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蚀变绢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江西银山矿床是一个与火山_次火山热液有关的多金属矿床。文章通过对该矿床九区与铜金矿化有关的蚀变英安斑岩和石英斑岩中绢云母的40Ar-39Ar快中子活化年龄测试,获得蚀变英安斑岩中绢云母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78.2±1.4)Ma和(179.6±2.9)Ma;蚀变石英斑岩中2件绢云母样品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75.4±1.2)Ma和(175.3±1.1Ma),(176.2±5.1)Ma和(176.6±3.3)Ma。这些数据表明,银山多金属矿床铜金矿化的成矿时代为175~180Ma。该成果的获得对于进一步认识德兴地区乃至华南地区中生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东秦岭宝丰盆地大营组火山岩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宝丰盆地是东秦岭北部的重要火山岩盆地,主要发育早白垩世大营组火山岩,熔岩主体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安山岩,为钾玄质火山岩,具有较高Na_2O K_2O(8.04%~9.37%)、富集大离子亲石和轻稀土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特征,同位素(~(87)Sr/~(86)Sr)_i和(~(143)Nd/~(144)Nd)_i分别为0.7067~0.7079和0.5117~0.5118。本文在总结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应用SHRIMP锆石微区U-Pb测年技术对大营组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安山岩进行了精确测年,结果表明:玄武质粗面安山岩中锆石粒度较细且较少,阴极发光图像未显示明显环带结构,2个点SHRIMP谐和年龄为148.5~132.4Ma,可能代表残留锆石年龄。粗面安山岩中存在大量的锆石,大多数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明显的环带结构,暗示它们为岩浆成因的锆石,14个点SHRIMP谐和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17±2Ma(MSWD=1.3)。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表明:东秦岭宝丰盆地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17±2Ma),与A型东沟花岗斑岩和太山庙花岗岩基、新发现的东沟和汤家坪斑岩钼矿的形成时代相当。秦岭造山带及邻区陆内造山深部过程存在俯冲组分,造山结束于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圈伸展有助于下地壳拆沉作用。这些认识将为理解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3.
海水黄色物质光吸收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实验测量了干样配制的不同浓度黄色物质水溶液、实验室藻类培养和胶州湾水域黄色物质水样的光吸收特性。测量结果表明,海水黄色物质光吸收系数与波长是单调变化关系,即不存在“波峰”和“波谷”;在蓝紫光波段,海水黄色物质光吸收比海水自身、海洋叶绿素和悬浮粒子光吸收大,它是海洋中对该波段光吸收起着主导作用的物质;海水黄色物质光吸收系数与波长呈指数函数关系,其指数斜率s数值范围分别为:胶州湾水域在0.0131-0.0180nm^-1,实验室配制、培养样品是在0.0105-0.0139nm^-1。该研究为海水黄色物质含量的遥感探测提供了基础性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4.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斑岩-矽卡岩型Cu、Fe和Au成矿带,与大面积中酸性岩体存在密切时空关系,也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晚中生代火山岩带,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金牛、怀宁、庐枞、繁昌和宁芜等盆地[1],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南侧.前人对庐枞、繁昌、宁芜盆地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而对金牛和怀宁盆地火山岩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5.
鸡笼山矽卡岩型金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典型的矽卡岩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下三叠统大冶组碳酸盐岩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带内。根据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将成矿过程划分为进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为金和铜的主要成矿阶段。鸡笼山金铜矿床中不同类型矿石的矿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EPMA)表明,金、银主要以自然金、银金矿、碲银矿、硫银铋矿等形式产出,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铜矿和黄铁矿;同时发现鸡笼山金铜矿床中发育大量碲-铋矿物(如辉碲铋矿、针硫铋铅矿等)。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研究表明,鸡笼山金铜矿床中金银元素在高温热液中主要以氯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随着温度降低和流体进一步的演化,金银元素转变为以硫络合物、碲铋化物熔体等形式运移。在石英-硫化物阶段,由于硫化作用与流体的沸腾作用,流体中硫逸度降低,碲逸度升高;当流体处于黄铁矿-磁黄铁矿氧逸度范围、酸碱性呈中性-弱碱性、碲逸度(logf_(Te2))为-10.7~-8.4、硫逸度(logf_(S_2))为-11.4~-10.6时,金、银、铜元素近于同时沉淀,碲、铋和砷元素对金和银元素运移和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形成了鸡笼山矽卡岩型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96.
华北地台北缘燕辽钼(铜)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及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9,自引:10,他引:29  
华北地台北缘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中段部位钼(铜)矿床的分布受区域EW向、NE向、NNE向断裂的联合控制。成矿带东端辽西地区以钼矿为主,西端冀北地区以铜(钼)矿为主。钼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关系密切,矿床多产于花岗斑岩体之中或内外接触带中,矿床类型以斑岩型、斑岩_矽卡岩型、矽卡岩型为主。同位素研究表明,钼(铜)矿床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或与太古代结晶基底有关的花岗岩;钼矿的形成主要与中生代富硅、富钾质花岗岩有关,而与铜矿成因有关的花岗岩酸碱度相对较低。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燕辽钼(铜)成矿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于180Ma左右和140Ma左右2个时期,其对应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后碰撞造山阶段和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  相似文献   
97.
98.
本文对湖北金山店大型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矽卡岩和钠长石化岩体中的热液榍石进行了LA-ICPMS微量元素和UPb同位素定年分析,结果表明,与方柱石和透辉石矽卡岩中的榍石相比,钠长石蚀变岩中的榍石具有明显偏低的稀土元素含量和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更小的δEu值、较低的Th、U、Lu含量和Th/U、Lu/Hf比值,以及高的Hf含量,表明二者的形成环境有所差异。热液榍石中的Ti可能主要来自于蚀变过程中岩体含Ti副矿物榍石、钛铁矿和金红石等矿物的分解。热液榍石原位微区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矽卡岩和钠长石蚀变岩中的榍石形成时代分别为129.5±1.1Ma~130.4±1.2Ma和127±12Ma,与前人所得的成岩成矿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代表了成矿阶段的热液活动时间。热液榍石的年龄与鄂东南地区铁-铜矿化类型时代相近,均形成于区域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的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热液榍石原位微区LA-ICPMS U-Pb定年是确定矽卡岩型铁矿矿床年代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
孙衍东  谢桂青  陈静 《矿床地质》2022,41(3):489-505
含明矾石蚀变岩帽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顶部的标志性蚀变,但关于其找矿指向性矿物——明矾石的特征系统地研究不够,特别是如何通过明矾石矿物学特征有效判断蚀变岩帽下伏的成矿潜力,是目前的难题。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探明了以紫金山金-铜矿床、大矾山蚀变岩帽为代表的多个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矿床和含明矾石蚀变岩帽,是探讨该问题的理想对象。文章以大矾山蚀变岩帽(面积约8 km2)为研究对象,利用短波红外光谱、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等技术分析手段,开展明矾石的矿物组合、类型和波谱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大矾山蚀变岩帽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明矾石、叶腊石、地开石、高岭石、白云母及少量蒙脱石,具有蚀变分带特征,中间主要为石英-明矾石-地开石和地开石-叶腊石蚀变带,南部主要为白云母化-蒙脱石蚀变带,北部为高岭石-白云母蚀变带。研究区的明矾石全为钾质明矾石,按晶形可分为粒状、叶片状和纤维状3种类型,明矾石颗粒普遍发育环带,暗示其形成过程中流体具脉冲式特征。明矾石的短波红外特征吸收峰在1477.69~1479.98 nm之间,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的趋势,反映出热源可能位于西北部。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笔者认为大矾山蚀变岩帽是典型的酸性蚀变岩帽,该区的西北部靠近热源中心,其深部沿断裂带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0.
高任  谢桂青  冯道水  纪云昊  钟浩  张磊 《矿床地质》2023,42(6):1139-1158
钨和铜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性质,但钨、铜在矿床中可以共伴生,原因还不清楚。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育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层状铜(钨)多金属成矿系统,其中层状铜(钨)矿体成矿时代数据相对较少。作者以该带九瑞矿集区武山铜矿区新发现的钨矿(化)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矿相学、白钨矿原位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研究发现,武山矿床具有层状、矽卡岩型、斑岩型3类铜矿体均有白钨矿矿化,矿床整体由浅至深存在Cu→Cu-W的分带规律。3类矿石中的白钨矿产状类似,充填在粗粒黄铁矿晶体间隙,或呈浸染状分布,被黄铜矿、闪锌矿等交代,产于退化蚀变阶段;其中斑岩中还存在少量晚世代白钨矿,与石英、黄铁矿共生,形成细脉并穿切花岗闪长斑岩,为石英-硫化物阶段产物。通过对退化蚀变阶段白钨矿进行测年和地球化学研究,作者获得了层状矿体含钨黄铜矿矿石中的白钨矿原位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为(140.6±1.5)Ma,代表层状铜钨矿体成矿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与前人获得的斑岩、矽卡岩型矿体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层状矿体中白钨矿的稀土元素特征和Sr/Mo值符合岩浆热液矿床特征,相比矽卡岩型、花岗岩型白钨矿,层状矿体中白钨矿具有明显较低Mo含量,反映了形成于相对低氧逸度条件;另外,层状矿体中白钨矿具有正Eu异常和与围岩相近的高Y/Ho值的特征,推测其是流体充分交代了含碳围岩地层导致流体性质的明显改变,并且有利于白钨矿和黄铁矿的沉淀,可从深部黄龙组层间部位形成钨品位更富的黄铁矿矿石得到佐证。文章从白钨矿角度证实层状矿体是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在九瑞矿集区已知铜矿床的深部,尤其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与含碳质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及黄龙组层位,是寻找富钨矿体的新找矿方向。白钨矿的U-Pb同位素定年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层状矿体的成矿时代提供了新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