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现场自然地理、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对青岛海水浴场采集砂和海水样品进行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分析,探讨吸附机理的影响因素,通过吸附试验建立砂样对可溶性油吸附的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线,经过批量试验确定温度、盐度和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对可溶性油吸附的平衡吸附量为90~110 mg/kg,吸附平衡时间为14~16 h,符合Henry型直线等温物理吸附。对等温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水相中可溶性油浓度低于一定数值时,不但不产生吸附,反而会使污染沙滩上的残留油分释放出来,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32.
于璐  郑天元  郑西来 《现代地质》2022,36(2):563-573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全面并准确识别硝酸盐污染源,对地下水的有效管理及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同位素检测方法、污染源同位素特征、定量解析模型构建、硝酸盐主要转化过程及同位素分馏效应等方面进行总结,比较不同解析方法在硝酸盐溯源中的应用与发展,建议采用多学科、多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对硝酸盐污染源的全面理解。同位素富集系数是定量解析硝酸盐污染源的重要参数,在源解析过程中探讨硝酸盐转化及同位素分馏机制,能够更好地诠释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提高源解析的准确性,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准确溯源与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包气带中原油的迁移和降解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石油的开采和集输过程中,常常有大量的原油抛洒和泄漏,这对土壤和植物地造成严重污染,本文通过大量野外和室内的原油渗透试验,含油地层的淋滤试验和石油的生物降解试验,来研究石油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和降解规律,从而地下水石油污染的潜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34.
地下水含水介质的弥散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动力弥散理论为基础,根据改进的水动力弥散装置,以氯化钠作为示踪剂,用电导仪间接地测定溶质的突破曲线,最后用解析法确定地下水多孔介质中溶质迁移的弥散度。  相似文献   
35.
地热系统中的混合作用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 热系统中冷水和热水的混合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伴随在地热流体循环的个过程之中。本文在分析混合地热水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混合物水化学效应,最后对冰岛Hrisey热田的混合作用实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6.
通过不同比例的咸淡水混合作用及水岩作用的室内模拟实验,对咸淡水过渡带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进行了研究。在咸淡水混合作用的过程中,海水与淡水的混合是以机械混合为基础的复杂的化学过程,混合液的总碱度和pH值均显著上升,而电导率明显下降,方解石和石膏的饱和指数均明显增大,而Pco2降低。在水岩作用的过程中,混合液的pH值、总碱度和电导率均显著上升,石膏的饱和指数由~1.06~-0.71升高至-0.86~-0.50,石膏发生溶解;方解石的饱和指数由0.69~1.07降至0.00-0.10,方解石发生沉淀.最后接近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7.
通过室内水平砂柱内的咸淡水驱替试验,以高岭土、伊利石和蒙脱石、二价汞离子(Hg2+)和苯酚(C6H5OH)为例,对粉细砂的水敏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岭土和伊利石含量对粉细砂水敏性的影响不大,即使含量达到10%(质量比),渗透系数也仅下降1个数量级,而当蒙脱石含量为3%(质量比)时,砂柱渗透系数下降已经超过2个数量级,含量超过4%(质量比)时,水流已经无法通过;在高速水流剪切力作用下,31.68%二价汞离子(Hg2+)和55.71%的苯酚能够被有效去除,而水敏性过程中的颗粒释放与迁移作用能够将绝大部分残余的二价汞离子(67.55%)和苯酚(43.43%)挟带出粉细砂柱。单纯的水力作用对两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差别较大,原因是砂柱中粘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使得带正电的二价汞离子(Hg2+)大量被吸附,导致其滞留于砂柱之中的比例大于苯酚。故利用粉细砂的水敏性特征可在含水砂层中建立防渗帷幕、去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38.
影响咸淡水界面水敏性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砂柱的水击试验,对水流速度、盐浓度、pH值对咸淡水界面水敏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咸淡水界面上存在临界盐浓度值和临界流速值,当入流溶液浓度达到临界盐浓度和流速达到临界流速时,都会产生颗粒释放现象,导致砂柱的渗透率下降,水敏性发生。在相同的盐浓度和进水流速条件下,进水的pH值越低,颗粒释放的速度越慢,释放总量越少;进水的pH值越高,颗粒释放的速度越快,释放总量越多。  相似文献   
39.
黄河三角洲粉土液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自然地理和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黄河地区可液化场地粉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动三轴和振动柱试验进行测定,分析了动荷载作用下粉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并模拟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粉土的孔压响应及抗液化强度,得出了液化破坏标准,提出了原状粉土的振动孔压上升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粉砂、粉土、粉质粘土、粘土达到相同剪应变所需的动剪应力也依次增加;粉土孔压比0.68、粉砂土孔压比0.87作为液化破坏开始的标志;粉土发生液化所需的循环应力比大于砂土。这些研究为以后建立适合本地区的饱和地基土地震破坏判别方法提供了参数和依据。  相似文献   
40.
土壤对可溶性油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沈(阳) 抚(顺) 灌区土-水-作物系统石油污染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土壤非饱和带的结构和组成, 选择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分别采集表土和底土, 分析土样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系统测定不同土样对可溶性油吸附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 并分析了有机质、粘粒含量和含盐量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0~24h, 而且不同土样的吸附等温线均为直线型理想吸附.另外, 通过试验发现, 当水相中可溶性油低于一定浓度时, 不但不产生吸附, 反而使土壤中的残留油分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