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被认为孢粉贫乏的黄土中分析出了大量孢粉,首次作出了黄土地层的孢粉浓度图式。根据10余个剖面上孢粉组合的变化,阐明了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在时间上演变与空间上分布的规律,证明了各地植被在时间上的演变韵律十分相似,说明它们同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但在同一时期各地植被不尽相同,此乃局部自然环境差异所致。根据植被变化重建了古气温曲线。   相似文献   
192.
西安高陵马坊滩渭河洪水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景波  李胜利 《沉积学报》2006,24(6):857-863
根据高陵渭河马坊滩河漫滩沉积剖面中的沉积层测量和147个样品的粒度分析和历史记载的年代资料,研究了西安高陵渭河距今14001100年间洪水和降雨量变化。高陵渭河古洪水沉积分层清楚,能敏感反映洪水的变化和短期降水量的变化,也能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粒度成分和粒度参数资料指示,高陵马坊滩厚约3.5m的河漫滩沉积剖面至少包括了9个颗粒成分不同的沉积层,代表了9个大洪水阶段;其中厚度大、粒度粗的第2、4、6、8层形成时的洪水规模比厚度小、粒度细的第1、3、5、7、9层形成时要明显大。这9个大洪水阶段均比2003年洪水大,第2、4、6、8阶段应为特大洪水阶段。根据沉积学原理和洪水沉积物粒度成分差异,可确定这9个阶段洪水规模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第2阶段>第6阶段>第4阶段>第8阶段>第3阶段>第1阶段>第5阶段>第9阶段>第7阶段。这9个阶段的洪水发生时河漫滩上的洪水深度均大于2m,当时洪水深度、洪水动力和规模均比现代洪水大,大洪水发生的原因应当是当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3.
关中平原人工林地的干层及其成因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根据关中平原人工林地土层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m土层含水量的变化、干层特点、分布和形成原因。分析得出,在年降水量小于600mm的中国西北地区,人工林地的干层是普遍发育的自然现象,干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少决定的重力-毛管水带厚度明显小于4m,引起干层发育的直接作用的水分因素是薄膜水带埋藏深度小、含水量低、运移速度缓慢,而乔木树种的耗水则是引起干层发育的植物因子。关中和黄土高原重力-毛管水带与薄膜水带分布深度很清楚地指示,该区的土壤干层主要是自然原因决定的,不论是人工林还是自然林,厚层黄土上的中龄林一般都有干层发育。在干层发育弱的地区可以造林,在发育强的地区则不适宜造林。  相似文献   
194.
西安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洪水演变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西安高陵渭河漫滩沉积剖面发育,能较好地指示渭河洪水变化.沉积物以粗粉砂、细粉砂、极细砂及粘粒为主.粒度较粗层位指示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和短暂的湿润气候或一定地区的暴雨增加,粒度较细的层位则代表较弱的水动力条件和短暂的湿润程度略低的气候,而在各洪水沉积层之间无洪水发生的阶段则是正常的气候阶段或偏干的气候阶段.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河漫滩沉积剖面可分为16层,代表了16个大的洪水阶段.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河漫滩沉积粒度成分比更早期的河漫滩沉积粒度偏细,反映出近120年来渭河洪水深度与规模在变小,这主要是气候变干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5.
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明代自公元1369年到1644年的276年间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变化阶段、趋势、等级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33%、40%、21%、6%.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共发生76次,平均每3.6年发生1次.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洪水发生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明代陕南洪灾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1369~1435年之间,为洪灾贫发阶段;第2阶段在1436~1550年之间,为洪灾多发阶段;第3阶段在1551~1644年之间,为洪灾较少阶段.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形、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6.
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了唐代289 a间(公元618—907年)陕南地区的水旱灾害记录,使用灾害等级法和湿润指数法研究其洪涝灾害特征和干湿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洪涝灾害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公元618—687年为少发期,688—847年为多发期,848—907年为少发期,在公元788—797年、808—817年发生了2次湿润气候事件;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突变性和周期性,在公元748年前后发生由湿润向干旱的突变,指示气候发生了突变;湿润指数变化存在25~27 a、62~67 a的周期振荡,其中62~67 a为主变化周期。在空间上,商洛、汉中地区洪涝灾害次数较多,占水灾总次数的74.5%;唐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与干湿变化过程与同时期中国气候总体变化大致相同,其变化是对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