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海雾是出现在海上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发生在我国海面上的雾多数是平流雾,它是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中,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之一。对中国海海雾的研究,国内不少单位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由于缺乏海上观测资料,迄今除狩生义明在东海海区作出了初步的雾日统计以外,其它海区的分析工作大多是用沿岸台站和岛屿上的资料。为弥补这些缺陷,本文拟根  相似文献   
72.
表层水温长期预报问题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早期的学者主要用相关分析和水温长期变化的规律来制作月、季或更长期的预报,如Hatanka(1948),Watanabe和Hirao(1955), Kolesnikov(1947,1953)以及Milar(1952)等。六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预报北太平洋及全球范围内的月际温度变异,如Adem(1969,1970),J.Jacobs(1967)和Shigeo Moriyasu (1969,1970)等,他们在数值模式中,考虑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洋流与风海流的热量输送及其搅拌作用,以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涡动扩散;从大范围看,得到了较好的预报效果。Namias(1972)在分析北太平洋海面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平面气压场的关系时,发现可以根据水温变化的时间持续性和空间相关性及其与海平面气压场的关系,预报月平均水温及相应的海平面气压。以上所述及其他许多研究成果,目前能用于常规预报的,主要仍然是经验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黑潮地区表层水温与前期大气环流的相关,选取相关系数高的站点,用阶段回归方法,建立了本海区各月的水温月趋势预报方程。 文中采用的水温资料(1951-1974年)取自日本及美国发表的北太平洋海面水温资料,计算过程中对前后12年资料的系统误差进行了校正,500亳巴高度场资料取自上海中心气象台。黑潮地区的表层水温用20°N,125°E;20°N,130°E;25°N,125°E;25°N,130°E;30°N,130°E;30°N,135°E等六个站的平均资料来代表。  相似文献   
73.
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演化特征,讨论了它们对ENSO循环的影响.结果指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具相似的ENSO模分布和演变过程,二者均以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显著的异常中心与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显著反号为主要分布特征,其演变过程通过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海洋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播来完成.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决定了ENSO循环,年代际变率对ENSO循环也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在中太平洋, 造成ENSO模的年代际变化.当年代际变率处于正常状态时,ENSO循环基本上是东部型冷暖事件之间的转换;当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位相相同时,ENSO事件强度将会加强和持续,并出现中部型ENSO事件;当二者位相相反时, ENSO事件强度将会减弱.  相似文献   
74.
本文计算和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水温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对夏半年印度低压和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重要影响。El Ni(?)o年,印度低压和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都趋于减弱,范围缩小;反El Ni(?)o年,两者均趋于加强,范围扩大。讨论指出,这种夏半年赤道海温对亚太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随着高度的增加,这种影响迅速减弱,在对流层中层消失。本文最后还给出了上述相互作用的可能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75.
研究了印度洋Dipole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和海面风应力异常分布主要型,揭示了Dipole事件的两种模态,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得到如下结果:(1)印度洋Dipole事件在热带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异常表现为“〈”型的东西向偶极子分布,“〈”以东的热带东印度洋为沿赤道呈舌状西伸的显著海温异常中心,“〈”以西的热带中西印度洋为反号的、以赤道为准对称的南强北弱显著海温异常中心.(2)印度洋Dipole事件由两种模态构成,二者具相同空间分布但具不同的时间变率,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Dipole事件第一模态源于热带太平洋一印度洋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它与ENSO事件共存.Dipole事件第二模态起因于热带印度洋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它与Mascarene高压位置和强度变化紧密联系.当二者位相一致时,产生强Dipole事件,二者位相相反时,Dipole事件很弱或消失,一者较强时,Dipole事件一般也较强.(3)印度洋Dipole事件是热带印度洋海面异常风应力强迫的结果,海面异常风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垂直输送导致海水堆积和涌升是造成次表层海温异常的主要动力过程.当赤道印度洋为异常东风时,热带东印度洋冷海水上升,热带西印度洋暖海水堆积,热带印度洋温跃层东浅西深;由于Coriolis力的作用,赤道海域离赤道流造成冷海水上升,赤道印度洋温跃层变浅;赤道两侧热带印度洋异常反气旋环流及旋度场,造成该异常旋度中心区域暖海水堆积,赤道外热带印度洋温跃层加深.三者共同作用产生正位相Dipole事件.热带印度洋为异常西风时,动力过程相反,产生负位相Dipole事件.  相似文献   
76.
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海季风爆发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用LEVITUS和NCEP/NCAR OISST资料,分析了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暖池和印度洋暖池的关系,讨论了南海暖池强度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季风爆发时间的联系,结果指出,南海暖池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牲,12~2月隆冬季节最弱,3~4月迅速发展北上,6~9月达其盛期,整个南海均为高于28℃的暖水,10~11月迅速减弱南退:在南海暖池盛期,整个南海均为高于28℃的暖水最大厚度达55m,  相似文献   
77.
数字地球的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8.
ENSO循环相联系的北太平洋低纬度异常西边界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SODA海洋同化和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主要模态与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域上层海洋环流和亚洲-北太平洋地区大气垂直和水平流场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1) 在热带太平洋海洋次表层ENSO事件具有两种模态,二者组合构成ENSO循环。第一模态为ENSO成熟期,主要出现在冬季,第二模态为ENSO过渡期,主要出现夏季。(2) ENSO循环对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区上层海洋环流有重要影响。在El Niño发展期或La Niña 衰退期,该区出现气旋性异常环流,北赤道流(NEC)加强,NEC分叉位置北移,棉兰老海流(MC)加大,菲律宾以东黑潮(KC)减小,北赤道逆流(NECC)最强。在El Niño(La Niña)成熟期,该区气旋性(反气旋性)异常环流达最强,NEC最强(最弱),NEC分叉位置最北(最南),MC最大(最小),KC最小(最大),NECC减弱(加强)。在El Niño衰退期或La Niña发展期与El Niño发展期相反,该区出现反气旋性异常环流,由此导致相应流系异常发生反位相变化。(3) ENSO循环对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域上层海洋环流的影响是通过ENSO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热力状况异常改变上空大气环流来实现的。ENSO事件首先造成热带太平洋海洋热力状况异常,导致其上空对流活动异常,后者直接或间接通过“大气桥”能量传输引起相关地区大气环流场的变化,致使海面风应力场异常,进而强迫上层海洋环流场的相应变化。文章最后还分析了ENSO事件期间菲律宾附近异常反气旋或异常气旋性风场的产生和持续原因,讨论了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域海气相互作用在ENSO循环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9.
The principal variability patterns (EOF) of the anomalies of total heat transfer from ocean to atmosphere computed from 30 years' monthly averaged data over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20-60°N) showed variability was dominated by two patterns : a bipolar pattern and a dominantiy positive or negative pattern depending on the sign of the time series coefficients . The atmosphere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marine heating anomalies in most of the North Pacific in all seasons. In winter, a positive feedback is formed between the Aleutian Low and the marine heating anomalies; in summer ,the marine heating anomalies are controlled by the heating on the Qinghai - Tibetan Plateau. Both patterns have a winter correlation with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相似文献   
80.
山东省东接太平洋,西连欧亚大陆,受海洋和大陆的影响,季风气候特点相当显著,常导致严重旱、涝灾害。山东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其原因主要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夏季风活动的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和北伸与梅雨锋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对山东夏季降水有直接作用,其夏季降水的年际变率较大,是旱、涝频发的省份。 我国旱涝变化与太平洋海洋热状况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翁学传等,1994)。El Nino现象对气候的影响更加引起了海洋气象学家对海洋变化的高度重视。他们分析了El Nino现象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与山东夏季降水的关系(如:奚秀芬,1988;卢金墀,1982;张苏平等1999),但对比降水分布发现无论是 El Nino发生的当年还是次年,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零线均从山东中部通过。我国夏季降水主要受三种类型雨带控制。由于山东处于一类雨带(华北多雨)和二类雨带(江淮多雨)的转换地带,近40年的降水资料分析表明,三种类型雨带在山东夏季降水正、负距平年出现率几乎均等。因此,山东夏季降水的变化有其特殊性,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 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也是全球海气能量交换总量最大的区域。它的存在和变化对北半球夏季气候异常有着重要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与西太平洋暖池面积大小有密切关系(李万彪等,1998),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西太平洋副高增强也与这一时期暖池的跃变有关(赵永平等,2002),暖池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的异常影响着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和我国雨带的位置(黄荣辉等,1992,1994),由此所激发的大气遥相关波列可波及西欧和北美。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冬、春季暖池区热含量的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有重要影响(Chen et al.,2001)。当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洋热含量高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则爆发晚。这对我国夏季季风雨的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必将对山东夏季旱涝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作者通过对山东夏季降水资料的分析,对山东夏季降水时空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海洋热状态及副热带环流和夏季风变化的关系和影响的可能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