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8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414篇
测绘学   137篇
大气科学   181篇
地球物理   423篇
地质学   955篇
海洋学   260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15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3年   8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北京上海近20 a城市化过程中 土地利用变化异同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化进程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驱动力分析是当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C5决策树分类方法分别提取北京、上海1990s以来的三期遥感影像分类图,揭示两市城市用地格局变化的空间规律及其异同点。结果表明:过去的20 a来北京地区以北京市辖区为中心呈现低密度式蔓延扩张;上海城市用地呈“单中心、多卫星城”同时扩张,并且东部沿江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将研究区按扩张程度分为:高度扩张区、中度扩张区、低度扩张区。从空间上看,上海城市用地扩张比北京明显,在扩张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耕地,上海地区尤为明显。同时,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是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需要将来更多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92.
中国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获得连续的PM2.5浓度空间分布,现有研究建立了多种基于统计回归的PM2.5估算模型。然而,由于PM2.5回归关系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和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如何实现高精度、高合理性的PM2.5浓度空间大面估计仍然面临挑战,尤其在地形变化复杂、覆盖范围广阔的中国地区更为突出。本文引入了一种将普通线性回归(OLR)和神经网络结合的地理神经网络加权回归(GNNWR)模型,通过集成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建立了基于GNNWR的PM2.5浓度空间估算方法。文章以中国2017年PM2.5年平均浓度估算为例,开展了该模型与OLR、地理加权回归(GWR)的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GNNWR的PM2.浓度估算性能指标均明显优于OLR和GWR,且预测精度显著高于GWR。此外,GNNWR获得的PM2.5浓度空间分布也更为合理,较为细致地刻画了中国地区PM2.5浓度的局部空间变化和细节层次。  相似文献   
993.
蒙古国前巴音钼矿床是一个石英脉型钼矿床。在前巴音深覆盖区隐伏-半隐伏钼矿床勘查中,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文章从矿区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地球物理特征方面总结前巴音钼矿床物探异常规律,提出了该区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4.
河南省商城县碾子湾矿区,位于秦岭-大别山中央造山带的东部,桐柏-大别构造亚带东段。本区的矿床形成与其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质演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在区域范围内,发育有四个大型的、产状平缓的拆离断层带,它们将造山带地壳划分为垂向叠置的五个构造岩石单位(据索书田等)。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确认了在碾子湾矿区内存在三个构造岩石单位:核杂岩单位(CC)、超高压单位(UHP)、高压单位(HP)。各单位之间都发育有大型的拆离断层,有利于成矿元素在拆离断层中富集,因而,对矿体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它们是矿区重要的控矿因素。测区内可见花岗岩、片麻宕、糜棱岩和榴辉岩四类岩石。文中讨论了花岗岩的类型、产状、构造式样特征及变质、变形特征,重点研究花岗岩所在的具体部位、分布范围,分析花岗岩的类型、结构,构造背景、形成演化以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对胶东谭格庄地区一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野外观察和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剖面主要是由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两者互层产出并一起发生褶皱变形,在强变形域两者完全平行化.所以,在强变形地区,不同成分岩性的薄层状互层产出不能作为变质沉积岩的识别标志.奥长花岗质片麻岩(S1105)形成于2496±10Ma,遭受了古元古代早期和晚期变质.两个斜长角闪岩样品(S1238和S0812)都只发育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1842±3Ma和1833±13Ma.该剖面岩石记录的两期变质作用在胶东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结合前人研究,作者指出该地区太古宙末存在区域性变质深熔作用,早期地壳受到了强烈的再造;古元古代末的变质作用具有带状分布特点,与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6.
本文报道了华北克拉通西部武川西乌兰不浪地区太古宙变质基底的锆石SHRIMP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一个片麻状奥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具核边结构,核部岩浆锆石和边部变质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92±17Ma和2528±16Ma。对9个样品进行了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新太古代早期(2692~2697Ma)片麻状奥长花岗岩(2个样品)的岩浆锆石的εHf(t)、tDM1(Hf)和tDM2(Hf)分别为4.78~8.83、2646~2780Ma和2632~2845Ma;新太古代二辉麻粒岩(2个样品)中的捕获锆石的εHf(t)、tDM1(Hf)和tDM2(Hf)分别为-2.30~8.62、2543~2954Ma和2529~3189Ma;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4个样品)的岩浆锆石的εHf(t)、tDM1(Hf)和tDM2(Hf)分别为-2.60~8.09、2529~2880Ma和2538~3089Ma;古元古代蓝晶石榴长英质片麻岩(1个样品)的碎屑锆石的εHf(t)、tDM1(Hf)和tDM2(Hf)分别为1.52~6.59、2432~2774Ma和2498~2925Ma。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和认识:1)该区存在新太古代早期片麻状奥长花岗岩,太古宙岩石在新太古代晚期普遍遭受高级变质作用影响;2)新太古代早期为该区地壳形成主要时期,新太古代晚期则主要表现为陆壳物质再循环;3)作为阴山地块的典型代表,固阳-武川地区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太古宙基底十分类似,可能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晚期已成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997.
热硫化条件下铁硫比值对黄铁矿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模拟火山喷气成矿作用,在热硫化条件下,系统考察反应物中铁硫比值从Fe∶S=1∶1至1∶8变化对黄铁矿形成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XRD)等测试手段,观测和分析实验产物的形貌、成分和结构特征,发现随着Fe∶S比值的减小,实验产物中黄铁矿逐渐增多,磁黄铁矿逐渐减少,同时Fe∶S比值对实验产物的形貌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计算结果显示实验产物中黄铁矿晶粒尺寸的变化范围为42.543~63.799 nm,磁黄铁矿晶粒尺寸的变化范围为21.973~87.926 nm,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晶胞体积变化较小。结合热力学计算结果分析认为,在热硫化条件下,当Fe∶S比值小于或等于磁黄铁矿中铁硫原子比时,反应生成磁黄铁矿;当Fe∶S比值超过磁黄铁矿中铁硫原子比时,实验产物中出现黄铁矿;当Fe∶S比值达到或超过黄铁矿中铁硫原子比时,反应主要生成黄铁矿。过硫条件有利于黄铁矿的生长,硫源越充足,实验产物中黄铁矿越多。  相似文献   
998.
针对渤海海域PL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原油密度大,常规叠后烃检方法效果不佳的特点,利用储层含油气后高频端能量吸收衰减原理,在高精度频谱分解基础上,采用能量系数法和高频斜率衰减地震属性预测油气,效果一般;结合研究区地质特点,以神经网络多种成熟算法为基础算法,优选对油水有不同响应的地震属性作为训练参数,以含油饱和度曲线作为目标曲线,对全区地震数据体进行反演,用验证井与饱和度数据体有效响应比对,主力油层含油砂体吻合率高达75%以上.利用该方法结合其它成藏条件优选了显示很好的多套砂体作为进一步勘探潜力靶区.  相似文献   
999.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为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的新生代半地堑.郯庐断裂带分东西两支穿过莱州湾凹陷东部,在新生代盖层中表现出渤海最复杂最典型的为NNE向的右旋走滑断裂特征.其中东支断裂在渐新世以后活动强烈,发育多条NNE向走滑断层及NE向伴生断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走滑断裂带内断层展布符合右旋单剪作用下的脆性走滑剪切模式,地震方差切片存在右旋运动拖拽断裂证据.通过对主断裂活动期次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有三期大的构造活动,同时形成了三期构造反转.应力分布的局域性导致了形变特征的差异性,产生了褶皱、挤压反转、掀斜断块、花状构造等典型的构造类型.研究区首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本区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走滑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构造背景、优越的油源及运移等成藏条件,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