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8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武夷山北缘断裂带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华南武夷山北缘边界被绍兴—江山—东乡断裂带所限。该断裂带至少保留了三期构造事件的形迹。第一期发生在800Ma~900Ma的晚元古代,呈NW向SE的区域推覆韧剪变形运动,以构造混杂岩和区域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强烈的褶皱和韧剪变形为特征,对应于古洋盆关闭、华南复合地体与江南岛弧碰撞焊接过程。第二期发生在458Ma~421Ma的志留纪,表现为从北向南的韧剪变形运动,伴有左旋走滑韧性剪切,以糜棱岩化和进变质作用为特征,黑云母多变为硅线石。该期变形使第一期构造形迹被强烈迭加置换。其动力学背景与闽东南地体朝武夷山的拼贴增生事件有关。第三期属中生代陆内变形,是一种高构造位的左旋走滑脆性剪切,以岩石的破裂和岩块的水平位移为特征,并具转换拉伸性质,导致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2.
天山东段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舒良树  孙家齐 《地质科学》1997,32(3):337-350
本文概括性总结了天山东段大型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根据地质证据和同位素年龄,东天山存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晚期和新生代三期推覆构造;根据推覆构造分布规律及构造背景,在平面上划分为五大推覆带、9个大型韧剪带;根据出露岩石的矿物变形相将东天山推覆构造划分为深、中深和浅三个深度层次;通过韧剪变形组构的观察分析,确定了多期韧性变形性质与运动方向。糜棱岩中超微构造、古应力及小构造变形缩短率测量统计,证明东天山推覆变形具有显著的地壳缩短增厚作用。新生代板块碰撞导致本区中新生代盆地基底向造山带A型俯冲,造山带向盆地推覆,其结果就构成了今日看到的镶嵌状盆地-山脉构造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73.
新疆北部古生代大陆增生构造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古生代亚洲中部是一幅两陆夹一洋、洋中多地体的构造图案,大地构造框架与现代西南太平洋格局十分相似。中亚造山带是晚古生代复杂地体的拼贴带。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4类成因的8个地体构造。它们以裂解陆块地层块体、海山和火山弧的形式散布在中蒙大洋中,诸地体间是一系列的小洋盆。晚古生代,这些地体开始彼此拼贴并导致强烈推覆作用。石炭纪末-二叠纪初,中蒙大洋闭合,散布其中的诸地体分别增生到塔里木大陆北缘和西伯利亚大陆南缘。北天山-准噶尔地区6条蛇绿岩带记录了诸地体间碰撞事件。  相似文献   
174.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75.
武夷山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淼  舒良树 《中国地质》2007,34(4):572-583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华南造山带东段武夷山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中的玄武岩和安山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拉斑玄武岩类,TiO2含量为2.26%~2.59%(平均2.43%),轻稀土元素比重稀土元素富集,(La)N/(Yb)N=6.4~9.4(平均7.8),相对富集Nb、Ta和Ti,微量元素特征类似于洋岛玄武岩;另一种岩石属于钙碱系列,TiO2含量为0.69%~0.93%(平均0.83%),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La)N/(Yb)N=4.2~12.6(平均8.4),略显Eu负异常,并以低Nb、Ta、Ti等元素为特征,富集Ba、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征,属于俯冲作用的产物。蛇绿混杂岩中这两类岩石共生,记录了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古大洋消减闭合和弧-弧碰撞拼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6.
天山造山带是古生代多期碰撞增生作用的产物,其确切的造山时代是当前争议较多的热点问题。分布在西南天山的科克苏-穹库什太剖面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最明显的两期变形事件分别为朝北的推覆作用和 NE-SW 韧性走滑作用。本剖面可分为伊犁岩浆岛弧、伊犁结晶基底、高压变质杂岩三个岩石-构造单元。野外可见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侵入到绿片岩相变质岩中,岩脉切穿绿片岩中面理构造。通过锆石 U-Pb LA-ICPMS 测年,科克苏剖面钾长花岗岩的年龄为341±6Ma 和338±8Ma,穹库什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313±4Ma。其中,花岗闪长岩发生了黑云母定向排列,通过对黑云母进行~(40)Ar/~(39)Ar 测年,获得坪年龄为263.4±0.6Ma,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受过后期热事件的干扰。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属于钙碱性系列,Nb 和 Ta 含量低而 Rb,Ba 和 Th 含量很高,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非常相似。结合前人对该地区高压变质岩、花岗岩和火山岩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西南天山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发生在晚石炭世之前,研究区后碰撞区域走滑作用标志着西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在二叠纪之前全部结束。  相似文献   
177.
地幔流体与铀成矿作用:以下庄矿田仙石铀矿床为例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4  
仙石大型铀矿床位于粤北贵东复式岩体东部,矿区内NWW和NNE向基性岩脉十分发育。矿床位于NNE向硅化带和NWW向基性岩脉(辉绿岩)交接部位,矿体严格赋存于基性岩脉内部或其边缘。金属矿物以沥青铀矿和黄铁矿为主,脉石矿物以方解石和(微晶)石英为主,蚀变作用发育,主要类型包括碱交代、硅化和赤铁矿化。沥青铀矿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矿床中存在81Ma(主要)和125Ma(次要)两期铀矿化。H、O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前期和成矿期成矿流体的δ^1aOH2O=1.4‰~65%,δDH2O=-65‰-34‰,反映成矿流体主要由地幔流体组成。矿脉中方解石的δ13C=-8.5‰~-3.1‰,反映矿化剂∑CO2来自地幔。上述特征表明,地幔流体在仙石铀矿床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8.
赣江断裂带地质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赣江断裂带发育在江西省境内,全长大于600km,宽50~120km,走向N20°E左右,伴生有一系列NE向和NW向的次级断裂。在地球物理上,它是一个具有显著重力、航磁异常梯度带的深大断裂带;岩石学上,是一个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线;沉积学上,控制了一系列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红色沉积盆地。构造形迹和沉积作用特征表明,中—新生代是赣江断裂带活动的高峰期,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带,其左旋走滑变形具有北强南弱、走滑时代北早南晚的穿时特点以及伸展断陷向北扩展、沉积中心向西迁移的演化规律。控盆作用及构造交切关系表明,赣江断裂带起始于印支期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之后的早侏罗世。年代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断裂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早白垩世左旋走滑、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滑脱伸展和新近纪—第四纪的右旋挤压,其动力学原因主要受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运动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9.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地幔柱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南部是否存在地幔柱、地幔柱作用及其标志是华南地区研究的热点。多数学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大陆拉张、打开事件都与地幔柱有关。研究表明,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南部出现的几次规模较大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以壳幔岩浆活动为主,伸展构造活动强烈。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发育的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A型花岗岩、基性岩脉、橄榄闪长岩和霞石正长岩等张裂性岩套,为本区地幔柱构造提供了较多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180.
天山造山带发育在元古宙变质基底之上,其造山带基本格架在古生代晚期已经初步形成。平行东西向造山带分布的二叠纪红色磨拉石岩层,是碰撞造山带发生隆升、前陆盆地开始发育的重要证据。三叠纪,天山造山带进一步被剥蚀夷平,盆山高差缩小,盆地规模继续扩大。侏罗纪—古近纪,由于板内伸展作用,在准平原化的天山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伸展盆地,呈近东西向分布。新近纪以来,受南面印度—欧亚陆—陆碰撞的影响,天山地区发生强烈陆内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堆叠为特征;节理统计表明其主压应力为南北方向。研究表明,由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强烈挤压作用对大陆腹地的天山地区影响很大:前中生代块体发生剧烈隆升,岩层褶皱,伴随形成深度与规模都较大的新生代坳陷,盆山高差急剧增大}脆性剪切与挤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