壳整体抬升,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中扬子地区漫长的海相沉积 历史结束,原有沉积遭受风化剥蚀、地形夷平;卡尼期末期-诺利期初期,地壳抬升速率骤然加剧、地形相对 高差变大、河流回春,对下伏地层快速下切。这种下切作用横向变化较大,剥蚀程度差异明显,从而形成在不 大的范围内下伏地层从无明显缺失 (王龙滩组与九里岗组接触)至大量缺失(王龙滩组与嘉陵江组接触)这一 特殊地质现象。总的看来,该沉积间断界面兼具古暴露剥蚀面、冲刷侵蚀面和河流回春作用面 3种性质,是对 印支运动第3幕(研究区内印支运动主幕)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64.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上三叠统结扎群双壳类组合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雀莫错一带上三叠统结扎群采获大量双壳类化石,根据产出层位,建立了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Neomegalodon boeckhi、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3个组合.这一生物组合反映的地质时代为诺利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特征及围岩岩石化学分析,说明垂向上双壳类生活的结扎群具浅—深—浅的古地理变化特征,为区域上地层对比及生物生存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选取巴颜喀拉山群复理石沉积中砂岩、粉砂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对其物源区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判别。结果显示,晚三叠世巴颜喀拉山群物源主要来自大洋岛弧,少量来自大陆岛弧,表明当时研究区处于邻近大洋岛弧的周缘前陆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66.
西藏东部早-中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东部存在四条NW-SE向大致平行分布的早-中三叠世地层条带,自东向西分别为普水桥组、瓦拉寺组条带,马拉松多组-加指拉组条带,夏牙村组条带和竹卡群条带.我们通过地层岩性及其自WN向ES均有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多趋势、区域构造特征、盆地延入云南西部中三叠世地层沉积具趋同性等特征,认为藏东四个条带的早-中三叠世地层,在沉积时为统一火山-沉积盆地.早-中三叠世期间,该火山-沉积盆地沉积作用自东向西不断推进,中三叠世盆地范围最大、海水最深,在江达-芒康-线出现半深水-深水复理石沉积.火山活动贯穿盆地发展全过程,其中WN部和WS部火山活动最强烈,火山活动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随着中三叠世强烈地火山喷发,于中三叠世拉丁中期结束盆地发展历史.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海水从东部侵入.  相似文献   
67.
本文选取巴颜喀拉山群复理石沉积中砂岩、粉砂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对其物源区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判别.结果显示,晚三叠世巴颜喀拉山群物源主要来自大洋岛弧,少量来自大陆岛弧,表明当时研究区处于邻近大洋岛弧的周缘前陆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68.
峡东青林口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峡东地区的新元古界由于保存良好的“雪球地球”沉积记录及其崩解后的“盖帽碳酸盐岩”和“庙河生物群”等关键地质记录,因而成为国际新元古界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此次报道的青林口剖面是目前在峡东地区发现的出露最为完整的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对于揭示这一关键地质时期的重大生物演变和地球环境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重点介绍该剖面的地层序列并简要分析其沉积演变特点.该剖面出露新元古代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其中,莲沱组以紫红色砂岩夹页岩为主,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南沱组角度不整合在莲沱组之上,以灰绿色杂砾岩为特征,划分为3个岩性段;陡山沱组以“盖帽白云岩”的出现为底界,以黑色硅质页岩的结束为顶界,划分为4个明显的岩性段;灯影组整体具有“两白夹一黑”的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蛤蟆井段、石板滩段和白马沱段.青林口剖面地层出露完整,各组段岩性特征明显,清晰地反映了该区域的沉积环境演变历程.沉积记录显示,本区新元古代中期开始接受沉积,最先沉积陆相莲沱组,经历成冰纪晚期南沱组代表的“雪球”事件后转为海相沉积,埃迪卡拉纪沉积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均为浅海开阔碳酸盐相或局限页岩相,成为后生动物起源和宏观藻类分异发展的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69.
崆岭杂岩除太古宙结晶基底外,还出露一套以含石墨和富铝矿物为特征的孔兹岩系。相对于结晶基底,目前对于该套表壳岩系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有限。对该套孔兹岩系中代表性岩石类型榴线英岩开展了变质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榴线英岩变质年龄为1964±12Ma。结合前人在相近地层岩石组合中报道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推测崆岭杂岩孔兹岩系原岩可能沉积于2.1~2.0Ga。扬子陆核的古元古代变质-岩浆作用可能与全球广泛存在的同时期(2.1~1.8Ga)碰撞造山事件有关,暗示其很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0.
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对带内铁、金、钨、锡、锌等内生矿产的矿(化)点进行了调研,并对主要控矿因素和成因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受板块构造运动影响,带内地层含矿背景值较高,火山期后浅成-超浅成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强烈,构造多处交接复合并形成派生构造,具有良好的、利于内生矿形成的条件,矿(化)点都分布在岩体内或接触带内,与印支期-燕山期岩浆侵位过程的中酸性-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与处于同一带内的三江地区成矿带具有相似的成矿背景,是寻找内生多金属矿产的有利地段;同时根据矿化特征总结了找矿标志和找矿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