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9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华北东部地幔改造作用和置换作用:单斜辉石激光探针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山东蒙阴古生代金伯利岩中石榴石方辉橄榄岩、河南鹤壁新生代玄武岩中 铬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山东栖霞新生代玄武岩中央晶石二辉橄榄岩和山东山旺新生代 玄武岩中尖晶石(富CpX)二辉橄榄岩单斜辉石的常量、微量元素的研究和对比表明:华 北地块古生代稳定存在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在中、新生代其东部被具大洋地幔性质的 显生宙地幔不均匀地发生了置换作用,残存于南北重力梯度带(岩石圈减薄过渡带)上 的鹤壁浅部克拉通地幔除保存有置换作用前改造作用的丰富信息外,也包含有其深部 被置换后的地幔改造作用信息;郯庐断裂带东部栖霞的新生地幔仍保留有较多的大洋 地幔成分特征,而郯庐断裂带内山旺的新生地幔受后续地幔改造作用的影响有向大陆 地幔演化的趋向.发生于华北地块东部中、新生代的岩石圈巨厚减薄作用与地幔的置换 作用有关,由渐进的富CO_2流体或碳酸岩熔体对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作用以及由此 所引起的熔体抽取作用是完成新生地幔对古老地幔置换作用的关键.郯庐断裂带等岩 石圈深大断裂为地幔改造作用和地幔置换作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作用.  相似文献   
22.
报道了金伯利岩的橄榄岩捕虏体中自然铁-偏离正常矿物化学成分的矿物(NSM)文象交生体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该交生体可能是含自然铁和偏离正常矿物化学成分的方铁矿组合构成的深源流体作用于岩石圈地幔并经过固溶体分解的产物。  相似文献   
23.
辽西中生代软流圈底辟体的脉动式上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岩石学-地球化学数据揭示了辽西中生代火山岩组分存在的3个特征: (1) Mg#值和Cr、Ni含量比较高; (2) 多数火山岩源自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富集的岩石圈地幔; (3) 相当部分火山岩的εNd(t)值偏高.对辽西及其邻区中生代(230~65Ma) 火山岩年代学的研究发现: 火山活动具有平均间隔2030Ma的周期性, 火山岩活动的峰期为230Ma、190Ma、160Ma、130120Ma、110100Ma、80Ma.同时火山岩εNd(t)值在时间上显示了类似的周期性波动.在空间上, 中、新生代火山岩有呈环状分布的趋势, 从中心向外逐渐变新.根据上述特点, 提出辽西晚中生代的火山岩活动可能与软流圈底辟体脉动式上涌有关, 研究区被岩石圈断裂围限的特定构造背景为软流圈底辟体的上涌提供了天然通道.   相似文献   
24.
北京西山髫髻山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起源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对北京西山髫髻山组粗安岩斜长石Ar-Ar年龄测定获得全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8.91Ma±2.98Ma和146.60Ma±2.93Ma(相关系数r=0.9997),本文将其时代划为晚侏罗世.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显示,西山髫髻山组火山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低Ti\K,高Al\Ca和Na,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Zr\Hf相对亏损,Nd\Sr和Pb同位素比值较低,反映出火山岩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其源岩为富集地幔.据此认为髫髻山组火山岩形成于陆内挤压环境,由中生代玄武质岩浆底侵于下地壳-壳幔过渡带诱发古老(太古宙)的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25.
北京西山晚侏罗世粗安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北京西山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粗安岩具有高的SiO  相似文献   
26.
北山—阿拉善地区二叠—三叠纪富碱侵入岩的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甘肃北山-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发育有一套以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类为代表,包括碱性辉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等类岩石在内的富碱侵入体。本文总结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形成时代、产状、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特征;指出它们具有近东西向的分布特征,主体形成于二叠-三叠纪时期,具有富碱、碱性岩类的岩石化学特征,构成一条富碱侵入岩带;认为其时空分布特点与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碱性岩带一致,是华北-塔里木北缘及邻区巨型碱性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7.
华北地台东部有6个金伯利岩岩区,它们分布于古陆核的中心(如富矿的复县一蒙阴)、北缘(如贫矿的铁岭)及西缘元古代裂陷带(如无矿的涉县一鹤壁)。本文在不相容元素、同位素源区约束讨论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的金伯利岩进行源区地球化学定量反演,进而讨论了源区的不均一性。金伯利岩产出的构造部位及由此所反映的岩石圈厚度、地慢流体活动强度的差异,不仅影响金伯利岩含金刚石性,而且也是地幔源区不均一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8.
甘肃礼县地区碱性超基性火山岩的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甘肃礼县地区碱性超基性火山岩的岩相学、岩石化学、过渡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笔者认为其形成与北北东向张性断裂和板块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29.
路凤香 《岩石学报》2010,26(11):3177-3188
本文提供的两件蒙阴岩区金伯利岩中的蛇纹石化石榴石橄榄岩捕虏体,整体发育剪切-变形结构,其中的辉石有三种类型,代表了三次地质事件,他们是:(1)石榴石中的自形单斜辉石包裹体Py;(2)粗粒不规则形状的斜方辉石Py1;(3)具反应边及定向排列的斜方辉石Py2。Py具有高Na2O和Al2O3,及低Mg#和CaO的特征,暗示所赋存的橄榄岩未遭受过明显的熔融作用。推测Py为早期阶段地幔"岩浆海"结晶时被石榴石包裹的矿物。在手标本及薄片中普遍见到Py2切过Py1,表明Py1形成早于Py2。Py1的Cr(669×10-6~9503×10-6),Ni(1941×10-6~4750×10-6)含量和Mg#(0.91~0.94)比值较高,而Py2中的Cr(725×10-6~1926×10-6),Ni(902×10-6~2989×10-6)和Mg#(0.88~0.90)值较低,说明Py1是早期经部分熔融的橄榄岩耐熔残余中的顽火辉石残留。相反,Py2可能是软流圈来源的熔体与耐熔橄榄岩反应的结果。剪切/变形以及交代事件则发生于上述反应之后或者与之同时。依据主元素特征,较早的Py1的耐熔程度反而高于Py2,本文称之为地幔组成的"逆向演化"。看来,这种逆向成分演化不仅发生在中新生代,而且也发生于古老地幔,甚至是贯穿于整个地幔演化的历史时期。与已发表的有关地幔形成年龄的资料对比,Py、Py1和Py2的年龄估计分别是3.8Ga,2.5Ga/1.4~1.3Ga和0.9~0.7Ga。另外1件碳酸盐化橄榄岩捕虏体,采自复县金伯利岩,具有明显的剪切-变形结构,最终形成时间可能与Py2接近。  相似文献   
30.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夺的起源及壳幔相互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燕山造山带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的Nd,Sr,Pb同位素分析,作者认为义县组火山岩起源于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发生了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作用,即AFC过程。与新生代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中生代镁铁质麻粒岩捕虏体和太古代片麻岩对比研究,发现义县组火山岩与这些镁铁质麻粒岩捕虏体有许多地球化学相似之处,而与长英质麻粒岩捕虏体和太古代各种片麻岩差别较大。作者认为早白垩世燕山板内造山带发生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作用,辽西义县组火山岩和汉坝新生代玄武岩中的镁铁质麻粒岩捕虏体均为这一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它们属于幔源岩浆喷发与大规模玄武zh质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同质异相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