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19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东部坳陷断裂发育,F1、F2断层为最重要的控制性断层,其次为F9、F10、F11、F8断层,同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伸展、挤压、扭动、反转等构造样式;结合构造研究与沉积发育史,将东部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为中侏罗世初始断陷期、晚侏罗世断陷扩展期、早白垩世断拗期、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构造反转期、渐新世强烈断陷期、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构造反转期、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期。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参考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东部坳陷的成因机制:中侏罗世,研究区的初始断陷与块体逃逸的伸展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板块俯冲导致地壳减薄,东部坳陷持续断陷;早白垩世,由于伊泽奈崎板块运动行为变化使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在区域左旋并伴随热沉降的同时研究区发生断拗;晚白垩世,板块正向俯冲导致东部坳陷挤压反转并持续至始新世;渐新世,因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带后撤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右旋,研究区在右旋张扭背景中强烈断陷;渐新世末,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印度-欧亚板块远程效应的增强及俯冲带抑制作用,研究区再次发生构造反转;中新世-第四纪,东部坳陷因岩石圈热衰减发生区域沉降。  相似文献   
652.
针对大庆油田塔东区块古城地区地层含砾、岩石硬度大、85%以上井段采用牙轮钻进,导致深部地层钻速慢,钻头磨损严重等问题,在传统钻速预测方法基础上,引入钻头磨损、地层岩性、应用井深等相关参数,建立钻头破岩效率计算方法,并结合所钻遇的地层岩性、测井资料及钻头类型等,建立钻头优选模型,实现钻头选型定量化,提出了适用于古城地区的钻头序列推荐方案。现场成功应用5口井,单只钻头进尺和平均机械钻速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钻头优选提速提效的目的,为古城地区的高效钻井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53.
胡光云 《江苏地质》2014,38(1):159-164
以南京水游城深基坑工程的地质环境和周边敏感环境为出发点,探讨了该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支护结构型式、对周边敏感环境保护和施工变形控制的措施,利用Plaxis软件对深基坑北侧敏感环境的开挖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传统的基坑支护形式仍是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首选方法;周边环境敏感、施工场地狭小的基坑,施工前可对周边敏感建(构)筑物地基进行加固;设计时可在支撑梁上设置材料堆放场地和栈桥,及在基坑内设置挖土操作平台;数值模拟能很好地预测深基坑支护结构和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根据场地土体基本性质、周边敏感环境特性,因地制宜,使设计、施工方案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654.
针对可分离非线性函数模型的特殊结构,本文使用变量投影法(VP)将线性参数与非线性参数分离开来,并分别与矩阵的满秩分解、QR分解、奇异值分解和施密特正交化相结合,对两类参数分别求解,缩短了计算机解算方程组的运算时间,使算法更加高效,同时也使得具有一定病态程度的方程组在解算过程中保持相对较好的稳定性。本文利用Mackey-Glass时间序列拟合试验和空间直角坐标转换参数解算试验对比分析了基于不同矩阵分解方法的算法优劣性。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矩阵分解的改进变量投影法具有高效的运算效率与稳定的解算过程,也适用于解算空间直角坐标转换参数问题。  相似文献   
655.
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空间管理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安全格局的定义、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现状、生态安全格局优化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目前及未来生态保护用地面积比例,并提出了国土生态安全的空间管制策略,主要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域根据主导生态功能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新增生态保护用地以实现生态功能的落地,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统筹各类自然保护地。研究成果可为保障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56.
657.
658.
基于1999—201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亚主要沙尘源地(蒙古国、中国新疆和内蒙古)及中国沙源地下游地区的沙尘天气频数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均远高于其他区域。中国整体沙尘天气数量显著减少,新疆快速增多,内蒙古和下游地区明显减少。新疆浮尘发生频次最高,近21 a线性倾向呈明显上升趋势;内蒙古扬沙频次最高,强沙尘暴最少,4类天气均呈逐年减少趋势;我国下游地区多发浮尘和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发生次数很少,全部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1999—2004年为我国沙尘天气高发期,2005—2019年明显减少,其中2010—2014年减少速度最快。沙尘源地对我国沙尘天气总数的贡献持续增大,从2000年初的39%增长到2015年之后的71%。作为沙尘源地,蒙古国对沙尘天气产生的作用有所增强,而内蒙古则在减弱;国内沙尘源地导致的能够影响并扩展至中国下游地区和下游国家的强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59.
假设我们提出一个二分类预报方法,并用历史资料加以检验,其结果可得准确率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