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47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在一些学术论文、教科书、科研报告与研究生论文中.常常不正确地运用相图来获取火成岩形成时的温压等成因信息.最常见的错误是,只是单纯地根据火成岩在相图上的投影位置直接判读出岩石形成时的温压条件.而不考虑岩相学的特征.我们列举文献中常常出现错误的两个实例.来说明如何正确地判读相图,并获得岩石成因信息.  相似文献   
122.
火成岩系列划分的回顾与当代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火成岩系列划分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回顾,指出其当代含义的历史由来,以及与历史上某些概念的重大差别,旨在为消除已出现的某些混乱作出努力。本世纪上半叶,火成岩系列划分的概念中,亚碱性与钙碱性是作为同义语使用,而当代含义的钙碱性不等于亚碱性。国内有关文献中出现的某些概念上的混乱可能与对历史进程中这些概念的变化了解不够有关。  相似文献   
123.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总被引:203,自引:7,他引:203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中的林子宗火山岩及其与下伏地层间的区域性不整合 ,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在西藏南部 )的构造火成岩新证据。岩石学、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Nd Sr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林子宗火山岩早期带有较多陆缘弧火山岩特征 ,中期开始出现标志陆内岩浆活动的钾玄岩 ,晚期更多地显示了加厚陆壳条件下火山岩的特点 ,记录了由新特提斯俯冲消减末期过渡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信息。系统的40 Ar/3 9Ar同位素测年确定林子宗火山岩的年龄区间为 4 0 .84~ 6 4 .4 7Ma ;其底部年龄给出了林子宗火山岩与下伏地层间不整合形成时间的最晚时限 (~ 6 5Ma)。该不整合面上、下之地层在沉积相、变形样式与变形程度上均截然不同 ,反映形成环境的重大变化 ,标志着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根据上述事实 ,结合青藏高原岩浆活动的区域时空分布 ,及西藏南部地层、古生物与沉积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于 6 5Ma左右(K/T界限时间 )。  相似文献   
124.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近 10多年来 ,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岩石圈上地幔作用过程的制约 ,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 ,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 ;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和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这些前沿研究试图从大陆生长及大陆动力学的层次去认识花岗岩成因 ,以期能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框架 ,并进一步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热能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因此 ,研究花岗岩不仅可以获得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信息 ,而且可以获得壳幔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动力学等问题的本质、深部能量 (热能 )的传导、转化的重要信息。探索和解译这些信息 ,对于认识大陆生长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 ,建立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之一 ,是继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环境研究的花岗岩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的开始 ,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5.
“九五”期间,国土资源系统广大科技人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按照党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国土资源领域的若干科技难题开展了攻关,圆满地实施了国家及部门的重点科技计划,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土资源系统科技人员参加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包括: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科技  相似文献   
126.
根据燕山地区侏罗纪—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化学成分资料,以及该地区构造变形序列,初步总结了燕山造山带岩浆活动时间序列和岩性组合: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英安岩和玄武岩;第二阶段以中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三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的活动;第四阶段为早白垩世早期安粗岩和流纹岩以及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碱性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五阶段以120Ma以后发育的小规模火山岩和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合为标志。与之相对应,燕山造山带侏罗纪—白垩纪造山过程演化模式为:玄武岩底侵、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安粗岩和流纹岩岩浆→地壳被加热并弱化→推覆构造发育、地壳增厚→后造山崩塌。  相似文献   
127.
通过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等特征的调查研究,对大义山花岗岩体进行了岩石谱系单位划分,认为它是由印支期和燕山期3期次多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成矿作用主要与中侏罗世—晚侏罗世的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关。并对含锡多金属矿花岗岩提出了如下认识:①同一超单元内花岗质岩浆演化从早至晚次单元有由酸性向(贫钙富碱)酸碱性演化的规律;即晚期次更具弱钙碱性—偏碱性岩系,成矿专属性明显。②斜长石的An值常为4~15;以钠长石为主;黑云母Mf值<0.12,属铁叶云母—铁质黑云母。具高硅SiO2>73×10-2,富碱Na2O+K2O>7.5×10-2、K2O/Na2O>1.20,贫钙CaO<0.80×10-2;过铝指数AKNC>1.10,碱度指数AR>2.5,分异指数DI>90,氧原子数与分子总数比大于1.98及富F、B的特征。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富集,Eu亏损值小于0.30。③岩石中Sn、W、F、As、Sb、Pb、Zn、Cu、U等有高的综合异常和重砂有锡石、黑钨矿、锑矿物、辰砂及铅、锌、铜矿物异常。④印支—燕山期北西向郴州—邵阳断裂有早期为左行压扭剪切,晚期为张扭的复合多次转换特征,与断裂同活动的花岗质岩浆有沿北西向构造带从南东向北西斜上方先后3期次顺序侵位的规律。岩体内部构造及接触带围岩的构造位态显示为“被动”侵位特征,岩体定位方式属剪切扩张型。锡多金属矿床(点)有围绕岩体展布的规律;矿床类型主要有蚀变花岗岩体型、云英岩脉型、断裂破碎带型等,并总结分析了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8.
邓晋福  莫宣学 《地学前缘》1997,4(4):205-210
从地球历史的节律角度讨论岩浆活动旋回。岩浆活动旋回可按时间与空间分出相对应的不同尺度,进而可与深度尺度不同的地球多层对流系统相互对应,从而给予了岩浆活动旋回的动力学意义。岩浆活动的时间周期愈长,空间尺度亦愈大,需要的维持岩浆源存在的热能,挥发分供给的数量与度谱愈大。  相似文献   
129.
基于岩石学研究与地球物理场的结合。提出了祁连山、柴达木与北山3个地区的壳幔岩石学结构,认为造山带加厚的下地壳与山根带分别由高压麻粒岩相与榴夺相岩石构成,对断面走廊域进行了岩石学填图。探讨了山根的形成与不对称,陆壳物质的分异与新莫霍界面的形成,造山岩石圈增厚机制、岩石圈拆沉与玄武岩岩浆底侵作用等。讨论了青藏高原南、北缘岩石圈增厚机制的差异及其岩石学标志。  相似文献   
130.
中国东部上地幔热结构——由岩石学模型推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丰富的超镁铁岩包体,是玄武岩浆喷出地表时取出的上地幔岩石标本。本文汇集了405个超镁铁岩中辉石的温压数据,提出了更为情确的新的辉石地温。它所代表的上地幔平均地温梯度为3.3℃/km,远小于由传导热模型推导的地温梯度(约14℃/km),暗示了对流热传输占有重要位置。粗略估算表明,对流热传输与传导热传输的贡献分别为79%与21%。上地幔热结构的扰乱是新生代中国东部发育大陆裂谷构造与强烈玄武岩火山活动这一构造热事件的重要表现。基于辉石地温与地表热流值推导的现代地温场的对比,提出了Moho可能是一个次级的热边界层,中国东部现代地温场与岩石圈热结构,可能仍主要反映了晚第三纪—第四纪构造热扰乱事件的结果,或者说岩石圈的冷却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