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文中选取金沙江下游水库区溪洛渡—乌东德段为研究区,采用CAP和GPAT方法获得区域内2016—2017年2. 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各分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溪洛渡大坝及邻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为主,其次为走滑型,主要分布在峨边-金阳断裂带中段附近。节面走向在NNW—NE范围内的地震与区域断裂带的分布特征相符,且一些较大地震的发生受区域构造控制。2)尚未蓄水的白鹤滩、乌东德大坝及邻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左旋走滑型地震与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西山断裂的活动性质相符。区域内存在多组断裂的交会部位,震源机制解的节面走向离散分布,孕震环境较为复杂。3)鲁甸地震余震区的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和走滑型为主,呈"L"形分布,其中长轴近EW向,短轴近NNW向。大量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可能存在近EW向的隐伏构造,不同类型的断层共同控制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发震构造十分复杂。4)各分区的地震矩心深度集中在5~15km范围内,推断研究区孕震层在深度为5~15km的中上地壳内。  相似文献   
52.
<正>金沙江下游白鹤滩水库是世界上第二大水库,水库坝高289 m,库容高达206.27亿m3,设计最高水位825 m,是一座仅次于三峡水库的高山峡谷型高坝大库容水库。白鹤滩水库坝址位于川滇菱形块体东部边界,多条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大型构造断裂带——四开交际河断裂、则木河断裂和小江断裂等在库区范围内交会,区域构造背景复杂,历史地震频发(图1)。2013年以来,在库区布设密集水库地震监测台网,以全过程监测白鹤滩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及其变化。大坝2021年4月6日下闸蓄水,至2021年10月,  相似文献   
53.
新疆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1900—1989年新疆5级以上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发现地震的时间间隔与其频次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利用这些关系讨论新疆全区和北天山、南天山、喀什、柯坪等分区的背景性预报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4.
列举了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在红山地区盆地内预测铀矿化可能发育部位的应用实例。通过开展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及其数理统计,分析了土壤天然热释光异常与铀矿体位置的关系,异常特征表现在铀矿体上方为低值异常,在非矿区为高值异常,而在花岗岩蚀源区则表现为高场异常。因此,土壤天然热释光低值异常区可能为铀矿发育部位。此法可作为盆地内铀矿找矿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5.
正本研究以金沙江下游水库区溪洛渡—乌东德段(26°—29°N,102°—104.5°E)作为研究区,该区域位于川滇地块东部,受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影响,地质构造背景极其复杂。断裂活动对该区域地貌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包含多条逆冲型、走滑型活动断裂带。在这些断裂带上曾发生过多次历史中强震。已有的研究表明,一些水库蓄水后,库区的地震活动与水库水位及其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而他们的空间分布、地震活动特征以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也会发  相似文献   
56.
正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携带了震源深度处应力场和介质性质变化的信息,监测这些参数的时空演化过程,可以达到监测强震孕育过程中孕震区应力场的目的。同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包含了发震断层面解及发震应力场P、T、N轴等参数,反映了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特征。因此,开展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及震源机制研究可为潜在强震震源区及其危险性判断提供依据。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处于地质构造复杂地带,地震活动频发,地震灾害严重,历史上曾发生过  相似文献   
57.
赵策  左可桢  赵翠萍 《地震》2020,40(3):28-40
2019年6月17日, 四川长宁发生6.0级地震。在地震发生后四个月内, 震源区地震活动呈现出频度高、 强度大、 衰减慢的特点。在此次震群的发展演化过程中, 跟踪研究其余震序列活动特征, 包括描述序列发展过程中大小地震比例关系及应力变化的 b值, 对于监视和分析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地震序列进行精确重定位的基础上, 利用长宁地震前后研究区的地震目录, 计算了当地b值时空分布。b值空间分布表明, 在长宁M6.0地震前震源附近b值明显低于周围; 长宁M6.0地震后, 序列b值从东南向西北开始回升, 之后分布较为平均。b值时间过程表明, 在地震后, b值在短时间内降低到极低的水平, 然后开始回升; 这期间b值出现多次震荡, 强余震多发生在b值下降过程中。截至8月31日, 震源区的地震活动仍然非常活跃。  相似文献   
58.
针对哈佛大学与USGS给出的1998年8月2日新疆伽师6.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不同,利用Snoke开发的利用P、S波初动和P、S波的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程序对这次强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重新计算,同时也计算了8月27日6.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与哈佛大学和USGS的结果对比以及余震分布的分析,表明结果是合理的,同时讨论了这种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9.
Introduction The so-called combined effect refers to the product (V( f )?P( f )) of the amplification factorand the high-frequency attenuation factor of sites (see Equation (1)). Whether the soft rock site orthe soil site, they have an amplification action on the ground motion of a certain frequency, andsimultaneously have an attenuation action on the motion of high frequency because they are softerthan the hard rock under them.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oft rock is the very contents that …  相似文献   
60.
利用IRIS全球地震台网30°—90°的长周期P波记录, 反演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破裂过程, 得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时空图像, 并初步分析了余震分布与主震断层滑动量分布的关系. 结果表明, 此次地震是一个破裂尺度长100 km、 宽20 km的破裂过程; 破裂持续时间约为40 s, 在第13 s时地震矩释放速率达到峰值, 断层面上一次大的破裂行为几乎构成了整个地震的破裂过程. 地震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23×1019 N·m, 其矩震级为MW7.02. 由主震断层静态滑动量分布图可以看出, 整个破裂区以正断左旋走滑为主, 显示出双侧破裂特征, 最大滑动量为151 cm, 位于初始破裂点沿断层出露地表处. 精定位后的余震在断层面上的投影结果显示, 80%以上ML4.0—4.9余震和全部ML≥5.0余震均发生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区域及其南西方向, 位于主震破裂滑动位移量迅速减小的区域, 反映了震源区介质强度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