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黄土,还要更老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内蒙奈曼旗、西安刘家坡和兰田肖官寨三个剖面所作的古地磁地层学研究表明,这三个剖面中黄土地层的下界都处于高斯正向期之中.其年龄为266万年,而不是公认的240万年.  相似文献   
52.
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特征及小波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中平原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明代霜雪灾害等级、阶段与灾害发生周期等。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23%,54%,23%。该区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368~1448年)和第3阶段(1508~1568年)为灾害少发期,第2阶段(1449~1507年)和第4阶段(1569~1644年)为灾害多发生期。小波分析显示,关中平原明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分别存在11 a、8 a、44 a的周期变化。初步确定关中平原明代1618~1631年发生了1次寒冷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53.
1368—1948年陇中地区干旱灾害时间序列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标度变换法对陇中地区1368—1948年(明代至新中国建立前)各等级干旱灾害及旱季序列的时间分维值进行测算。并深入讨论了各旱灾序列时间分维与其线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分维随时间演进的变化趋势。对4个干旱等级、4个旱季序列的分维值进行研究,发现:①干旱灾害具有客观的分形结构,其时间序列是具有自组织性质的,干旱灾害是自组织系统;②各等级干旱灾害有自己的时间重演律,干旱灾害越轻,无标度区越宽,分维值越高,短周期更明显;③各旱季分维值与其发生频次成正比;④整个时期的动态总体上表现为:各旱灾序列(旱灾、大旱灾、中度干旱、春旱及伏旱)分维值逐渐增大,旱灾发生趋向混沌无序,旱灾系统趋向平衡态,稳定性减小;⑤分形分析法与常规统计方法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4.
黄土中古土壤淀积类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景波 《地理学报》1995,50(1):25-40
作者在西安附近发现了第1、4层古土壤的双层淀积和第5、8层古土壤多层淀积现象。资料表明,双层淀积、多层淀积和厚度异常大的CaCO3淀积层是土壤具多元发生过程或受后期淋溶的产物,它们常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壤期。第1层古土壤下部的两层结构均不属古土壤组合部分,该层土壤为中、酸性森林土壤。第8层古土壤特殊的厚层淀积代表了气候的多次变化和多个成壤期。第4、5层古土壤具不连续CaCO3和Fe2O3、Al2  相似文献   
55.
陕西黄土高原晚更新世环境变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赵景波  黄春长 《地理科学》1999,19(6):565-569
岐山剖面孢粉分析表明,黄土高原东南部晚更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可分为7个阶段和13个小阶段。其中末次冰期的3个冷干阶段和2个温湿阶段被分别命名为秦家寨,岐山,坡头冰阶和尚家坡,杨家湾间冰阶。冰阶的植被以温带森林草原为主,间冰阶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相似文献   
56.
57.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堆积于河流阶地上的晚新生代红色土状沉积物进行了地貌与地层、沉积特征、土壤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 结果表明, 这套红色土状堆积物可分出25套发育较弱的黄褐色土壤(7.5YR6/4)和发育较强的红棕色古土壤(2.5YR5/4)组合, 与黄土高原典型的红黏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构造. 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颗粒总体上偏细, 主要组分为粉砂和黏土, 砂粒级含量几乎为零. 显微镜下, 红色土状堆积物为黏土质结构, 粗颗粒组分主要包括石英、钾长石、云母和少量辉石、角闪石等, 且矿物颗粒都呈似棱角-棱角状; 其常量和微量化学元素的含量与特征、稀有元素的分配模式等与典型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具有可对比性. 上述证据表明, 这套沉积为风成起源. 磁性地层指示这套风成成因的红色土状堆积物底界年龄为约11.4 Ma, 证明中国西北地区晚新生代大面积的风尘沉积分布范围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 后湾红色土状堆积物与上覆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近的物源和相似的风力搬运系统. 与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相比, 后湾红色土状堆积物的颗粒较细、沉积速率较小, 反映了搬运动力较弱和(或)源区干旱化程度较低.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变化表明源区干旱程度和(或)风搬运动力有多次的波动, 并且在约10 Ma BP和7~8 Ma BP前后, 各有一次干旱化加剧的过程, 可能表明了高原的隆升或(和)全球变冷促进了亚洲内陆干旱化进一步加剧. 10 Ma BP前后古气候由高频高幅波动转变为较为低频低幅变化, 指示了一次重要的环境转型. 这次环境转型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的事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表现.  相似文献   
58.
黄土研究的历史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黄土研究内容和采用方法的不同,将黄土研究历史划分为早期的宏观特征和成因研究阶段,中期的物质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研究阶段和现代的年代学与生态环境研究阶段。还对未来黄土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未来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是环境要素定量化和特定环境事件,黄土特性研究的内容是查明黄白所属土壤类型,黄土应用研究的内容是从土壤学的角度解决黄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方面存在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59.
在被认为孢粉贫乏的黄土中分析出了大量孢粉,首次作出了黄土地层的孢粉浓度图式。根据10余个剖面上孢粉组合的变化,阐明了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在时间上演替与空间上分布的规律,证明了各地植被在时间上的演变韵律十分相似,说明它们同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但同一时期在空间上各地植被不尽相同,此乃局地自然环境差异所致。根据植被变化重建了古气温曲线。  相似文献   
60.
陕西旬邑新近纪红粘土微形态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薛祥煦  赵景波 《沉积学报》2003,21(3):448-451
研究证实,新近系红土的土壤微形态特征也是判断古气候,划分对比地层的可信指标之一。用此方法研究陕西旬邑下墙晚新生代剖面的新近系及第四系最底部的岩石微形态特征及古气候,可将其分为 4个大段,自下而上第1大段,约相当于 6.8~ 5.3Ma,成壤作用以弱为主,气候是在新近纪总体暖湿背景下的凉干阶段;第 2大段,相当于5.3~ 4.2Ma,成壤作用以强为主,是新近纪最为暖湿的阶段;第 3大段,约相当于 4.2~ 2.6Ma,成壤作用较弱,气候由本阶段前半期较凉干变为后半期的较暖湿;第 4大段为进入 2.6Ma的第四纪初期,成壤作用极弱,气候由新近纪的总体暖湿突然变得冷干,在四大段的基础上还可看出次一级的微形态及气候变化与波动。此外还可根据土壤微形态特征划分中、上新统及上新统、更新统的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