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01.
山东省东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区域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区内54种元素或指标的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与全国土壤的差异。通过对比区内土壤基准值与背景值的变化,认为本区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继承了成土母质,后期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Zn、Pb、Cu、Se、Cd、S、P、Hg、N、OrgC等元素或指标在表生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其分布分配特征产生明显变化。本文通过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相关系数的研究,认为深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可表征表层土壤原始沉积的地球化学含量;讨论了人为活动导致土壤污染的评价方法,莱州—招远—烟台和牟平—乳山金矿集中区以及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带表层土壤中Hg、Cd、Pb、As、Zn、Se、S等元素污染严重。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采金污染、工业生产、城市人口密集生活等)的共同作用,是造成环境中有害元素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2.
为揭示人工冻土解冻对地层位移场影响的规律,以某地铁区间隧道盾构出洞水平冻结工程为例,对由人工冻土融沉引起的地层位移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可分为缓慢沉降、快速沉降、平稳沉降和固结沉降4个阶段;在隧道中轴线上方,随着与出洞口距离的增大,地表沉降先增大后减小;地面沉降在横断面上的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03.
梁子湖湿地保护与产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有轩  刘华  熊汉锋 《湿地科学》2011,9(4):382-386
梁子湖湿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景观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投入资金、管理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如湿地保护的管理权分散、湿地产业粗放发展、功能定位不明确、湿地保护和产业开发的技术水平落后等,致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分析梁子湖湿地现状的基础上,从发挥宏观政策作用与建立生...  相似文献   
104.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烃源岩研究对前第三系油气战略资源选区具有重要意义。从沉积学角度出发,通过对研究区有机碳含量、生烃潜力和氯仿沥青"A"等参数的统计分析和平面制图,划分了烃源岩类型,并进行了品质评价,分析了烃源岩的成因,总结了烃源岩发育模式。研究认为:华北东部奥陶系上、下马家沟组及峰峰组为较好的烃源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183%、0.21%和0.181%;下寒武统发育优质烃源岩(TOC平均值为6.46%,最高值为11.2%),但分布范围局限。华北地区东部烃源岩按岩石类型不同可分为两套,即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中、下奥陶统的碳酸盐岩烃源岩。烃源岩的成因取决于沉积环境,泥质烃源岩发育于陆棚浅海环境,而碳酸盐岩烃源岩则受控于云坪和局限台地环境。对烃源岩空间展布规律研究发现,合肥盆地为潜在的泥质烃源岩发育区,而东濮拗陷、临清拗陷、冀中拗陷为潜在的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区。  相似文献   
105.
浓江凹陷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新生代构造特征、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尚不清楚。通过对地质录井、物探测井、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剖析了浓江凹陷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利用平衡剖面法分析了凹陷构造演化史,探讨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条件形成及运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浓江凹陷断裂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发育张性构造和扭性构造。在达连河组沉积时期为初始断陷期,凹陷具有双断结构。宝泉岭组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东部洼陷发育规模明显大于西部洼陷,具有南沉北翘的特点。宝泉岭组沉积末期,凹陷经历了复杂断坳转换,地层抬升遭受剥蚀,西部洼陷带削截现象明显,富锦组沉积时期以坳陷沉积作用为主,沉积末期为挤压反转期,东部洼陷带发生挤压反转,地层上拱遭受明显剥蚀。道台桥组沉积开始,凹陷进入稳定沉降期。研究区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密切,构造活动控制着烃源岩的分布、圈闭类型及展布以及油气的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106.
利用SOC710VP成像光谱仪和ASD Field Spec 3地物光谱仪在湿地区域获取了典型湿地植被苔草光谱反射数据信息,比较了在不同水分环境下两个仪器在400—1 000 nm波长范围的光谱特征,对两种仪器的光谱结果进行了9种典型植被指数运算和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分环境下(土壤含水率51%、32%、14%三个区域比较分析)SOC710VP的反射率曲线和地物光谱仪ASD Field Spec 3的趋势相近,二者有很好的一致性,表现在550 nm和730 nm的反射峰,690 nm和970 nm的吸收谷,以及连续的近红外反射平台。二者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1)SOC710VP在3个土壤水分环境下的苔草叶片光谱值都大于ASD Field Spec 3所采集到的苔草叶片光谱反射值;2)SOC710VP反射率曲线没有ASD Field Spec 3测出的原始光谱曲线平滑,波动幅度变化更大,在近红外波段较明显,变化更清晰,利于后续的光谱端元聚类分析。综上证明:成像光谱仪获取的数据具有图谱合一、光谱曲线特征可靠的特征,在湿地近地高光谱遥感研究中具有很大潜力,拓展了湿地资源遥感监测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7.
刘华 《世界地质》2014,33(2):266-274
根据对吉林南部马达岭组砂岩碎屑锆石 SHRIMP U--Pb 测年以及对白山-临江地区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对比研究结果,确定马达岭组中最年轻锆石为 1. 0 Ga,且没有中生代火山活动留下的任何记录。因此马达岭组时代非中生代,同时依据钓鱼台组平行不整合在马达岭组之上的接触关系而应将其时代置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  相似文献   
108.
鲁北地区于2001年已陆续开始应用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但区内的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工作却严重滞后,制约了区内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为促进鲁北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省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开展了鲁北地区浅层地热能的资源评价工作,前期在调查区域内开发利用现状和摸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地下水换热方式和地埋管换热方式进行了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采用热储体积法对该区的浅层地热容量进行了计算,得出鲁北地区浅层地热容量为29.386×10^15 kJ/℃;并根据适宜性分区结果,分别对地下水式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可利用换热量也进行了计算,得出地下水式地源热泵200 m以浅可利用换热量为0.8489×10^10kW·h,地埋管式地源热泵200m以浅可利用换热量为6.5261×10^12kW·h。  相似文献   
109.
青藏高原工程走廊多年冻土是地气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气候环境决定了其分布的宏观格局,但局地因素如坡向等,在一定条件下,对小区域多年冻土的影响往往会超过大气候背景。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选取了对青藏高原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分布影响较大、在GIS技术支持下较容易量化的坡向,结合区域内29个钻孔点的长期地温监测数据,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高程、纬度及坡向之间的多元线性模型。根据青藏高原冻土工程地温分带指标,制作出了走廊内符合实际的冻土分布图。运用随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预测了走廊内50 a后多年冻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1.低温稳定区、低温基本稳定区的空间分布面积逐渐减小,分布界线向高海拔迁移;2.高温不稳定区较大范围地向高温极不稳定区转化;3.高温极不稳定区将处于长期的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0.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分布式水文模型HMS,结合GIS技术,通过构建数字流域,提取流域特征信息,最终构建了分布式陆面-水文耦合模型(LSX-HMS).采用扰动分析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利用实测水文资料进行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确定性系数达0.760~0.939,表明该耦合模型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应用LSX-HMS对淮河蚌埠以上集水区域1980—1987年8a平均降水、蒸散发、日径流量和相对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各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降水要素的分布呈随纬度递减的趋势;蒸散发和径流量两个变量都是上游小,中下游大;相对土壤含水量在研究区西部及西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区较低,平原区较高.研究成果为淮河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配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