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575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新型高空探测系统记录数据预审要点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秒数据结合探空曲线进行记录审核,根据秒数据的跳变和曲线的反映判断记录的取舍, 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2.
流体指示因子和泊松比作为重要的指标参数在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学者开展了这两个参数的直接反演研究.然而,现有反演方法主要是以精确Zoeppritz方程的近似公式为正演方程,近似公式诸多的假设条件及较低的计算精度极大地限制了这类方法在复杂储层的应用效果.因此,为了提升储层含油气性预测精度,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精确Zoeppritz方程的流体因子和泊松比反演方法.首先,借助敏感流体因子定量分析法对现有流体指示因子进行优选,并将传统形式的精确Zoeppritz方程改写为包含该优选流体指示因子和泊松比的新形式.然后,基于新方程构建贝叶斯理论框架下的非线性反演目标函数.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流体因子和泊松比对储层的刻画精度,在假设背景先验模型服从高斯分布的同时引入服从微分拉普拉斯分布的块约束项.最后,借助泰勒级数展开对上述非线性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合成数据和油田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稳定合理地估计流体指示因子和泊松比,且精度远高于基于近似公式的传统方法.此外,实际数据测试表明新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储层含油气性预测精度,降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3.
针对日长变化参数序列中蕴含的复杂非线性特征会严重影响其预报精度的问题,同时为探讨引入大气角动量序列是否有助于提升预报精度,提出一种Prophet拟合外推联合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残差补偿的组合模型用于日长预报.选用2008~2020年的日长变化参数序列进行实验,同时设计不顾及大...  相似文献   
174.
中国东部大陆主要由华北和华南两个古老地块在早中生代沿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拼合形成,在显生宙特别是晚中生代时,东部大陆特别是华北东部发生显著活化,表现为浅部强烈的构造变形、盆地形成、岩浆活动、巨量成矿和深部岩石圈地幔的改造、减薄和增生作用,从而明显区别于全球其他稳定的克拉通地区。本文梳理了中国东部大陆演化历史和岩石圈地幔特征,认为华北和华南地块均由古老陆块拼合而成,块体初始规模小且内部发育薄弱带;显生宙以来华北、华南甚至整个中国东部都受到周边多个构造域的夹持影响,板片俯冲引起的软流圈上涌和熔流体活动沿大陆内部薄弱带和边缘有效侵蚀、改造上覆大陆岩石圈,使之发生减薄、再富集和置换作用,这种被改造的岩石圈地幔具有饱满的组成(富含玄武质组分)、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刚性程度,容易发生构造变形和部分熔融,使原本稳定的克拉通发生活化。因此,块体规模和内部薄弱带(内因)及周边构造环境(外因)是大陆稳定性的重要控制因素,中国东部大陆显生宙活化是这些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5.
为了深入研究雷电产生的微波热辐射特征,从2016年初夏开始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在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实验基地开展了连续4年的观测实验,根据雷电热效应的特征,制定了观测方案,并为地基微波辐射计设置了“引雷观测模式”。结果表明,地基微波辐射计具有对雷电热效应产生响应的能力。2017—2019年,辐射计一共成功捕获了30次人工触发闪电,观测效率逐年增长,平均为71.4 %;微波亮温脉冲幅度的最大值约125 K。结合其中28次触发事件的雷电流数据,分析了亮温脉冲幅度和雷电流积分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发现了最大亮温脉冲幅度与总电流作用积分之间可能存在指数关系。根据亮温观测数据估算了雷电热效应的持续时间,平均约0.5 s,其中25次触发事件的雷电流热效应持续时间与雷电流持续时间变化较为一致,相关系数约0.73。  相似文献   
176.
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的能见度资料,分析了安徽省低能见度年、日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降雨影响,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部分站点低能见度出现频率最高时段在汛期(5—9月),其他地区主要出现在10月和11月。低能见度出现时间存在明显日变化,夜间出现频率高于白天,19:00以后开始逐渐增多,日出前后达到最大,之后迅速减少。7—8月的13:00—17:00出现与降水相关的低能见度频率较高。不同季节里,各站低能见度出现最多的时间和频率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和秋季最低能见度主要出现在日出前后,冬季主要出现在夜间到日出之前,夏季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主要出现在日出前后,江淮之间南部到江南在一天各时间段内出现频率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77.
影响坡地降雨产流历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袁建平  蒋定生  甘淑 《山地学报》1999,17(3):259-264
运用小型野外便携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林地、农地、裸地诸因子(坡度、承雨强度、土壤始含水率、林地植被盖度、枯落层厚度)对产流历时的影响。研究发现,林地影响产流历时的主要因子为承雨强度和植被盖度;农地、裸地则为承雨强度、坡度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建立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影响产流历时的单因子、多因子回归方程。通过方程,由植被盖度、坡度、土壤初始含水率和承雨强度四个易于获得的因子可预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  相似文献   
178.
论华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现代海底喷流-沉积硫化物矿床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海底热液成矿理论的发展,也大大地提高了对古代海底喷流块充化物矿术的研究水平。本文指出喷流-沉积是重要的成矿作用,提出喷流-沉积矿床是华南Cu、Pb、Zn、Sn、Ag、Au等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形成了一批超大型矿床,并将华南许多曾被认为属夕卡岩矿床重新确认为喷流-沉积岩床。文章还论述了华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征、分类、时空分布及其成矿特点等问题,提出断裂拗陷带型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华南具有特色的类型,而陆相断陷盆地中喷流-沉积矿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9.
大南湖坳陷是新疆吐(鲁番)-哈(密)中生代盆地东段南缘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面积2400km2。笔者通过1982~1985年在该区野外调查中所获得的地质资料,试图对其沉积特征、构造演化、聚煤规律等进行初步探讨,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整个吐哈盆地的聚煤特征。   相似文献   
180.
成矿过程中流体的作用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体在成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成矿物质得以活化、迁移、富集的主要介质,同时流体的运移还能扩展有利的成矿空间,同位素地化学方法仍然是成矿流体研究的主要手段,实验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现代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方法在探讨流体的起源、演化等方面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