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9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51.
张瑞生  路凤香  郑建平  储玲林 《世界地质》2003,22(3):237-245,2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正在探索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球动力学体系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物质运动机制。通过对地核、核幔边界、过渡带、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地幔柱理论、壳幔边界和地壳内热、物质的交换和圈层流变运动方式等进行分析,讨论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的热与物质的交换机制以及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岩浆部分熔融作用等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认为壳幔作用过程表现为一种阶段式、递进式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演化过程。壳幔相互作用不仅是大陆动力学演化的主要机制,而且与深部地幔的交代及上地壳变形、造山带、盆地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耦合过程。基于壳幔热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对上地幔及更深层次的地质作用过程进行限定。  相似文献   
52.
河北寿王坟花岗闪长岩中暗色微粒岩石包体的成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暗色微粒岩石包体可以提供花岗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壳—幔物质及能量交换、岩浆混合等重要信息。河北兴隆寿王坟闪长质暗色微粒岩石包体及其寄主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岩浆的混合成因,并具有以下特征:(1)在基性岩浆中丰度大于酸性岩浆中的不相容元素在与SiO2的相关图中呈一向上凸的弧形型式;(2)在基性岩浆中丰度小于酸性岩浆中的不相容元素在与SiO2的相关图中呈正相关的线性趋势;(3)相容元素在与SiO2的相关图中呈一负相关的线性趋势;(4)在w(La) w(La)/w(Sm)图上微粒包体与其寄主花岗闪长岩为一下凹的型式。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的两端元岩浆的简单混合模型不能解释以上特征,可以用三阶段混合模型来解释,即第一阶段为基性岩浆注入酸性岩浆中,第二阶段为基性岩浆演化并分离结晶形成微粒包体,第三阶段为演化了的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混合,形成寄主花岗闪长岩。  相似文献   
53.
Nd-Sr-Pb同位素体系对三江地区古特提斯火山岩的示踪结果表明,古特提斯时期三江地区存在亏损和近原始两种地幔储库。亏损地幔的Isr=0.7041~0.7077,εNd(t)=+2.87~+7.24;近原始地幔的Isr=0.7039~0.7079,εNd(t)=-0.95~+5.41。它们均属南半球地幔域。亏损地幔和近原始地幔分别是三江地区MORB和OIB的源区物质。金沙江洋内弧火山岩继承了MORB的源区物质,Isr=0.7060~0.7066,εNd(t)=+6.24~+7.54;碰撞弧火山岩的源区物质是陆壳重融物,Isr=0.7203~0.7235,εNd(t)=-8.80~-10.76;滞后弧山岩的源区物质是陆壳重融物与少量地幔柱熔融物的混合物,Isr=0.7077~0.7099,εNd(t)=-2.56~-9.93。澜沧江陆缘弧火山岩的源区物质是洋壳、大洋沉积物和陆壳物质的混合物,Isr=0.7052~0.7111,εNd(t)=+0.61~-7.26。Sr-Pb同位素联合示踪还表明,三江地区存在Dupal异常,其△Sr>40,△8/4>60和△7/4>7。  相似文献   
54.
湘南火山岩深源包体组合及岩石圈岩石学模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湘南早白垩世(132~135)Ma基性火山岩中含有橄榄岩类、辉长岩类、角闪麻粒岩相酸性岩包体,这三类包体的岩石学特征及地球物理参数(vp,ρ),分别与岩石圈地球物理模型中的上地幔,下地壳及中地壳相吻合。包体的岩相学、主要元素、REE及稀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年龄的研究结果表明,现在的岩石圈中的下地壳部分是元古代(1141Ma±67Ma)由底板垫托垂直增生形成的;中地壳与世界范围内的中地壳和中国华北及扬子克拉通相比偏酸性,而下地壳则偏基性,以富Al2O3为其特征。这一富Al2O3的下地壳包体除了在美国亚利桑那以外,在世界范围内还未曾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55.
在金伯利岩中新发现的几种矿物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近发现华北地台金伯利岩中存在自然铁、自然铜、自然锡、硅铁石、二硅铁矿、未命名的Si、Fe、Ti互化物及含铬黑镁铁钛矿等前人未曾报导过的矿物。据初步研究,它们与处于强还原环境的地幔深层流体有关。这些矿物的发现,首次为软流层中的流体交代作用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56.
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岩浆活动时代讨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路凤香  赵磊 《岩石学报》1995,11(4):365-374
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岩浆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1)中元古代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岩浆活动期,以鄂尔多斯陆核边缘山西阳高岩区为代表(1649~1811Ma);(2)古生代金伯利岩岩浆活动,以冀鲁辽陆核边缘的铁岭岩区、中部的复县和蒙阴岩区为代表(含矿金伯利岩,457~462Ma);(3)中~新生代金伯利岩岩浆活动时期,以鹤壁和涉县岩区为代表(117~52Ma)。含矿金伯利岩岩浆活动与华北地台中奥陶世晚期的造陆抬升作用有关。这类岩浆形成时必须处于克拉通岩石圈底部有小的热扰动以及流体作用的条件,而过高的地温梯度反而起到破坏金刚石保存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辽东半岛南部金伯利岩产于辽东台隆复县—新金坳陷内的基底隆起区。金伯利岩浆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控制岩浆形成的主体作用是具亏损和富集双重特征地幔的部分熔融,贫金刚石金伯利岩体曾经历了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地幔易熔组分的萃取作用。深部富含不相容元素的C—H—O流体加入上覆亏损地幔中,引起地幔底辟体上升,在大约215km深度处地温线与橄榄岩C—H—O固相线交切,引起橄榄岩1%—3%的熔融,形成粘度为0.0211Pa·s,密度为2.76g·cm~(-3)、氧逸度为2.92×1.01325×10~(-6)Pa的金伯利岩浆,这种岩浆沿着宽2.7m的裂隙,以约18m/s的速度上升、就位成岩。  相似文献   
58.
地壳与弱化岩石圈地幔的相互作用:以燕山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发育4期钙碱性火山活动,它们的源区组成都是受壳幔相互作用的制约,其中髫髻山组和义县组分布广泛,具有代表性.髫髻山组岩性比较单一,地球化学参数变化范围小,岩浆的AFC作用不强烈,源区成分不复杂.依据Kay et al.(1991)的方法,估算了早-中侏罗世燕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0-45 km.髫髻山组粗安岩是在加厚的地壳 (40-45 km)条件下,源区是含角闪石的石榴石麻粒岩 底侵的基性岩的壳幔过渡带熔融形成.义县组火山岩的源区为下地壳 岩石圈地幔,地幔组分较髫髻山组增加.研究区中生代早期地壳开始加厚,发生下地壳拆沉,进入流变学性质改变了的“弱化的岩石圈地幔”,二者发生作用.岩石圈地幔在中生代晚期受到流体、熔体、地幔矿物中活化的分子水、剪切构造作用,以及温、压条件改变的影响,导致岩石圈地幔发生不均一的局部弱化,为容纳拆沉的下地壳提供了优化场所.推测弱化岩石圈地幔出现于135 Ma以后燕山地区发育的小型拉伸盆地之下,以及对应的小型软流圈底辟体之上.上述模型可以与俯冲带的楔形地幔与俯冲洋壳的相互作用相对比.  相似文献   
59.
华北东部中生代晚期-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岩石圈减薄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现今的地幔是由软流圈地幔(热的,主元素饱满、微量元素亏损的,塑性流变性质的)、古老岩石圈地幔(地幔1,冷的,主元素贫瘠、微量元素富集的,刚性的,以方辉橄榄岩为代表)以及现今的岩石圈地幔(地幔2,主元素饱满、微量元素亏损,以二辉橄榄岩为代表,可能包括多时期形成的)组成。古老岩石圈地幔与地幔2样品的共存、100~4·3Ma在地幔内部持续发生的古老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以及上述作用的时空不均一性,都表明了岩石圈减薄是软流圈呈“蘑菇云状”大规模上涌的结果。上述事件发生于100Ma以后。软流圈来源的玄武岩大范围喷发并伴随了岩石圈的强烈拉伸是事件发生的主要标志,岩石圈减薄是一个深部地质过程,不像是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60.
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 :“蘑菇云”模型   总被引:90,自引:19,他引:71  
从地幔类型、地球物理资料、岩石学研究成果 3方面讨论了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 ,认为古老岩石圈地幔物质以亏损玄武质组分的橄榄岩为主 ,岩石密度低 ,具上浮性质 ,是克拉通稳定的主要原因 ,不可能发生因重力诱发的拆沉作用。白垩纪晚期—新生代地幔成分为饱满的二辉橄榄岩 ,地温高 ,明显有别于古老地幔。该热地幔物质呈“蘑菇云”状上涌 ,蘑菇云之间仍有古老地幔的残留体 ,二者多数呈陡边界接触 ,这是东部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与此同时岩石圈伸展导致岩石圈减薄。中生代中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地温很高、地壳厚度大 ,但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古老岩石圈地幔中的低速、低阻物质为流体和低熔程度的熔体 ,它们呈脉状、透镜状 ;新生代地幔中的该物质为含熔体的软流圈物质 ,它们呈多个蘑菇云状 ;中生代地幔中的低速物质可能为大量的玄武质熔体 ,呈蘑菇云平流层状。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明显 ,克拉通稳定时期及新生代时期层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活跃带位于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