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质学   2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海锡铁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钖铁山铅锌矿床是我国西北地区五十年代末期勘探成功的大型矿床之一。在前人工作与积累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1981—1983年间我们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对钖铁山矿床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及其成因归属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该文中着重表达了3方面研究成果。提出了该区此类矿床的综合成矿模式,相信它在本地区扩大寻找小铁山式矿床和突破性寻找白银厂式矿床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祁连山石居里铜矿硅、铅、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居里铜矿是北祁连山典型的塞浦路斯型铜矿。通过对矿石和围岩的硅、铅和硫同位素研究,作者认为,硅同位素组成δ^30Si(-0.9‰~-0.2‰)与火山岩的δ^30Si范围一致(落在火山岩范围内),由此可知是火山成因的产物。矿石中黄铁矿、黄铜矿的铅同位素组成同各矿区范围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近,以此为线索结合Rona(1983)的试验规律,推断本区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蚀变玄武岩。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于1.5‰~8.88‰。矿化剂硫来源于火山岩源与海水源的不同比例混合。  相似文献   
14.
北祁连石居里地区Cu(Zn)-S矿床地质特征及综合成矿模式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文章主要论述了北祁连山西段石居里矿田内Ⅵ号沟、Ⅷ号沟、九个泉等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并与北祁连山东段老虎山地区银硐沟、猪嘴哑吧等矿床对比.结合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古洋脊或弧间、弧后拉张环境确定矿床类型,将上述3个矿床归属为蛇绿岩Cu(Zn)-S型矿床(类塞浦路斯型).建立综合成矿模式的基本要求(1) 矿床具有一定的时控性,有一定的含矿层位;(2) 生长性断裂的积极参与;(3) 海底火山喷发、喷气中心与次级盆地双向控制;(4) 多元热流体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5.
白银厂矿田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是我国50年代初期勘查成功的大型矿床之一。在前人认识实践的基础上,概略叙述了本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重点论述了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成矿物质迁移富集的方式,指出矿床属火山-喷气成因的观点,为矿田深部找矿开拓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东天山土屋特大型斑岩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对比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土屋特大型斑岩铜矿位于东天山吐鲁番-哈密陆块南部边缘岛弧环境中。多期岩浆活动和矿化是铜金属超常堆集的主要因素。海底火山活动和热泉沸腾逸散造就了铜金属的预富集(矿源层),闪长玢岩和斜长花岗斑岩的侵位和叠加矿化使铜金属进一步富化和最终成矿,以细碧角斑质为主的火山岩喷发于潮坪-滨海环境,闪长玢岩、斜长花岗斑岩形成于较强的氧化环境;强还原示踪矿物黄铁矿含量较少。矿石的低品位、矿石的结构构造、蚀变特征以及矿石建造具典型斑岩矿床特征;矿石高品位、矿床形成较低温度及大量硅化蚀变又表现为某些热液矿床特征(次火山岩热液)。典型斑岩铜矿床、次火山热液矿床、土屋铜矿床对比,土屋铜矿床矿床类型仍不失为斑岩型铜矿,并具有自身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海相火山-沉积建造铁铜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浦生  邬介人 《地球学报》1996,17(Z1):50-56
铁-铜型矿床产出的时代从元古宙到新生代均有,与其有关的火山岩大多数为中基性与中酸性或偏碱性岩石。作者以镜的山桦树沟、陇山陈家庙和陕西铜厂不同时代的铁-铜矿床为例,概述了该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环境并着重探了铁-铜矿床的成因机制,认为该类型矿床是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喷气-沉积型矿床,同时指出柳沟峡地区及其以西(东缰地区)铁-铜型铜矿化带的发现,是进一步寻找铁-铜-金矿床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8.
“镜铁山式”铁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探讨了镜铁山桦树沟矿区铁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成岩成矿的演化过程,阐述控制铁铜矿带在水平和垂向分带变化的地质特征。根据线性构造与火山喷发沉积关系,着重探讨“镜铁山式”铁铜矿床的成因机制,并运用δ34S、δ18O、δ13C测试成果,确立含铁铜硅质岩建造,建立上铁下铜结构分带。认为该类型矿床是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喷气沉积成因矿床,具有与块状硫化物矿床共生,组成铁-铜-硫矿床系列双层成矿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
对北祁连山白银矿田和郭密寺矿田中主要矿床的矿石和矿石矿物组分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各矿田的成矿条件和地球化学背景存在差异,造成不同矿床的矿石和矿石矿物元素组合各具特色。但作为同一类型矿床,它们之间又有限多共性,特别是同一矿田内各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相似笥和过渡性,反映了成矿条件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