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 1 993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海面高度数据 ,研究包含了整个南极绕极流流系 (40°— 6 0°S)的海面高度低频变化。首先采用EOF分解方法获取南大洋时空分布的主要模态 ,前 3个EOF模态分别占总方差的 2 4 .8%、1 3 .8%和 1 0 .7%。然后采用EMD方法分别分析了各个EOF模态的时间系数曲线的组成成分 ,对南极绕极流海域的各种时间尺度变化给出了清晰的描述 ,对于不同尺度变化所占的比例得到了定量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 ,EOF的各个模态不仅在形态上存在差异 ,而且具有相互独立的物理背景。EOF的第一模态主要体现了以太阳辐射冬夏差异形成的年周期变化 ,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南极绕极流从 1 993— 2 0 0 0年海面的整体上升趋势。EOF的第二模态体现了陆地地形对南极绕极流的约束作用 ,同时也显示了ENSO过程对南极绕极流 ,特别是对南太平洋的海面高度变化的影响。EOF的第三模态则体现了南极绕极流对南大洋表面风场东西方向不均匀变化的响应。同时 ,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EOF与EMD方法联合使用对揭示大范围时空变化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2.
五号桩海区悬移质输运量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transportation of suspended matter for the coats engineering.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e quantity and direction of the movement of suspended matter for studying the change of coast and deposit of sediment on the sea bed. For this porpose we have measured the currents and the quantity of suspended matter near the section B in different seasons since 1983.According to data and calculation, we’ve go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quantity of suspended matter transported by tidal current through the section B is about 19.6 million tons each year, but the transportation, quantity is the same in both direction of flood tide and ebb tide. 2) The quantity of suspended matter removed by residual current is about 8.57 million tons each year, the direction of tran.spotation points to north‘west. 3) The transportation quantity of suspended matter due to the winddriven current in. storm weather is about 0.95 million, tons each year,the direction of transportation points to south.  相似文献   
53.
白令海峡海域夏季温、盐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 2 0 0 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资料 ,并结合历史现场调查资料和同期的海冰分布 ,分析了白令海峡及其周围海域的水体结构及变化情况 ,得到如下结论 :( 1 ) 2 0 0 3年夏季白令海峡区域层结构季节内变化显著 ,东西部呈两层结构 ,而中部上下水体均匀一致 ,( 2 )白令海峡邻近海域温盐结构是东部高温低盐 ,西部低温高盐 ,西部存在明显上升流特征 ;( 3)白令海峡的水交换以北太平洋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为主 ,而温度、盐度的分布也与北向的输运是匹配的。  相似文献   
54.
火山活动对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利用逐次滤波法滤除北半球平流层70 hPa约15~22 km高空大气温度异常变化中太阳活动的影响之后,进一步分析了火山活动的气候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火山活动能引起平流层较大幅度增温,对于北半球70hPa高空气候异常变化的影响超过了总方差的30%;火山活动影响最显著的高度是平流层70 hPa约15~22 km高空,由此高度向上或向下,火山活动的影响都逐渐减小;火山活动引起平流层大气升温的同时还将引起对流层大气降温,其分界线大致位于对流层顶300 hPa附近;强火山爆发如皮纳图博火山爆发、阿贡火山爆发和堪察加北楮缅奴等火山爆发是引起未来两年左右平流层中下层温度异常变化最重要的因素,其方差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五十三!;火山喷发高度越高,引起平流层增温效应的层次也越高;北半球大气温度异常变化对南半球火山活动响应的滞后时间比北半球火山活动长. 平流层高空气候异常变化还具有显著的22年变化周期,分析认为是大气温度场对太阳磁场磁性周期22年异常变化的响应,其方差贡献率超过9%.  相似文献   
55.
本文通过交叉谱分析揭示了地球自转存在152个月,12个月和6个月的显著周期。赤道东太平洋SSTA存在38个月,214个月,51个月和3个月的显著周期,并且二者在38个月和152个月的周期上关系密切。落后时间长度谱显示,对于38个月和152个月的周期,海温的变化能影响地球自转的速率;而对于214个月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变化能影响海温场的变化,但此为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期间,于2008年12月,首次将国内研制的冰下海洋自动剖面观测系统用于南大洋考察,在普里兹湾沿岸海冰上开展冰下海洋观测,获得了连续数日的冰下上层海洋温盐剖面数据,为研究浮冰区次表层暖水提供了连续现场观测资料。文中简单介绍了自动剖面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布放方法以及在南极海域的应用,为以后开展极区冰下海洋观测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热带太平洋海面高度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ODA海面高度(SSH)数据研究热带太平洋海域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海面高度场存在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时间过程基本一致的年代际变化,但是SSH异常的空间分布与SST异常的是不同的.热带海域年代际变化的典型空间分布:海面高度异常在热带海域存在东西方向的反向变化,在西太平洋只有1个变化中心,而在东太平洋形成2个对称于赤道的变化中心.热带太平洋海面高度的年代际变化有2个基本周期:13 a左右的周期和30 a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转型周期.其中13 a周期的年代际变化与ENSO年际过程无关,是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数据时间长度的限制,气候转型的时间尺度还不明确,也不清楚其是否有明显的周期性.比较热带东西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可以发现以气候转型期的年代际信号在东西太平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而13 a左右周期的年代际信号在赤道附近却存在自西向东方向的传播.  相似文献   
58.
大气能见度是描述雾的重要物理参数。目前测量大气能见度是采用主动光源测量水平方向的可视距离,本文提出了用垂直方向测量的自然光光学数据计算能见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两个不同高度上的谱辐照度,计算谱衰减系数,然后将自然光参数转换为标准光参数,按照大气能见度的定义计算能见度,形成了由垂向光学测量获取大气水平能见度的合乎规范的理论和实际可行的计算方法。在2016年5月5日,作者采用2台光学辐照度计(Trios)和1台能见度仪进行了9h的观测,获得了一个完整的雾生成和发展过程的观测数据,对本文提出的算法进行了检验。针对环境干扰因素可能导致虚报雾的情形,本项研究提出,先从光谱数据本身定性判断是否有雾,再通过本文提出的理论方法计算能见度。研究发现直射光和散射光在594和674nm的特异性,用归一化光谱之差作为判据,成为能见度是否小于2 000m的可靠判断方法。结果表明,光学观测的计算结果在能见度小于1 000m的均方根误差为173m,在能见度小于2 000m的均方根误差为471m。与通常使用的用550nm单一谱段衰减系数计算大气能见度的方法比较,精度有很大提高。尤其对于能见度小于2 000m的情形,与实测能见度有很高的一致性。用垂向光学辐照度观测结果计算能见度是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The dual-polarized ratio algorithm(DPR)for the retrieval of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from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AMSR-E)data was improved using a contrast ratio(CR)parameter.In contrast to three other algorithms(Artist Sea Ice algorithm,ASI;NASA-Team 2 algorithm,NT2;and AMSR-E Bootstrap algorithm,ABA),this algorithm does not use a series of tie-points or a priori values of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f sea-ice constituents,such as open water and 100% sea ice.Instead,it is based on a ratio(a)of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polarized sea ice emissivity at 36.5 GHz,which can be automatically determined by the CR.aexhibited a clear seasonal cycle:changing slowly during winter,rapidly at other times,and reaching a minimum during summer.The DPR was improved using a seasonala.The systematic diff erences in the Arctic sea ice area over the complete AMSR-E period(2002–2011)were-0.8% ±2.0% between the improved DPR and ASI;-1.3%±1.7% between the improved DPR and ABA;and-0.7% ±1.9% between the improved DPR and NT2.The improved DPR and ASI(or ABA)had small seasonal diff erences.The seasonal diff erences between the improved DPR and NT2 decreased,except in summer.The improved DPR identified extremely low ice concentration regions in the Pacific sector of the central Arctic(north of 83°N)around August 12,2010,which was confirm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A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MODIS images(250 m×250 m)of the Beaufort Sea during summer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four algorithms.According to mean bia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the improved DPR algorithm performed equally well with the other three sea ice concentration algorithms.The improved DPR can provide reasonable sea ice concentration data,especially during summer.  相似文献   
60.
1999年夏季白令海陆坡区海流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白令海调查资料计算了白令海东部陆坡区 58- 60°N范围内海流的流幅、流速和流量 ,并获得如下结论 :(1 )白令海东陆坡区陆坡流由东南向西北变化 ,流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在 58°N处 ,最大流速达到 1 0cm/s,到 60°N处 ,最大流速达到 30cm/s,是历年调查中最高的 ;流幅由东南向西北不断增宽 ,在 58°N处 ,最大流幅约 1 0 0km ,到 60°N处 ,最大流幅达到 2 1 0km ,流量由东南向西北也不断增加 ,在 58°N处 ,最大流量 5 .3Sv ,到 60°N处 ,最大流量达到 1 0 .2Sv ;(2 )陆坡流的近陆架一侧陆坡逆流的北界位置在 58°N处 ,其表层流幅宽度为 70km ,流速达到 5cm/s以上 ,在 59°N处其影响深度可以直达海底 ,,陆坡逆流的流速降低 ,流幅增宽到 1 1 0km ,60°N附近为陆坡逆流的北界 ,未观测到陆坡逆流 ;(3)陆架坡折锋强化了陆坡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