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31.
在野外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及测井、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陕北安塞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及其时空演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塞地区延长组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湖泊沉积体系主要由浅湖亚相和深湖亚相组成;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及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研究区长8期主要发育子长-吴旗三角洲和延安-甘泉三角洲。长7期安塞三角洲扩大,长6期安塞三角洲进入发育的鼎盛时期,三角洲前缘连片,面积最大。长4+5期以浅湖亚相为主,三角洲前缘分布范围有限。长3、长2期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沉积体系的演变,在纵向上构成了三套储盖组合,长8、长6及长2成为区内主要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432.
随着越来越多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投入运行,地磁观测数据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现有以人工或半人工方法识别高压直流输电干扰事件的工作量也随着受干扰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地磁观测仪器的增多而成倍增加.为了高效、准确地识别地磁观测数据中的高压直流干扰事件,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提出了一种高压直流输电干扰事件自动识别深度学习模型.利用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地磁台站原始观测数据,结合专家标注的持续时间在2 h内的高压直流输电干扰事件记录,制作高压直流输电干扰样本34360条,正常样本34360条.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达到了94.12%,验证集上的准确率达到了92.94%,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到了92.86%.初步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方法在识别地磁观测数据中的高压直流输电干扰事件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为下一步自动识别地磁观测数据中的车辆干扰、基建工程干扰、轻轨干扰等其他干扰事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33.
为了明确辽东湾植被长势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针对传统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速度缓慢、效率较低等问题,基于奥维互动地图(Ovid interactive map, OMAP)平台,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1990—2019年辽东湾生长季NDVI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对NDVI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以2010年为转折点,近30年来,辽东湾地表植被NDVI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植被覆盖总面积变化较小,但中高植被覆盖区(0.6相似文献   
434.
长大铁路隧道工程采用多工点并行同向或反向掘进等复杂施工组织策略,导致数字孪生三维模型时空分布稀疏、时空重叠度大,已有的时空索引针对连续均匀时空分布特征,难以满足时间、里程、语义多维度高效检索需要,制约了数字孪生应用的实时虚实互馈效率。为此,提出一种适用于铁路隧道数字孪生模型的多维度高效时空索引方法,设计了时间、里程、语义多维度关联的铁路隧道三维瓦片数据结构,建立了全局最优解约束的有向包围空间纠偏机制,实现了铁路隧道线路-瓦片-构件多粒度时空索引。利用典型长大铁路隧道孪生模型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时间、里程、语义多维度混合检索时间平均值为135.44 ms,与现有典型时空索引对比,提升了三维空间单一维度与时间-里程混合维度的检索效率,可有效支撑铁路隧道数字孪生三维模型高效时空检索及高性能可视化分析等应用。  相似文献   
435.
作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最为重要的火山岩沉积地层之一,去申拉组一直缺乏精细的年代学研究和找矿潜力的分析.基于班-怒结合带中段尼玛县北部长期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对热过勒、饿蒙勒、阿俄作登等地区的去申拉组进行了详细解剖,并利用锆石U-Pb定年精细厘定区内去申拉组中英安岩、安山岩的结晶时限分别为106.2±1.3 Ma、107.7±1.4 Ma,属于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的产物.同时,区内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以及实地调查揭示,阿俄作登和饿蒙勒地区存在良好铜、金、银组合异常,初步揭露1条高品位的矿化体.结合区域成矿作用背景分析,认为该区存在良好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找矿潜力.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去申拉火山沉积地层的形成时限的精确厘定,为区域基础地质格架的构建提供了直接证据;而其矿化信息的首次揭露,为该带早白垩世大面积覆盖的火山岩地区的勘查找矿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436.
<正>1川滇公共速度模型的背景和意义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挤压作用下,青藏高原的物质向东南迁移,使川滇地区成为了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带最多、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区域之一(Zhang,2013).由于高精度的三维精细模型不仅能够了解地球内部成分和大陆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且能揭示地震与地质构造动力学的关系,可更准确地约束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更精确地计算强地面震动,  相似文献   
437.
针对地震前兆数据到云端传输的可靠、稳定和高效问题,研究了前兆数据通信策略中云端的资源动态分配方式以及基于UDP通信协议的传输技术和高效数据压缩技术,实现将数据以尽快速度可靠的传输到云端的数据汇聚平台,为前兆海量数据信息的存储、分析、清理、分割提供通信传输保障。  相似文献   
438.
通过对安徽区域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整理,根据连续率、完整率、月精度等指标综合评价了观测数据质量,归纳总结引起地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干扰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技术方案,对进一步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39.
磁暴的发生与环电流的变化密切相关.除了对称环电流外,部分环电流在磁暴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环电流通过场向电流与极区电离层中的电流形成回路.本文应用INTERMAGNET地磁台网北半球中低纬区域地磁台站数据,对不同强度4个磁暴事件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部分环电流和场向电流的磁地方时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于每一个磁暴事件,在低纬地区(地磁纬度约0°—40°N)选用地磁经度上大致均匀的8个台站,通过坐标转换计算平行于磁偶极轴的地磁场水平分量H来分析磁暴期间环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扰动;在低纬地区8个台站的基础上增加中纬地区(地磁纬度约40°N—60°N)地磁经度上大致均匀的6个台站,计算地磁坐标系下地磁场东西分量Y来分析磁暴期间场向电流在中低纬地区引起的磁场扰动.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的部分环电流主要作用于磁地方时昏侧和夜侧扇区,并且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部分环电流引起的磁场变化随着磁暴级别的增大而增大;磁暴主相期间向下的场向电流多出现在夜侧至晨侧扇区,向上的场向电流多出现在昏侧至午后扇区,且中纬地区向下和向上场向电流的展布范围明显大于低纬地区;恢复相期间弱、中磁暴事件的场向电流呈现与部分环电流相同的减弱趋势,而强、大磁暴事件在恢复相末期场向电流引起的磁场变化明显不同于恢复相的其他时刻,这可能与高纬较强的亚暴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40.
2014年鲁甸M_S6.5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孕震机理和动力学成因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由于目前的反演主要采用单一的反演方法进行处理,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使得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孕震机理等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近震波形求解震源机制解的gCAP(general Cut And Paste)方法和全波形拟合方法,分别反演了鲁甸地震主震及其9次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此评价近震数据反演震源机制解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结果表明数据方位角覆盖对gCAP解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针对全波形拟合方法反演过程中,低频信号稳定、高频信号解析度高的特点,采用0.01~0.05Hz和0.01~0.2Hz分频段波形拟合思路:在低频段剔除拟合差的数据,进一步在高频段进行高解析度波形拟合,从而获得主震可靠稳定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鲁甸地震主震倾角为76°~83°、滑动角为-157°~-164°,为一次高倾角走滑型地震.两种方法获得的余震震源机制解比较一致,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鲁甸地震的高倾角破裂特征,会导致其能量释放快速且完整,这可能是导致鲁甸地震地面破坏加重及缺乏较大震级余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