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203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安塞油田长2、长3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其中河道砂体展布形态受沉积微相控制,呈NE—SW向带状展布,是主要的油气储集层。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溶蚀孔是目的层位的主要孔隙类型,孔喉结构为中小孔—中细喉型及小孔—微喉型,前者为中上等储层,后者为中等储层。储集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受成岩事件的影响较大,主要包括机械压实-化学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储层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是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其中,石英、长石次生加大和方解石胶结是造成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而包围在碎屑颗粒周围的绿泥石薄膜一方面使粒间孔减小,另一方面阻止了部分石英、长石加大及方解石的沉淀,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部分原生粒间孔隙,从而使储层物性较好。表生成岩阶段的大气降水及晚成岩阶段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是碎屑长石和部分胶结物溶解从而形成大量次生孔隙的主要介质。安塞油田长2和长3油层组在纵向上隔夹层较发育,沉积韵律主要为正反复合韵律,导致了储层较强的非均质性,其中长3油层组较长2油层组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92.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一项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按照厅党组的统一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以十八大精神统领我省矿产开发管理各项工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总目标。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不断开创我省矿产开发管理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93.
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分布式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前的模型进行改进,考虑了坡度、坡向和地形相互遮蔽作用对复杂地形下天文辐射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建立以天文辐射为起始数据的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分布式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海拔高度、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日照百分率对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影响.以贵州高原为例.应用100m×100m分辨率的DEM数据.1960-2000年贵州省及周边102个气象站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NOAA-AVHRR观测资料,10个气象站的太阳辐射量资料,计算了贵州高原各月及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精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坡度、坡向、地形遮蔽对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大,由于局地地形因子的影响,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局地地形对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季节不同,局地地形因子对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不同,冬半年大于夏半年.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南坡随坡度的增大而升高:北坡随坡度的增大而降低.在坡向影响上,1-5月、10-12月偏北坡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偏低,偏南坡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偏高;7-8月因太阳高度较高,因此出现相反的情况.北坡高于南坡.  相似文献   
94.
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通过收集前人所作的全国各地区水稻产量气象预报模型,将所得到的资料按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单季稻进行分析,并提取预报因子。通过定量化处理,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以预报方程中的影响因子为指标,讨论了各水稻分区(双季早稻分为4个区,双季晚稻分为2个区,单季稻分为9个区)水稻产量的主、次要影响因子和影响时期,为大范围水稻产量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
对云开核部韧性-流变剪切变形眼球状花岗岩石样品进行了全岩Sm-Nd、Rb-Sr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1414±68Ma的Sm-Nd等时线和490±36Ma的Rb-Sr等时线年龄,它们分别代表这套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加里东期韧性-流变剪切部分熔融构造热事件发生时间,表明云开地区不仅在加里东期发生造山运动,而且在中元古晚期发生了更为重要的构造—岩浆造山运动,其时代与全球性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时间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96.
浙江省地矿工作的改革经2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在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认真总结20年来的改革实践,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97.
NW向扭动构造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西部并向中国东部延伸,且呈多字型特征,但在中国东部规模等级较小,断续相循,成生活动时期很新(晚白垩世末至早第三纪以来),由NW向褶皱、NWW向压扭性走滑、NNW向扭压性走滑和NEE向张扭性走滑组成。偏共轭剪切形成之NWW向扭动构造向中西部延伸并复合叠加在西域系(古河西系)之上。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在中国大陆板内碰撞效应的产物,与中国东部和中国西部已经厘定的其他构造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应力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98.
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和全球性经向构造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中简述了我国及其邻区区域性规模的南北向构造带的现位展布及其表现形式,讨论了它们可能的成因类型和构造性质,分析了全球经向构造体系和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的成生联系。   相似文献   
99.
华南古特提斯东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有关古特提斯洋的建造记录和后期构造变位分析,认为古特提斯洋东段的位置仍应在现今的青藏-滇西三江往南沿碧土、昌宁-孟连、程逸至马来半岛的文冬-功勿、加里曼丹(古晋)、巴拉望经吕宋-台湾至日本一线,现今古特提斯洋古缝合带呈U字形是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南海扩展以及菲律宾板块向西推挤扭曲履行而成。复原其在白垩纪末至新生代初期的展布方向应是近东西向的。现今的华南从桂西经桂东南、粤西、赣中至闽浙,也  相似文献   
100.
南海北部具有丰富的温度锋面和中尺度涡,它们调节着局地的热量和能量平衡。本文利用卫星海洋高度异常和海表温度数据,并基于自动探测方法,探究了2007年至2017年南海北部中尺度涡边缘的海表温度锋面(涡致锋面)特征。反气旋/气旋边缘出现锋面的概率可达20%。气旋涡在各个方向上出现锋面的概率比较均匀,反气旋涡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出现锋面的概率大于西北部和东南部。中尺度涡致锋面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涡动能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中尺度涡致锋区的总涡动能是中尺度涡内动能的3倍,并且反气旋涡致锋面的总涡动能明显强于气旋涡致锋面的总涡动能。中尺度涡致锋面的数量和涡动能的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也讨论了中尺度涡致锋面的可能机制,但是中尺度涡对海表温度锋的贡献需要进一步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