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41.
作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最为重要的火山岩沉积地层之一,去申拉组一直缺乏精细的年代学研究和找矿潜力的分析.基于班-怒结合带中段尼玛县北部长期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对热过勒、饿蒙勒、阿俄作登等地区的去申拉组进行了详细解剖,并利用锆石U-Pb定年精细厘定区内去申拉组中英安岩、安山岩的结晶时限分别为106.2±1.3 Ma、107.7±1.4 Ma,属于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的产物.同时,区内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以及实地调查揭示,阿俄作登和饿蒙勒地区存在良好铜、金、银组合异常,初步揭露1条高品位的矿化体.结合区域成矿作用背景分析,认为该区存在良好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找矿潜力.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去申拉火山沉积地层的形成时限的精确厘定,为区域基础地质格架的构建提供了直接证据;而其矿化信息的首次揭露,为该带早白垩世大面积覆盖的火山岩地区的勘查找矿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542.
东天山彩霞山大型铅锌矿床位于中天山地块北缘,矿体主要产于白云石大理岩与下伏的硅化粉砂岩接触部位,其热液期成矿作用可分为4个阶段:黄铁矿阶段、闪锌矿-黄铁矿阶段、闪锌矿-磁黄铁矿-透闪石阶段、硫盐-方铅矿阶段。前人获得成矿时代数据范围跨度大,直接影响了对矿床成因的认识。本次工作选取不同矿体矿石中33件金属硫化物,分期次开展Rb-Sr同位素测年,获得了(326.5±4.2)Ma、(315.3~312.9) Ma、(302.3~299) Ma等前3个成矿阶段的年龄,结合成矿地质特征和前人有关东天山区域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认为彩霞山铅锌矿的成矿构造背景为弧前盆地向弧内盆地转换阶段,是东天山造山带晚石炭世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43.
<正>1研究背景地磁场的日变化属于变化磁场,一般受2种因素控制,一部分为空间电流体系,是地磁日变化的外源场,外源场的影响范围较广,在几百千米范围内相关性较好;另一部分为内源场,是由外空电流体系在地球内部形成的感应磁场,能够反映区域及观测台附近地下电性结构的信息。研究表明,地磁场日变化第一主成分对应于电离层中的太阳日变化,具有季节性和逐日变化特征;第二主成分属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信号;第三主成分可能是与地震相关的震磁信号,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部性。  相似文献   
544.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大暴雨的数值模拟试验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利用MM5,对2006年7月中旬"碧利斯"登陆后进入赣南、湘南,江南南部到华南地区出现的异常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MM5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暴雨过程的落区,地形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迎风坡或喇叭口地形对暖湿空气的抬升作用有利于暴雨的出现。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碧利斯"大暴雨的成因,发现,大陆高压与海上副高对峙的形势,减缓了它登陆后西移的速度;异常强盛的西南季风使它登陆后减弱缓慢,为大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抬升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水汽;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大气层结,为对流的发展和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545.
为探讨四溴双酚A(TBBPA)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文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及组织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从个体、组织和细胞三个层次研究了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TBBPA单世代暴露后,221.15、442.30μg·L~(-1) TBBPA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首次抱卵时间显著延长、性别比显著升高;自首次抱卵时间开始10d内,各浓度组卵囊发育时间和抱卵次数均未受到显著影响,低浓度组雌体产卵量显著升高。此外,经TBBPA暴露后,各浓度组日本虎斑猛水蚤卵巢组织形态良好未发生明显病变。低浓度组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良好,而221.15、442.30μg·L~(-1) TBBPA组卵母细胞的部分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如内线粒体内嵴溶解,卵黄膜溶解、卵黄颗粒变形等现象,且随TBBPA浓度升高,超微结构受损程度呈递增趋势。研究表明:TBBPA不仅在个体水平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生殖造成影响,还在细胞水平显著改变日本虎斑猛水蚤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546.
基于室内人工降雨试验条件下获取的黄土坡面侵蚀的九期DEM数据,计算出不同演化时期黄土坡面的坡度、坡向及沟道网络,利用等分坡度直方图、等分坡向玫瑰花图和沟道分级网络对坡面侵蚀变异特征进行研究,并初步分析了该变异特征与黄土坡面侵蚀和演化过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黄土坡面侵蚀过程中,该坡面的坡度离散程度在逐步增加后基本保持稳定;其主导坡向总体呈现逐步有序化的变化特征,由多个主导坡向逐步演化为与该坡面主干沟道总体走向基本一致的一个主导坡向;其沟道网络逐步发育成典型树状网络并基本保持稳定,且形成了完整和严密的沟道等级结构。上述侵蚀坡面变异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坡面在发育初期侵蚀较为强烈但在后期强度有所减弱。本研究是对黄土侵蚀坡面变异特征的初步探索,对未来进一步揭示黄土坡面的侵蚀机理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47.
临湘市处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内,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以铅、锌、钨、铍、铌钽最为重要,均已构成工业矿床。其它金属矿产有金、锑,铁、锰等,一般只形成矿点和矿化点。矿产以热液型和伟晶岩型占优势,大多分布于南部幕阜山岩体内外接触带附近。在总结金属矿床大量矿化信息的基础上,试探建立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48.
生境适宜性预测对物种保护、外来生物及有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应用Maxent模型对宁德晴川湾海域海地瓜适宜性生境进行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并结合ArcGIS软件对海地瓜适宜生境划分为5级。研究结果表明,极高和较高海地瓜适宜生境占总研究区域的1.3%,面积为25.6 km2。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和生态群落均对海地瓜分布产生影响,水体环境中水深、盐度、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影响海地瓜生境适宜性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对海地瓜适宜生境预测累计贡献率达39%,尤其水深是制约海地瓜分布最为主要的因子,预测贡献率为27%;沉积物粒度、硫化物和总有机碳是沉积环境主要影响因子,预测累计贡献率达40.4%,其中沉积物黏土颗粒体积占比是第二重要影响因子,预测贡献率约为18%。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底栖动物种类数量均对海地瓜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三者预测累计贡献率为16.8%,其中浮游动物密度的贡献相比其他生物要素最为重要,贡献率约为8%。总体上,海地瓜最为理想的分布区是近岸水深小于5 m、盐度相对较低、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较高、底质为黏土?粉砂土为主的浅水淤泥质生境。  相似文献   
549.
渗透系数作为水文地质学中的重要参数,在基坑建设、矿井涌水问题治理、环境治理等有广泛的应用。通过Kozeny-Carman公式、Kovacs公式、Amer-Award等理论公式计算获得砾石土渗透系数用于计算流速或流量,与管涌试验的实际流速、流量对比和拟合,从而验证参数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表明三个理论公式计算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550.
基于2012—2021年安徽地球物理台网电磁学科数据跟踪事件记录,分类梳理6类典型干扰事件,深入剖析每种类型干扰的成因及曲线变化特征,归纳出影响安徽电磁测网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干扰成因、观测经验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及建议,为进一步做好前兆观测数据分析与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