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8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32时区地质图描述了板块构造格局、尤其是北极地区从寒武纪到新近纪的古环境与岩相。创建占大陆基岩图的板块构造模式,是以板块构造重建和古地质图计划为基础的。这些计划根据使用者制定的标准将构造特征用数字化的形式归档。板块计划保存了最新的大洋磁力和构造数据库,可以连续不断地增加古地磁、热点、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来拓展全球板块构造重建的范围和精度。  相似文献   
132.
T  Redfield  David  W  Scholl  P  Fitzgerald  M.E.  Jr.  Beck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08,24(3)
大部分北太平洋边缘带是以侧向压缩地壳“侧向压缩流或称为造山流-译者注orogenicstream”为特征的。边缘带块体沿着西加拿大和阿拉斯加中部的大规模弯曲走滑断层向阿留申群岛-白令海俯冲带移动。在阿拉斯加链西部,整个中生代期间(可能更长)北太平洋边缘造山流发生构造逃逸。在移动过程中,相关的刚性块体发生古地磁旋转,雁列式断层边界通过这个系统从初始位置朝阿留申群岛一白令海俯冲带的自由边界移动。北太平洋边缘造山流模式含经典的地体构造,并为北美西部离散板块边界的移动提供了构造格架模式。  相似文献   
133.
北纬60°以北的环北极区在全球显生宙超大陆的形成以及后来的裂解事件等过程中,其大地构造演化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①古生代块体之间的碰撞与拼贴;②泛古陆解体,裂谷作用和洋底旋转拉张;③新生代地壳重新调整。除此之外,从泛古陆解体以来持续的裂谷作用一直延续至现代还在作用。与此同时,不同构造阶段还导致环北极区发育众多不同类型和特征的沉积盆地以及相应的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134.
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中,为了揭示浅地层结构、断裂、岩浆活动以及各种潜在地质灾害,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勘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受到各种噪声干扰,原始地震资料质量不佳,信噪比较低,影响了后续的解释工作。笔者阐述了采用关键单道地震处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为海域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5.
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发育有面积达35 000 km2的、壮观的沉积物波波域,水深2 600~4 100 m。基于波域的特征、区域分布、物质组成等,判断其为重力流成因。该波域于1.2 Ma开始起动,从而形成了和下伏平行反射截然不同的波状反射,二者之间为沉积物波的起动面。该波域的发育史受控于台湾造山运动的发育史,吕宋岛弧在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的携带下,于6.5 Ma左右和欧亚大陆边缘发生斜向弧—陆碰撞,碰撞焦点持续向南转移,于1.2 Ma左右转移至台湾南部,造成台湾南部的物理剥蚀、乃至向毗邻深水的碎屑供应急剧增加,改变了深水沉积动力学状态,浊流活动的强度和频率极大加强,从而开始了该波域的起动和发育。该沉积物波的发育和台湾造山运动构成了完美的构造活动和沉积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6.
深水环境多级地貌坡折控制下的重力流动力学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浅滩陆坡具有活跃的重力流机制,发育了壮观的重力流沉积体系,是研究重力流动力学作用过程的理想场所。自陆架前缘直至深海的马尼拉海沟,发育了三个地貌坡折(包括一个陆架坡折和两个陆坡坡折)。这些地貌坡折控制了重力(流)的启动和整个演化过程,控制了各种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陆架坡折控制了重力滑塌的产生,第一和第二陆坡坡折则分别控制了重力滑塌体、碎屑流、浊流的转换。论文利用重力流沉积物波的波形参数恢复了重力流流体有关参数,实证了研究区的确存在有非常活跃的重力流机制。而多级地貌坡折代表着陆坡地貌的不均衡和向均衡的演化,重力流的侵蚀-沉积效应只是陆坡体系调整过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7.
南海中建南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解释中建南盆地重、磁、地震资料的基础上,阐明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划分对比地震层序,应用地震相解释等手段分析新生代沉积特征,利用实际资料讨论南海西缘断裂以及盆地的断裂系统与基底属性,初步探讨盆地的成因及构造演化,进而阐述其油气远景。根据界面的不整合标志,划分对比了T1、T2、T6、Tg四个反射界面,相应地分为T6-Tg(早第三纪)、T2-T6(晚渐新世末-中中新世)和T0(海底)-T2(晚  相似文献   
138.
采自南海南部的YSJD-86GC柱样(113°02.5860′E,10°18.1740′N,水深2 651m,柱长1.68m)提供了该区近27ka以来的古海洋学记录。沉积物岩性特征、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全岩样品AMS14C测年、氧稳定同位素等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末次冰期以来一直处于稳定的陆坡—半深海沉积环境;氧同位素Ⅱ期以来表层海水古温度逐渐增高;温跃层在氧同位素Ⅱ期相对较浅,之后逐渐变深,全新世中期以来又再次变浅。11—9.5ka BP期间有一次古气候回返事件,与"新仙女木"事件相对应;6—5ka BP期间古气候波动较大,是全新世中期气候波动剧烈阶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39.
本文按地震地层学原理,利用万安盆地大量的地震反射剖面,对其地震相特征作了综合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和少量钻井资料,分析了三个勘探目的层(E2^3(?)-E3,N1^1-N1^2,N1^3)的沉积特征,进而推测沉积相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0.
南海中、南部断裂体系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中新生代时期,欧亚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几大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导致南海中、南部形成复杂的断裂体系和构造格局。本文利用两种主要的解释方法在该海域识别出断裂达数百条之多,以张性正断层为主。按其发育规模可分为三级:一级断裂为板块缝合线、俯冲带、大型裂谷带和走滑带;二级断裂一般延伸上百公里并切穿沉积基底,断距较大,往往控制其两侧的地层发育;三级断裂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在新生界内发育,与邻近的二级断裂有明显的成因联系。依据断裂的分带性将区内的断裂构造体系划分为西缘断裂体系、西南缘断裂体系、东南缘断裂体系、东缘断裂体系、岛礁区断裂体系和海盆断裂体系。本区断裂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的断裂发育期次反映了不同的区域构造活动。本区断裂发育期次可分为三期,其发育时间为第一期(K -E2 )、第二期(E3 -N2 )和第三期(N3 -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